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熟齡照護 照顧家人 安慰照顧者,千萬別說這些話!

安慰照顧者,千萬別說這些話!

出處/ 2018年11月號/第376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8900
收藏 瀏覽數 : 8900
安慰照顧者,千萬別說這些話!
研究指出,家庭照顧者平均每星期會有20.5小時在照護病人,其中有20%甚至超過40小時。周而復始的照護壓力,容易導致負面情緒不斷累積。統計顯示,54%的家庭照顧者都有自我壓力調適困難,且年齡超過55歲的照顧者,有80%呈現憂鬱症狀……
 
當家人被確診罹病或因故失能時,通常家中的某位成員,會從原本角色突然多出一個照顧者的身分。這個身分對很多人來說很陌生,通常沒有專人指導,也無過往經驗可參考,就像和諧旋律中,突然多了一個音符,整個樂章亂了套,照顧者承受的壓力不比患者小。
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副主任張筱嬋表示,照顧家屬的過程中,常會衍生出不同壓力,例如:身心慌亂、自我調適差、自覺照顧知能不足、缺乏社交、對資源陌生、與家人溝通困難、環境不友善產生的經濟問題等。照顧到最後,大家都會感覺很累!

照顧者壓力來自多元面向堆疊而成,如果沒有學習如何抒發,長期處在壓力之下,易造成身心疾病,開業診所精神科醫師郭彥麟的感受很強烈,診間患者中有不少是家庭照顧者,幾乎一半都有睡眠被剝奪,無法好好睡覺,身體長期疲憊,開始出現憂鬱、焦慮傾向,國外研究也是如此。

美國醫學會雜誌2014年有篇文章顯示,照顧者多半是女性,平均一星期照護時間為20.5小時,其中有20%甚至超過40小時。2010年的一項研究發現,常有老人照護失智症老人的情形,年齡超過55歲的照顧者,有80%呈現憂鬱症狀。2012年一項針對臨終病患照護的研究更指出,照顧者出現的憂鬱症狀會隨著死亡接近而增加。其他數據也顯示,加護病房(ICU)病患的家屬,有2/3出現焦慮或憂鬱症狀。

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2013年發表統計,發現54%的家庭照顧者有自我壓力調適困難,顯然照顧者更需要懂得如何紓解壓力,唯有讓身心平衡,才有餘力尋求更多社會資源,共同照顧生病的家人。

察覺心裡生病也是病
趕緊求助避免墜入憂鬱漩渦

在臺灣傳統家庭裡,照顧者常是家中沒有聲音、有責無權的弱勢女性,而其他家庭成員的焦點都是放在被照顧者身上,不會關心照顧者的身心狀況,也不容許照顧者有喊累或表達情緒的權利。接觸過許多照顧者的郭彥麟醫師發現,照顧者多半都被「家醜不可外揚、沒資格說苦、不能喊痛、照顧不好是自己失責的罪惡感」束縛,因而隱忍情緒。

郭彥麟醫師鼓勵照顧者,要學會覺察自己的情緒起伏,同時正視情緒需要出口的需求,並適時調整毫無喘息機會的生活模式。心理生病也是一種病,一定要求助專業精神科醫師或心理師,才能緩解情緒,避免陷入憂鬱泥沼。

目前國外醫界已開始鼓勵臨床醫師問診時,除了病患之外,也能針對照顧者做簡易的關心探問,以建立良善關係,及早察覺照顧者的身心困難,例如:有自己的家庭醫師嗎?上次看病是在什麼時候?如何看待照護的責任?有多久沒有自己一個人出門?目的是藉由簡短問話,讓照顧者瞭解自己也能暫時脫離傳統框架的角色,有權利喊累,需要喘息。

照顧者不能將自己陷於孤立處境,必須要尋求資源與社會連結,郭彥麟醫師常會建議弱勢照顧者要將自卑擺一邊,加入病友家屬團體,彼此可以透過電話、社交網絡、聚會相互支持、協助及打氣,有助改變弱勢地位,也能擺脫長期處在惡性循環的負面情緒之中。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