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親子之間 學前教養 辛龍瞞4歲女兒「劉真去旅行」,當親人離世,父母如何跟小孩談「死亡」?

辛龍瞞4歲女兒「劉真去旅行」,當親人離世,父母如何跟小孩談「死亡」?

出處/ 大家健康雜誌網站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3668
收藏 瀏覽數 : 3668
辛龍瞞4歲女兒「劉真去旅行」,當親人離世,父母如何跟小孩談「死亡」?
2020年不少巨星殞落,已經離世半年的國標舞女王劉真,也出現在第55屆金鐘獎紀念已故藝人的VCR裡,令不少粉絲不捨。據傳辛龍為了不讓4歲的女兒難過,而以「媽媽去遠方旅行」帶過,不忍告訴她真相,但這樣的處理方式是好的嗎?到底該如何和孩子開口談死亡呢?

用繪本、說故事的方式
讓孩子了解「死亡」

愛心理創辦人吳姵瑩諮商心理師表示,其實對學齡前的孩子談家人過世,難度在於3~5歲的孩子認為死亡是暫時的,甚至是可逆的,所以大人要先知道孩子可能還不能夠完全理解死亡,這時可以著重去談生活上有哪些轉變,可能說:「以前都是媽媽幫你準備早餐,那現在換成爸爸」,開始讓孩子慢慢適應這件事。

而最快、最有效的方法是透過繪本來讓孩子理解死亡是怎麼一回事,像是閱讀《我好想妳,媽媽》、《你到哪裡去了?》、《我永遠愛你》、《跟爺爺說再見》等繪本,因為繪本本身就是使用孩子的語言,運用故事視覺化、擬人化跟具體的脈絡,講一個完整的故事,對孩子來說,是最容易理解跟產生連結的方式。

如果家長想用說故事的方式告訴孩子真相,也可以趁機傳達另外一個層面的重要性,譬如可以跟孩子說:「媽媽生了非常嚴重的病,連醫生叔叔、阿姨都沒辦法治好她,媽媽現在已經到天上去當天使了,沒有辦法回來再跟我們一起生活,所以你也要好好注意自己的身體。」一方面帶到死亡,一方面又讓孩子知道身體健康的重要性。

並盡量避免跟孩子說媽媽睡著了,或是輕輕帶過生病這件事,因為可能會引發孩子的焦慮,要很清楚的和孩子說:「媽媽生了非常嚴重的病,不過如果我們只是生一點點小病,像是咳嗽或發燒的情況下,就要趕快去看醫生,那時候醫生還有辦法把你治好。」

假如遇到的是自殺的情況,那又更加複雜,吳姵瑩心理師建議,這時候最好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忙,而父母在這之中要扮演好「橋樑」的角色,務必讓孩子知道他沒有做錯任何事,並讓他放心地在專業者的協助和陪伴下釋放情緒。(延伸閱讀:收到親友過世或病危的消息,怎麼回覆不失禮?


坦白和孩子說出你的想法

如果像辛龍一樣,一開始先用其他理由塘塞,建議至少在孩子五歲後,當他開始了解死亡這件事的存在時,找機會讓孩子了解事實的真相,像是當孩子再次提起的時候,或者身邊寵物、親朋好友過世時,可以挑這樣的時機點跟孩子談談。

不過,孩子可能會覺得「你怎麼可以說謊騙我?」吳姵瑩心理師表示,這時候我們可以坦承讓孩子知道,當時自己並不知道怎麼去處理傷心,大人在處理分離的時候並不一定是堅強的,有時候也會想要逃避、否認,假裝媽媽只是出國不在,告訴孩子:「很抱歉蒙騙你這麼久,那時候的我很擔心,當你知道事實後,會不會一下子沒辦法接受。」可以直接跟孩子誠實講出內心的擔憂及脆弱,讓孩子理解事情真相後,尋求孩子的寬恕。

 
如何幫助孩子
找到情緒宣洩的出口?

