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健康加油站 新聞專區 接觸到「肺結核」病人該怎麼辦?

接觸到「肺結核」病人該怎麼辦?

出處/ 大家健康雜誌網站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3699
收藏 瀏覽數 : 3699
接觸到「肺結核」病人該怎麼辦?

高雄市鳥松區惠心護理之家爆發結核病疫情,衛生局抽驗後,發現有10位住民、6名工作人員呈現陽性反應,屬於潛伏性結核菌感染。結核病主要透過飛沫及空氣傳播,尤其是曾經與傳染性的病人長時間在通風不良的狀況下接觸,呼吸一樣的空氣,就有可能因此得到潛伏性感染。假如不小心接觸到肺結核病患,該怎麼辦?
 

感染「肺結核」不一定會發病

肺結核俗稱「肺癆」,是由結核桿菌所引起的疾病,屬於結核病的一種。由於結核菌進入人體後,不會立即產生反應,大約95%的病患第一次感染結核桿菌時,會因為身體免疫力,而不會直接發病,稱為「潛伏結核感染」,但是日後可能因為再次感染而發病,只有5%的病患第一次感染結核桿菌時,結核桿菌會透過血液與淋巴液,造成肺結核或肺外結核,例如結核性腦膜炎。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結核病是全球十大死因之一。如果你還以為肺結核在台灣已經銷聲匿跡,可就大錯特錯!根據疾管署統計,在臺灣,一年四季都有肺結核的病例,其中,男性發生率比女性高,老年人發生率比年輕人高。

結核病的影響範圍遍及全身,舉凡淋巴結、骨骼、腦膜、胸膜、腎臟、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都是疾病的攻擊範圍。由於細菌感染,患者的肺部會有壞死現象,並出現咳嗽、咳血、胸痛等病症,倘若沒有接受治療,約有一半的患者在發病內三年會死亡,2015年因結核病死亡的國人,平均每十萬人有571人。
 

僅1/3接觸者
有機會感染到肺結核

當接觸者接到衛生單位發放的「接觸者就醫轉介單」,常會帶著恐慌的心情至醫院做檢查。所謂「接觸者」指的是與確診的結核病人共同居住者,以及與結核病人在傳染期間一天接觸8小時以上或累計達40(含)小時以上的人。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胸腔內科主任李明安表示,接觸者僅約有1/3機會感染到肺結核,但感染「不」等於發病,一般人受到感染,一生中約只有5~10%的機會發病。所以,即使得到了肺結核也不用緊張,按規定服藥2週內即可大幅降低傳染力,持續按規定服藥至少6~9個月以上,便可完全治癒。

接觸者檢查包括胸部X光檢查與潛伏結核感染檢驗,後者包括丙型干擾素釋放試驗(IGRA抽血檢驗)以及皮膚結核菌素測驗。胸部X光檢查的目的在於確認是否為結核病發病個案;潛伏結核感染檢驗的目的則在於了解是否有感染結核菌。原則上,所有接觸者皆需進行胸部X光檢查,部分發病風險較高的接觸者另需執行潛伏結核感染檢驗。
 

接觸者先做胸部X光檢查
感染但未發病者,不具傳染力

李明安主任進一步說明,當接觸者到了醫院後,會先安排胸部X光檢查,若X光異常,醫師會進行痰液或電腦斷層檢查來排除活動性結核病的可能性。接觸者追蹤兩年後若無發病,未來發病的機率就會減少;但若追蹤期間有類似感冒的症狀,例如:發燒、咳嗽長達兩周、胃口不佳、體重減輕、無故疲倦、咳血、中午以後常有發燒等情況,就要懷疑可能罹患肺結核,此時必須配戴口罩,並盡快至醫院就醫。

李明安主任提到,潛伏結核感染檢驗除了現行使用的皮膚結核菌素測驗,105年3月1日起引進新的診斷工具「丙型干擾素釋放試驗」(IGRA抽血檢驗),以抽血的方式進行檢查。

若上述二項試驗結果為陽性者,僅只表示曾被結核菌感染過,但不代表已經是結核病病人,被感染還沒有發病的人是不具傳染力的,也不會傳染給別人,毋須擔心。若在此時施予潛伏結核感染之預防性治療,可有效降低日後發病的機會。

李明安主任強調,肺結核是可以預防且可以治癒的疾病,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可以避免後續的併發症,減少傳播給家人的機會。而攝取均衡的營養及規律運動,增加身體對抗結核菌的抵抗力,是預防肺結核的不二法門。

關鍵字: 肺結核結核病TB接觸者傳染病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