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聰明醫療 身體小毛病 「代謝症候群」竟與「憂鬱症」有相關?

「代謝症候群」竟與「憂鬱症」有相關?

出處/ 2019年9、10月號/第384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5058
收藏 瀏覽數 : 5058
「代謝症候群」竟與「憂鬱症」有相關?

當心情不好、覺得沮喪無助的時候,你會怎麼紓壓?透過大啖美食來發洩?還是看場搞笑電影,讓自己哈哈大笑?你知道嗎?負面情緒過度累積,不僅會讓人提不起勁,還有可能讓你變胖!研究顯示,「代謝症候群」不只與多吃少動的生活習慣有關,也和憂鬱情緒有關聯!


美食總是給人美好的感受,對一些人來說,吃東西也會讓沮喪、低潮的心情好轉,不過,有一種人每當心情不好時,就開始「大吃大喝」、「狂吃高熱量食物」來安撫情緒。如果這類行為只是偶一為之,最多只是變胖一點,但如果已經形成固定模式,那麼長期下來就會傷害健康。甚至可能因吃得多、動得少,導致熱量過剩、腹部脂肪增加、腰圍變粗,也增加代謝症候群的機率。

事實上,「代謝症候群」不只與多吃少動的生活習慣有關,2019年2月發表於《情感疾病期刊》的研究也指出,憂鬱症與代謝症候群有正相關,憂鬱症患者其飲食趨於高脂肪、高糖飲食及少運動量,是造成代謝症候群的主因,兩者的關聯性值得被重視。
 

習慣大啖美食轉移負面情緒
體重、情緒都易陷惡性循環

習慣暴飲暴食者的內心,往往有著鮮為人知的心理因素,像是出書分享減肥歷程的藝人小甜甜曾說,小時候家貧,擔心吃不飽,只要有人給她食物,就會多吃一點來讓自己有安全感,後來就養成習慣。而歐陽靖也曾罹患憂鬱症、暴食症,胖到70公斤,她歸咎原因,認為是自己的「好勝心態」所致。有時候看起來是某個事件引爆了情緒,因而用大吃大喝來轉移、發洩情緒,其實,那事件可能只是個觸發點,另外還有著更深層的原因。

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醫師賴德仁分析,幾乎所有來精神科門診的病患,都與「完美主義」相關,像「飲食障礙,尤其是神經性厭食症」也與完美主義脫不了關係。他生動地比喻:「我的患者分成兩類,其中有7成是完美主義者;而另外3成,是被完美主義者長期壓迫的人。」

他進一步解釋,完美主義可能與遺傳有關,再加上後天的學習;這類人自我要求高,而好的表現又讓他們得到很高的評價,又進一步強化了他們對「完美」的堅持,但這個模式長期下來可能會衍生一些問題。

用吃東西來發洩負面情緒,就像在真正的問題上蓋上一層布,眼不見為淨,而沒去探詢負面情緒的問題根源;食物就這樣變成了一種「代償快樂」的工具。

的確,很多醣類或高熱量的飲食可以令人暫時感到愉悅,因為這類食物多能增加血清素的分泌,但是習慣性的過度進食,卻可能令人常常感到罪惡、自卑,譬如隔天起床後感到空虛或厭惡自己過度進食。在這類情況下,就形成惡性循環,長期下來,容易累積愈來愈多的負面情緒跟體重。

像小甜甜從小是用多吃來填補金錢的匱乏、補充安全感,後來進入演藝圈,為了在鏡頭前呈現更好的體態而努力減肥。曾用節食、吃減肥藥等錯誤的減肥方式,甚至因此掉髮、內分泌失調,但直到醫生警告她若再吃減肥藥就要洗腎。因為不想洗腎,才讓她大徹大悟開始健康飲食跟定期運動,也才因此打破「愛吃、變胖、減肥、復胖」的惡性循環。

成功減肥後,小甜甜在電視節目上分享,現在再也不必怕被笑是胖子,不僅身體變健康,也愛上運動流汗的感覺,開始覺得自己變得有自信。可見負面循環一旦形成,想要打破還得花一番功夫,人也容易被錯誤的行為制約。
 

研究發現
憂鬱症與代謝症候群有關

近年有些研究顯示,代謝症候群跟憂鬱症有相關性。像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就曾做過大規模研究,發現攝取越多甜食、油炸食品、加工肉品、精製穀物等,罹患憂鬱症的比例越高。