在遇到生離死別時,會經歷哀傷的五個階段,分別是:

1. 否認、隔離(Denial & Isolation)
2. 憤怒(Anger)
3. 討價還價(Bargaining)
4. 沮喪(Depression)
5. 接受(Acceptance)

一開始就是逃避,不承認已經死亡的事實;到了第二階段會開始感到憤怒、怨天尤人;再來就會進到「討價還價」的階段,小孩子可能會認為是不是只要他乖乖聽話,爸媽就可以回來,或甚至出現「退化」行為,希望藉著退化換回爸媽的陪伴;接著會發現不管怎麼做事情還是沒改變,而進到沮喪、傷心階段,或是完全提不起勁;最後才會到接受跟適應爸媽已離開他的生活。

吳姵瑩心理師指出,在哀傷的階段時,可以直接跟孩子說:「我知道現在少了媽媽陪你睡覺,你一定很不習慣,而且還很想念媽媽,媽媽離開了你一定很難過,對嗎?那你要不要跟我說說看你的心情?你想念媽媽的時候,都會做什麼?」明白地說出接下來的生活具體會有什麼改變,以及會帶來什麼心理上不舒服的感覺,告訴孩子這些情緒都是可以說出來的,幫孩子傷心的情緒找到宣洩的出口,並引導他們可以用什麼方式來思念。

例如:可以穿著媽媽最喜歡的外套,或是假如媽媽很愛唱歌,就可以跟孩子說:「如果你想念媽媽時,我們就唱歌好嗎?感覺媽媽好像就在你旁邊跟你一起唱歌。」或是母親節的時候,帶著孩子一起去曾經跟媽媽去過的地方……這種緬懷方式,可以保有精神上的連結,增加安全感,並讓孩子體認到就算媽媽消失了,但媽媽的精神都會一直陪在他身邊。

當孩子知道可以傷心,不用討價還價,不用藉著摔東西來發洩情緒,了解這個情緒的原點是因為思念,且一思念就可以做這件事,有情感能投注的地方,就不會覺得很茫然,一直在那個情緒上打轉,也因為生活比較有方向感,孩子的情緒也會相較穩定。

相反的,當一個孩子有很多情緒,但又不知該怎麼辦時,就會覺得自己很不正常,沒有人可以理解他,他的小腦袋就會腦補「我很糟糕、我很奇怪,所以我的媽媽離開我了……。」而這些腦中的小劇場,可能會延伸到影響孩子的自信與人際關係。

 
家人的引導和陪伴是很重要的

如果發生鄰居小孩笑自己的小孩沒爸爸或媽媽,當下要怎麼回應與處理?吳姵瑩心理師強調,這時候最重要的是先安撫孩子,跟他說:「聽到這樣的話,一定讓你很傷心、很難過,這些孩子並不知道失去家人的感覺有多麼痛,很可惜他們無法理解你正在經歷的事情。」

除了安撫孩子的傷心跟憤怒,最重要的是能安撫他羞愧的情緒,因為他很有可能開始會因為別人的觀點,而覺得自己沒有爸爸或媽媽很丟臉。要告訴他,失去家人是一件很傷心的事情,而且這不是可以選擇的事情,也從來就不是孩子的錯,所以不需要因為別人這麼說而感覺丟臉,反而要讓他知道這些小孩不懂事、缺乏同理心。

「我們可以陪孩子經歷這些事情,使他也有能力去處理孩子之間的事情,要讓對方知道,去笑別人『失去父母』,且強調不是『沒有爸媽』,這個行為很讓人難過、不舒服,請他停止這個行為。」吳姵瑩心理師說,最重要的是,要讓孩子在沒有羞愧感的情況下能夠站穩,走到對方面前,且不帶任何指責的語氣告訴對方:「對,我失去了我的家人,這是一件很傷心的事,我相信如果當你也失去的時候,你一定會很難過,而那個時候,我絕對不會笑你。」

小朋友笑別人主要就是想看人丟臉,當他發現你一點也不覺得丟臉,還正正當當的跟他承認,一般情況下,對方會因此開始能夠去尊重這個失去父母的孩子,也算是一種不同的學習。(延伸閱讀:寵物離開,如何收拾悲傷?

不過,在和孩子談論死亡跟安撫孩子前,大人們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要先有能力照顧好並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否則是很難、也無法好好引導孩子思考死亡的。畢竟如果在過中爸媽先崩潰,孩子反而要照顧父母的情緒,很有可能會開始覺得這是一個不可以碰的禁忌。

當你發現孩子為了怕自己傷心,而壓抑難過的情緒,一定要跟他說:「我看到你這麼貼心的為爸爸著想,你真的很棒,假如過世的媽媽知道你這麼體貼爸爸,一定會很欣慰,但我猜媽媽可能也會很擔心,如果你心裡有事情,爸爸卻不知道……」要讓孩子知道他在做這些事時,大人都有看見,也願意說出來,就代表大人有足夠大的承受力,孩子相對也會比較放心,願意說出自己的感受。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