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熟齡照護 樂齡生活 獨居不等於孤單,這樣做活得更精采!

獨居不等於孤單,這樣做活得更精采!

出處/ 2018年9月號/第374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5810
收藏 瀏覽數 : 5810
獨居不等於孤單,這樣做活得更精采!

臺灣人口老化問題嚴重,不少獨居長者缺乏親人照料,生活孤單無味。根據衛福部2016年統計,臺灣已進入獨居時代,4萬6千名獨居老人的身心照護問題,將成為社會隱憂。現在政府推動的長照計劃,緣起就是接連發生數起獨居老人來不及搭救的悲劇,假如不想成為子女負擔,就該提早為老後的獨居生活做好準備!


五年後,臺灣每5個國民就有1個是老人,可想而知,未來社區可能20%是獨居長者,這些人遇到緊急狀況,需要的不是遠方的家人,而是鄰居、送餐志工、居家照護員、郵差等每天可以看到、接觸到的人,這些人可都是獨居者的天使。

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社會暨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同時身兼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家總)理事長郭慈安認為,如何使這些獨居者生活網絡內的人,具備一定的敏感度,例如感覺長者最近好像常忘東忘西,或突然不認識熟人,或氣色不好,或一直抱怨沒東西吃,一直問重覆的事,或一直變瘦,一、兩個星期都沒換衣服,這時該如何通報或告知相關機關,網絡中的人都可以肩負起任務。
 

結合鄰近居民的力量
守護獨居長者

北市曾有一位不肯住進榮民之家的獨居老榮民,退化到沒辦法自理生活,僅有的乾女兒只能偶爾去看他,於是長照社區據點啟動個案管理,建立巡守的概念,由和老人信任關係較佳的送餐員為主,視老人需要結合居家醫療護理師(護理簡單的鼻胃管),居家復健師幫忙做關節運動,也有在宅服務打掃,結合鄰居和守望相助巡守員定時探視,避免老人有需要時求助無門。

郭慈安說,全台超過2000個長照社區據點,未來從健康、亞健康到失能、失智,17大項服務中,每一個人都可能進入社會安全網場域,成為巡守的個案管理者或主要召集人,例如鄰居、社區居服員、送餐者、郵差、藥局,甚至24小時超商,都要納入網內。

郭慈安說,建置個人社會安全網的機制在美國已行之有年,日本最近也在做,北歐一些冬天氣溫低的國家也是如此,可確定老人沒被凍死。其中美國更付錢給老人指定、信得過的鄰居或親友,此人兼具安全探視、通報責任,此一制度已納入美國長照的一環。家總目前也打算在臺灣研擬類似的照顧陪伴制度。
 

從電視、廣播節目
到社區送餐都要彼此串聯

此外,北歐國家已有專為老人製播的電視頻道及廣播節目(概念類似臺灣的幼幼台),每天多時段推出10分鐘的運動單元,細分成椅上運動、上肢伸展……,另外每半小時有動動腦、玩桌遊、健康飲食、理財等各種節目,節目最後會說一則笑話做為結束,讓老人大笑開懷,心理愉悅。

郭慈安前陣子花很多心力關注獨居老人或子女不在身邊的老夫婦家庭,鼓勵他們除了為自己寫生命故事,每天更要花幾分鐘做一件和支持網絡有關的事,例如把朋友親戚列個名單順序,每天打電話給其中一個人,盡量維持人際支持網絡。「既然老人交朋友很難,就把既有的維持住,新的則靠鼓勵大家出來參加活動,結交新朋友延緩智能喪失。」

因此,未來老人送餐方式可能改變,郭慈安說,未來老人人數變多,送餐人力會漸漸不足,能走動的老人必須參加團體共餐,無法走遠的可到最近的超商領取餐盒加熱,完全沒法走出去的,才讓送餐員送餐。「北歐有老人每天開車一、兩小時到共餐處,和其他老人聚會共餐,未來臺灣也可能走向這個趨勢。」

事實上,送餐員走一趟路如果只負責送餐,在人力運用上很奢侈,未來可能會賦予更多責任,例如早上居服員去清潔,中午送餐的人順便探視聊天,下午換郵差來家裡,晚餐後可能是親人透過遠距或視訊打電話問安。設計概念是把一個人一天(或一周)可以接觸到的各種人,包括里長、巡守隊,透過科技整合成一個隱形的班表及安全網絡,將這些人有計畫的錯開,每隔幾小時就有人接觸與關心老人。

當然,獨居的阿公阿嬤別忘了在家安裝類似「生命連線」的救援電話,病倒、頭暈或不舒服時,可先打119或按下身上的緊急按鈕,爭取救援時間,但平時不要亂按緊急按鈕,以免真有需求時,反而被認為是「狼來了」的無病呻吟。
 

讓照顧者喘息
有助提升照護品質

郭慈安更提到一種容易被忽略的老老相濡以沫家庭,健康時固然兩老能互相扶持,但萬一其中一人生病了,不能出門或不想出門(通常是先生),太太只好限縮在家中陪伴或照顧,陪了五、六年,等先生走了,太太也老病纏身,整個過程講難聽點就像「陪葬」,即便家中有請外籍看護,做太太的稍微出門一下都很擔心或有罪惡感,很難從丈夫身邊抽離。

去年起負責台中市失智共照中心執行長的郭慈安發現,大多數安養中心不喜歡照顧失智者,最後只能請外籍看護,子女若孝順,還會輪流回家陪伴,要不就交代看護「24小時陪在身邊,把我父母照顧好」,至於如何照顧?飲食如何調配?如何和被照顧者互動?任由外籍看護自由發揮,照顧品質令人擔憂。

郭慈安目前設計讓失智家庭的人走出來,每個月讓老夫老妻(或子女)和外籍看護一起到共照中心諮詢一次(平常可到失智照顧據點參加活動)。到共照中心時,失智者由志工暫時照顧,讓另一半或家人或外籍看護紓壓,也教導外籍看護或主要照顧者如何和失智者互動,如何在不斷重複的生活中有些新的可能,教看護如何化解老人的疑神疑鬼,或當老人思緒行為混亂時,如何轉移注意力;或增加失智者的飲食指導(用東南亞式的飲食);甚至讓看護變成「主人」,DIY煮一餐讓大家共享。

目前這項計畫正在實驗中,期望未來能推廣。失智是一個歷程,除非發展到完全不認識人,否則病人還是有意識、有能力的,不一定喜歡被移工或家人隨時盯著,如果能讓彼此的關係及角色扮演更加確定,就能更體會對方的辛苦,照護者得以受到尊重,能適時喘息,失智長者才會有更好的照護品質。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