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疾病保健 肝膽腸胃 罹患腸癌,一定得做人工肛門?

罹患腸癌,一定得做人工肛門?

出處/ 2017年3月號/第357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19733
收藏 瀏覽數 : 19733
罹患腸癌,一定得做人工肛門?

許多大腸癌患者擔心之後要裝人工肛門,因此不敢就醫,怕從此擺脫不了糞臭四溢的窘境。其實,大腸癌病患做人工肛門的可能性非常低,即使做了,很多也都是暫時性的……藝人豬哥亮罹患大腸癌,卻因個人宗教信仰選擇不治療,延遲了兩年才動手術,不僅讓病情惡化,也使治療變得更加複雜。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暨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魏柏立表示,門診確實有病患因信仰的關係,不願接受正規的治療,最後帶著病痛離世;有些病患則是害怕開刀,或擔心化療的副作用而尋求民俗療法或另類療法。此外,人工肛門也是讓部分病患對治療卻步的原因。

 

當病患確診為大腸癌時,除了癌症的期別及嚴重性外,最常被問到的是「需不需要做人工肛門」。有些人認為人工肛門會帶來不便而不願接受。其實,臨床上需要做人工肛門的機率非常低,以北醫為例,甚至不到4%。

 

馬偕紀念醫院大腸直腸外科資深主治醫師許希賢補充,大腸癌的病患做人工肛門的可能性非常少,很多都是暫時性的;直腸癌則是視病灶離肛門口的位置來決定是否需要。只有腫瘤的位置太低,影響到肛門括約肌功能,才會考慮永久切除肛門及括約肌而改用人工肛門。有些大腸癌病患因腸道嚴重阻塞,無法順利排便,此時會考慮先做暫時性的人工肛門,先解決腸子品質太差的問題,等到治療告一段落後,就可視情況移除。

 

人工肛門照護簡易
不影響生活及社交

人工肛門又稱為腸造口,顧名思義就是在腸子的位置,也就是肚皮上(通常位於左下腹)做一個切口,以利糞便排出體外。過去有些新聞報導人工肛門可能造成糞便或臭味外溢,讓很多需要進行手術的病患感到憂心,其實這些問題都能克服。

 

魏柏立副院長認為,排便習慣是可被訓練、被制約的,建議病患可利用晚上洗澡時灌腸,這是一種刺激訓練,在訓練一段時間後,人工肛門會因有灌腸(刺激)才排便,而灌腸的操作非常簡單,也有專業造口護理師可到府教導。異味則可透過造口袋上的活性碳過濾掉,至於腸鳴或放屁的聲音一般人都會有,不需太過在意。

 

很多病患經過一段時間適應後,被訓練到出門只需用紗布蓋住造口,不需要在外面多加一個造口袋。許希賢醫師也表示,人工肛門雖然沒有括約肌可以控制排便,但食物吃進肚子後,從胃部、小腸、大腸一直到排出體外,原則上約需要24至48小時,只要每天固定時間清理,就不會有突然想排便的情況,唯一較無法控制的是碰到吃壞肚子或急性腹瀉時,就需要多跑幾次廁所清理。整體而言,人工肛門對生活品質不會影響太多。

 

永久性人工肛門的患者被列為輕度身心殘障,因此有些人心理上無法接受。臨床上的確有病患一聽到需做人工肛門就馬上轉院,希望能找到一位醫師說不用做,其實每個醫師對保留肛門及括約肌的態度都差不多,若怕做人工肛門而躲避治療,反而容易延誤病情,對生活品質的影響可能更大。

 

大腸癌的患者雖然很多,但預後大多非常良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才是最有利的。魏柏立副院長提醒,若不積極治療,可能會因腸道病灶的位置而產生不同的影響,例如因出血量太多而貧血,或惡性細胞跑到腹腔而產生腹水等。此外,腸癌也會讓腸子局部變厚、變硬,進而讓腸道管徑變小,造成腸道阻塞,除了影響正常進食外,甚至可能讓腸道破裂,導致糞便進入腹腔演變成腹膜炎,後果不堪設想,所以大腸直腸癌的治療千萬不要拖。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