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親子之間 親子溝通 子女和父母溝通,要懂的應對藝術

子女和父母溝通,要懂的應對藝術

出處/ 2019年1、2月號/第378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10661
收藏 瀏覽數 : 10661
子女和父母溝通,要懂的應對藝術
孝道是華人傳統文化中的一種美德,然而,在臺灣許多50歲以上的父母眼中,「孝」就是「順」,好像有「順」才會有「孝」。因此,父母常在不知不覺中使用「情緒勒索」的方法,迫使子女妥協、表達孝順。研究指出,人會隨著年紀增加而愈來愈固執,面對愈老愈難溝通的父母,專家建議透過四個步驟來杜絕情緒勒索!
 

「我知道我老了啦!講什麼都不重要,現在你翅膀硬了、眼裡只有老婆,媽媽的死活都跟你沒關係……」、「女兒,我知道你明早要出國,但爸爸今天頭痛得快要裂開,腰也很痠不舒服……,我明早想去醫院檢查,妳一定要出國嗎?可不可以陪我去醫院?」如果以上對話,勾起你某些似曾相似的沉重情緒,而且這些對話不是一次、兩次、而是已經發生過好多次。請不要懷疑,你並不孤單,你不是唯一一個面臨這種情緒勒索與情感煎熬的子女!

現在30〜40幾歲年齡層的青壯年,是所謂的「三明治世代」,上有邁向老年的父母,下有子女正在教養;由於此年齡層的人成長過程中面臨到的社會變遷大,跟上一代成長的環境相差很多,所以在心理素質上,也有著一定程度的隔閡。在心理諮商的求助者中,這個族群是大宗。

黃偉俐身心科診所臨床心理師黃惠萱指出,這個年齡層正面臨到,如何將自己的成長經驗去無存菁,再轉換成良好,適合下一代的教養模式。從近年來「情緒勒索」、「情緒界線」的話題、書籍廣受討論,就顯示了這個問題受關注的程度。

50歲以上族群的人生大多是「20出頭畢業、30歲前成家立業、65歲退休……」有著按部就班的節奏,但當社會快速變遷,子女的成長經驗卻要面臨變動的環境、職場,甚至內在價值都常在轉變,所以,世代之間勢必出現不少問題。三明治世代的你,面對越老越難搞的父母,甚至日漸長大叛逆的小孩,你真的準備好了嗎?
 

越老越固執有生理依據
老年人很難改變

身為彰師大諮商輔導學系博士生的心理學作家海苔熊(本名程威銓)指出,大腦中一塊主管社交、情緒調適等功能的「前額葉」,在10〜25歲是快速成長期,但到了60多歲,能改變的幅度就會越來越少,所以年長者會變得比較固執,有些甚至會情緒憂鬱或引發失智症等疾病。所以「越老越難搞」是正常的,做晚輩的「不要一心想改變他們的個性」。

海苔熊說:「在情緒上,子女可以做的是包容他們,同時調整自己的情緒。針對某些不合理的狀況,當不適合或不願意順從父母的意願時,子女可以透過一些比較『有彈性』的對話、轉個彎來達成目的。」

黃惠萱心理師補充,50多歲以上的族群對於心理治療、諮商,接受度不高,子女可以學習方法,或自己找心理專業者晤談,雖然無法根治問題,卻可以藉由理解雙方的心理,更容易找到調適的方法,避免被傷害。
 

4步驟杜絕情緒勒索

當我們還小的時候,許多事情都得仰賴父母,不論是生活、經濟、照顧,或者是愛,關係越是緊密,控制和影響也就越容易,所以父母常是情緒勒索的最主要來源。不論父母勒索的模式是裝可憐、控制或其他手段,身為子女的應對技巧都可參考下面這幾個步驟:
 

步驟1
放棄對「完美父母」的期待

黃惠萱心理師分析,當子女步入青壯年,往往沒注意到父母正逐漸變老、變弱,心裡還隱約期望「父母能繼續照顧、體諒自己,可以做得更好」,但多數父母越老越難改變,所以子女會失望。

