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一項發表於《臨床精神醫學期刊》的研究指出,網路霸凌會加劇有精神疾患青少年的憂鬱症和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症狀。
該研究由美國邁阿密米勒大學醫學院學者於2016年9月至2017年4月在一家精神病醫院進行。研究對象包括50位年齡介於13至17歲的年輕精神疾病住院患者。研究者要求參與者填寫兩份兒童期創傷問卷,以及一份網路霸凌問卷。
結果顯示,有20%的參與者表示,他們住院前兩個月內曾被網路霸凌。一半的參與者表示,受到簡訊霸凌,另一半受到臉書上的霸凌。其他網路霸凌的工具包括:傳輸的圖片或影片、Instagram、即時通訊和聊天室。與沒有被霸凌的青少年相較,被霸凌的青少年在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憤怒,以及解離的嚴重程度上更高。
與未曾遭受霸凌的年輕人相較,曾遭受網路霸凌的年輕人在該研究《童年創傷問卷》中的一生情緒受虐水平顯著的較高。這些年輕人在其他類型的創傷報告中(身體虐待、性虐待、情感疏忽或身體疏忽),呈現較高水平。
研究者指出,目前需要更多的研究來確定童年時期的情感虐待,是否可能導致某些獨特後果,從而使陷入困境的青少年,更有可能經驗或回報網路霸凌。
研究發現,曾遭虐待的孩子更易被網路霸凌,這表示對兒童創傷的評估應加入網路霸凌的評估。同樣地,表示自己遭受網路霸凌的孩子,也要進行童年創傷史的評估。在青少年的臨床評估中加入這些問題可能會發現一些本來容易被忽略的輕微症狀。
研究者也建議父母和青少年,可以採取行動阻止霸凌,例如在網路上封鎖某個人,無論是簡訊、臉書、推特或是圖片發送。問自己,為什麼人們霸凌你?如果是因為你發布的內容,就請對這些內容進行評估並更改。
資料來源:邁阿密米勒醫學院
本文由戴怡君選文、黃嘉慈摘譯,感謝長庚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劉嘉逸審稿
★好書推薦★
孩子遭到網路霸凌有哪些信號?如何步驟性協助孩子們處理負面情緒?
強制控管孩子使用社群媒體,能保護好孩子嗎?
《預防網路霸凌:你看不見的傷害》是一本給父母、教師與青少年應對、自保指南書。
吳佑佑(宇寧身心診所院長/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醫師)、柯慧貞(亞洲大學副校長/臺灣網路成癮防治學會創會暨名譽理事長)、彭政閔(前職棒球星)、周天成(羽球國手)、 彭仁鐸(「心地好一點,霸凌少一點」發起人)聯合推薦,新書79折優惠中~
《預防網路霸凌:你看不見的傷害》購書連結:博客來、金石堂、TAAZE讀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