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疾病保健 口腔衛生 植牙前後做好這些事,避免失敗

植牙前後做好這些事,避免失敗

出處/ 2017年10月號/第364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10196
收藏 瀏覽數 : 10196
植牙前後做好這些事,避免失敗
根據統計,植牙是牙科最常見的醫療糾紛項目, 常見的植牙糾紛包括:植牙效果不如預期、收費問題、溝通不良。不想白花冤枉錢或之後花時間跑法院,該如何避免植牙失敗?
 
 
今年60歲的陳爺爺因為年輕時不注重牙齒保養,加上有抽菸習慣,導致門牙、和左下排牙齒脫落,咬合出現困難,只能吃流質食物,讓向來喜愛品嘗美食的他天天愁眉苦臉、懊惱不已。孝順的子女看見了,湊出30幾萬,讓陳爺爺植牙。沒想到左下方的植牙很成功,但植門牙時卻因陳爺爺的骨頭結構無法支撐植體,使得植體跑到皮下組織去了,還因此發炎,造成陳爺爺全身不舒服及發燒。
 
原來陳爺爺年紀已高,加上患有糖尿病,植牙前沒有充分評估,才會導致嚴重後遺症。所幸,後來緊急就醫治療後,陳爺爺逐漸恢復健康……。
 
很多人要補牙、植牙時,才發現很多準備工作都沒做好,齒槽骨不牢固,因此植牙花費的時間、金錢都比一般人更多,此時不僅荷包失血,還要多痛好幾次,真是得不償失。以下請牙醫師來說明植牙前、後特別需要注意的保養之道。
 
別急著植牙
先評估齒槽骨的質量是否適合
 
當患者考慮「植牙」時,應先確實評估4件事:
1. 有無高血壓、糖尿病或其他全身性的問題,以免影響植牙效果。
2. 評估植牙部位的齒槽骨與周圍軟組織的支撐性是否足夠。
3. 了解術前如何進行整體治療計畫。
4. 評估治療後能否定期追蹤、回診。
 
其中「齒槽骨的質量」是最重要的評估項目。已經退休的前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牙科部補綴科醫師李惠娥解釋,骨頭之於牙齒,就像土壤之於樹木一樣,有足夠的土壤才能種樹,而樹木本身也有「水土保持」的功效,所以兩者的關係可謂「唇齒相依」。
 
在多數情況下,齒槽骨的品質、質量會隨著年齡而下降,也跟天生的遺傳有關。它的質量、形狀、厚度、再生能力越好,「骨整合」的成功率就越高,所以年輕人進行植牙手術的成功率通常優於老人。
 
除了年紀以外,有些因素也會影響齒槽骨的質與量,李惠娥醫師解釋,影響的因素如口腔內有發炎情況,像是牙周病、植體周圍炎(人工牙根附近的軟組織發炎)等都會導致齒槽骨流失。
 
尤其要小心「缺牙」,當「牙齒離開齒槽骨的那一刻起」,齒槽骨就開始流失,所以一旦掉牙,一定要趕快到牙科尋求後續補牙的對策。
 
假如牙周環境不夠健康
要先補骨重建、控制發炎
 
當牙周環境越健康,植牙成功率就越大。若在術前有做完整的治療計畫,則醫師可能會進行拔牙、補骨、補牙肉、矯正、重建或發炎控制,一直進展到植牙的治療步驟,而這些準備工作當然會耗費更多時間、金錢,這些成本也是要考量的部分。
 
常看到新聞報導不少植牙糾紛,像是植牙完成後「牙齒掉下來」(事實上是植體也一起脫落了),或像前幾年也曾有統計指出,植牙糾紛占所有牙科糾紛的3成,這類數據讓人對「植牙」有了負面印象,其實在牙醫師眼中,「是否中肯地做過事前評估」很重要。
 
李惠娥醫師坦言,植牙的糾紛現在還是時有所聞,在商業利益的考量下,有些院所殺價競爭,或者建議牙周環境尚不夠健康的患者植牙,也有些情況是患者不瞭解自己的情況,或患者急著做植牙手術等,最後就容易引起問題。因此在決定植牙之前,如果民眾能多諮詢幾位醫師,先了解自身體質植牙的成功率,就能減少風險。
 
假如事前已評估可植牙,但植了幾顆牙後,其中一顆牙齒掉下來,不一定全是醫師的錯,可能是這顆牙剛好處於骨質較差處。縱使事前已盡力評估,但實務上仍無法100%避免失敗的風險。總之,在手術之前,患者要做的就是多收集資訊,把可能發生的風險降到最低。
 
植牙價差大,怎麼回事?
 
品御牙醫診所醫師鍾泰豐分析,影響植牙價格的因素,包括牙醫資歷、地點、植體廠牌跟一般營運成本,目前植一顆牙市價約6~8萬元。不過,坊間價格從3.5~10萬元都有,為了抒解亂象,各縣市衛生局的網站上皆有公布各縣市參考價格,可前往查閱。(例如新北市:https://goo.gl/ckCBxR)
 
鍾泰豐醫師指出,其中植體的部分,雖然「貴不一定就好」,但因為各廠牌的零件並不相容,如果往後出現問題,小廠牌是否還存續著?是否還有零件可換?那就不一定了。屆時如果缺零件,只能整顆或整組拆掉重做,所以建議還是選用知名廠牌較有保障。
 
植牙失敗
怎麼補救?
 
根據統計,目前植牙10年成功率約90~95%,也就是說,植牙無法保證100%成功。所謂「成功」的定義,是根據Alberktsson T,Zarb等人在1989年所提出的,且須滿足下列條件:
 
1. 沒有臨床上持續的症狀,像是疼痛、感染、神經麻痺感。
2. 植體不搖動。
3. X光片上看不見植體周圍有骨頭的空洞。
4. 植體使用1年後,每年骨頭吸收的水準,小於0.2mm。
 
李惠娥醫師指出,排除神經受損或鼻竇穿孔等嚴重情況,如果植牙後植體脫落,常見的步驟是清創後等待半年,讓傷口癒合長好,再重新補骨、植牙。會脫落就表示骨整合失敗,脫落的過程也會讓骨頭跟著流失,所以需要有復原期,如果半年後骨頭仍不足夠,可考慮進行補骨。
 
每半年回診一次
能讓植牙更永續使用
 
另外,鍾泰豐醫師特別提醒,不是植牙完畢就一勞永逸,清潔與回診一樣要注意,因為後續還是可能因為植體周圍發炎或牙周病破壞齒槽骨,讓植牙的壽命變短。他說:「一個好的植牙治療要能夠永續使用,醫師有七分責任,客戶有三分責任;就算醫師每件事都做對了,效果也只達到七成,其他的三成,必須靠使用者按照醫囑仔細清潔,每4~6個月定期回診,並且小心愛護牙齒,才有機會讓植牙修復體永續使用。」
 
鍾泰豐醫師提醒,只要善用健保給付的「每半年洗牙一次」項目,就能有效控管牙齒健康。據研究,臺灣65歲以上的民眾每半年的牙科回診率僅15%,比平均值6成少很多,以此數據來看,老年人是最需要回診的族群,尚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做過補牙手術的人,每半年回診時除了洗牙之外,醫師也會檢測植牙的牙根是否鬆動,自然牙牙橋的牙根是否蛀蝕,或齒槽骨的萎縮狀況等。有些合約中雖附有保固期,但條件是必須每半年回診,如果沒回診可能喪失保固的權利,同時影響荷包與健康,值得多留心!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