許多人從小會懷抱著這種期待,那麼放棄這種期待就是一種幻滅的過程;多數人在與父母爭執、磨合過幾回之後,會歷經這樣的幻滅。雖然痛苦,但幻滅會讓人逐漸認清事實。

 
步驟2
預設情緒界線、退場機制

為了不讓父母繼續情緒勒索自己,子女應該設立自己可以接受的界線,不論是針對一件事,或者只是父母很愛抱怨、太過依賴等態度問題都一樣。當子女有自覺、想清楚自己可以接受的界線之後,下次當父母逼近這個界限,就要有所自覺、練習保護自己,或者想方法離開、退場。

 
步驟3
多溝通,不要怕爭吵

「溝通」通常是言語上先提出意見,當雙方意見不合時,可能引發爭執、吵架,但吵架也是一種溝通的方式,有時候連一句話都不講才真的可怕!黃惠萱心理師說,當子女想改變某件事情時,應該嘗試各種方式溝通。在確定無法改變之前,應盡力溝通,不必害怕爭吵,有來有往代表還有溝通的空間。

 
步驟4
選擇合適的應對方法

溝通、爭執過後的情況可能有兩種,第一是情況如自己所願;第二是父母的做法、態度依然不變,甚至變本加厲,就是溝通無效,此時,子女應該使用「情緒界線」,允許父母保有他的堅持,但自己也要有所堅持。然後再思考下次要如何換個方法溝通,或採取其他策略。

海苔熊曾經聽過一個案例,是一位年長的母親,除了睡覺之外,醒著的時間都不停地咒罵執政黨,讓家人不堪其擾。他認為,在這樣的情況下家人可以依照上述步驟這樣做:
 

STEP1》接納她就是這樣

不要期待母親是完美的,理解並允許她就是這樣想,不要要求她停止,因為沒有用,接納她現在就是暫時無法改變。
 

STEP2》預想界線和退場機制

先預想自己的界限在哪裡,假設「聽她罵十分鐘」是界線,那麼下次超過十分鐘時,自己可以「找藉口離開現場」或是「重複表示聽到了,但不深入回應」。
 

STEP3》口頭溝通

在媽媽開始抱怨執政黨時,家人們可以試試看表達不同的意見,若發現溝通無效,那麼或許只是「緣分未到」,不一定要在這次達成協議。
 

STEP4》選擇應對方法

當媽媽沒有口頭溝通的空間,還繼續疲勞轟炸家人時,可以參考下面幾種應對方法(可以在STEP 2就先想好):


1. 找藉口先離開現場

譬如可回應「他們真是太壞了,氣死我了,我要出去跑步散心!」
 

2. 從此維持表面的、客套的「茶會式關係」

黃惠萱心理師說明,「茶會式關係」就是不跟對方站在針鋒相對的敵對位置,但也不是認同他,而是維持表面性的關係,要達到這樣的關係,得靠「非防禦性溝通」的技巧來完成,像是重複說「別激動、別激動,注意你的血壓,要保重身體、要保重身體」或「我知道了、我聽到了」,把對方的話「句點掉」!甚至是比較絕斷的──「這話題讓我血壓飆高,我不想討論這個話題」。在實際執行時,心態上要冷靜,控制自己不要反擊,但也不要被傷害!

 
3. 做跟以前「不一樣」或「完全相反」的反應

海苔熊說,「不一樣」及「完全相反」的反應,可能打破舊有的溝通模式,或許會引起媽媽不同的反應,但不代表一定是自己期望的反應,等於是使用「行動」來進行一次新的溝通,譬如以前都會反駁媽媽,這次就改採「沉默」或「贊同」,或許能讓她感到安慰而停止抱怨。

但是,「贊同」也可能讓媽媽進一步要求你去參加在野黨的造勢活動,而衍生更多困擾,所以,在採取這類「奇招」之前,一定要先有完整的配套準備,必要時也可重複說「我精神上支持你,但我要加班,我不能去」。「重複表達」有點類似撥放音樂時機器「跳針」的技巧,重複而堅定的表達自己的立場,卻不須進一步解釋理由。

當父母越老越難搞,溝通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以上的四個過程必定會反覆出現,不論「非防禦性溝通」或「跳針技巧」的觀念都類似,就是在某事上維持界線、表面關係。這個原理並不難,但對陌生人跟對父母這樣做,執行的難度卻有天壤之別!

在使用情緒界線保護自己的心情之後,如果能進一步用行動、反應的改變,在潛移默化中讓父母感受到自己的態度已經轉換,有時或許比口頭上的抗議或溝通,來得更有效。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