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德林大學一項新的研究指出,無論社會經濟背景如何,「青少年時期的情緒問題」是未來失業的重要危險因子,此研究發表於《社會科學與醫學》期刊。
該研究由來自史德林大學行為科學中心的Mark Egan、Michael Daly博士以及Liam Delaney教授所主持,研究資料來自於「1997年全美青年追蹤研究」中7千多名出生於1980至1984年間的美國成人。研究方式為檢視7千多位美國人在12年期間的就業模式,結果呈現:有經常感到緊張或有憂鬱情緒困擾的青少年,在成年早期有較高的失業率。
在16至20歲之間,有較多情緒困擾的青少年約有32%的人失業,而26%的人在成年早期失業或離開工作,即使與沒有情緒困擾的手足進行比較,該趨勢仍然存在,這顯示即使來於自相同的背景,情緒問題仍然具有嚴重的影響。
研究也發現,在2007至2009年經濟大衰退之後的幾年間,心理困擾對於工作前景所產生的不利影響增加,具有情緒困擾病史的人,失業情形也明顯上升。
研究者呼籲,應重視生命早期的心理衛生議題,投資兒童與青少年心理衛生服務能帶來經濟上的利益,包括減少失業人口、幫助個人投入職場,並且增加一生中的收入,將為經濟帶來莫大的好處。
(本文摘譯自<今日醫療新聞>,30 March 2016,motional distress in teens linked to later employment prospects)
本文由戴怡君撰文、黃嘉慈摘譯,感謝長庚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劉嘉逸審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