美德醫院院長、台灣社會心理復健協會常務理事蔡長哲醫師分享研究結果,「同時有代謝症候群加上腹部肥胖的人,跟憂鬱症的相關性較高」、「喜歡攝取糖分的人,憂鬱症的罹患率也比一般人高」。近年許多研究陸續提出憂鬱症與代謝症候群有關係,但真正的因果關係是什麼,目前醫界有諸多推論,還未有定論。

賴德仁醫師認為,這類情況通常互為因果,不容易找出脈絡,重點應該放在治療上。臨床上,多數的重度憂鬱症患者,進食的慾望較低,比較沒有變胖或代謝症候群的問題;較常見的反而是心情沮喪或輕度憂鬱症的人,常藉著大吃大喝來紓壓,其中又以年輕女性居多。

延伸閱讀
【新知】半夜常起床上廁所,易得代謝症候群?
拒絕成為中風候選人!5指標檢測是否有「代謝症候群」
腰圍怎麼量?一張圖教你正確方法
 

學習覺察情緒
調整生活型態與認知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代謝症候群的身體狀況一般大眾較為熟悉,與憂鬱症的關連倒是較少被提起,上述《情感疾病期刊》的研究直指兩者的關連性,值得注意。

她說,在憂鬱症的症狀中,如負向思考、對任何事物提不起勁而減少活動、飲食習慣改變,都會造成身體的問題,即便不是憂鬱症,在感到憂鬱、沮喪或壓力大時,就以大吃一頓、暢飲酒品或吃冰淇淋等來紓解,尋求短暫的快樂,容易讓自己陷入另一個惡性循環,所以建立運動紓壓的習慣非常重要。在不愉快、壓力大時,用運動紓緩、宣洩情緒,不僅能藉此提升運動量及體能消耗,也可避免代謝症候群的風險。

賴德仁醫師提醒,如果憂鬱或負面情緒已經長達兩周以上,且影響到生活或工作能力,可以到精神科就診。有些情況可能未達到疾病的嚴重程度,但適時給予少量的藥物或認知行為治療,仍有很好的幫助。以下也針對不同程度的情緒困擾,給予調適的建議。
 

輕度情緒困擾
→覺察情緒、寫飲食日記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社區精神科主治醫師陳柏妤提醒,如果自覺有情緒困擾導致過度飲食,可以先做「情緒辨識」(譬如覺察自己的情緒狀況是生氣、沮喪或憂鬱等),再練習放鬆技巧,像是腹式呼吸等,並且詳細記錄飲食。很多人就是從飲食筆記中,發現自己無意中多吃了哪些食物;然後再從客觀的飲食紀錄中,給自己設定漸進式的目標,來減少多餘的熱量攝取。
 

中度情緒困擾
→調整生活型態

有些人是在不知不覺中已形成僵化的生活模式,從來沒有嘗試「調適情緒」,像是每天工作、只想著賺錢,從來沒有安排休閒活動、運動、與家人相處等。賴德仁醫師指出,十年前曾有調查發現,一周內有「煩躁易怒」情緒的人,比例高達25%(推估現在比例應該更高);這些深陷忙碌的人,心也跟著「盲」了起來,長期忽略負面情緒是要「定期清理」的,一旦累積久了,就容易發生問題。這種人必須要改變整體的生活型態,才能有效改善。
 

重度情緒困擾
→接受藥物、認知行為治療

賴德仁醫師指出,不管什麼原因,如果已達重度憂鬱症的程度,嚴重影響生活,應先就醫,以藥物穩定情緒後,再進行認知行為治療。像是前面提過的「完美主義者」,觸及比較深層的個性問題,旁人可以多引導、鼓勵他們去了解自己的個性,多跟個性比較成熟的朋友聊聊,讓自己多一點彈性空間,不要被單一的價值框架住。尤其是急性子、完美主義、固執、敏感神經質、好勝心強、不懂得拒絕別人等個性的人,更應該多從調整認知的層面著手。

另外,容易沮喪的人或憂鬱症族群,心情容易一下子盪到谷底,賴德仁醫師提醒:「當上天給你一個不好的東西,同時一定也會給你一樣好的。請常常思考那好的另一面究竟是什麼?」他也提醒,遇到任何事情,記得先處理情緒,再解決問題:「在最憂鬱的時候,請不要做人生重大決定,尤其是生命、婚姻感情、工作學業、重大投資買賣等。」以免日後反悔。

延伸閱讀
【對策篇】改掉7個壞習慣,擺脫心臟病、糖尿病威脅
【對策篇】代謝症候群這樣運動,安心減腰圍及降三高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