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疾病保健 肝膽腸胃 夏天常拉肚子或便祕?專家教你養好腸

夏天常拉肚子或便祕?專家教你養好腸

出處/ 2013年8月號/第318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11774
收藏 瀏覽數 : 11774
夏天常拉肚子或便祕?專家教你養好腸

炎炎夏日,常肚子痛、腹瀉、便祕嗎?是吃壞肚子,還是吃錯東西?專家教你夏季腸胃保養之道,遠離胃病,舒爽過一夏!


夏季氣候高溫悶熱,為了消暑解渴,難免貪涼,或吃下過多的瓜果及生冷食物,臺北市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出身三代中醫家庭的中醫師陳潮宗表示,瓜果的屬性偏寒涼,很多生冷未經煮熟的食物,更是容易滋生細菌,如果一下子吃太多,很容易覺得「肚子不舒服」。

 

此外,臺灣夏季通常潮濕悶熱,食品易腐壞變質,脾胃虛弱的人若吃下隔餐的飯菜,也易損傷脾胃陽氣,使脾胃運動無力,寒濕內滯,嚴重者甚至出現腹瀉、腹痛、便祕等症狀。

 

夏季濕又熱
少吃生冷、油膩食物

陳潮宗醫師說,所謂「肚子不舒服」是一種通稱,多數情況不是胃部出問題,而是腸道鬧情緒──悶痛、絞痛、刺痛或脹氣,或是直接拉肚子或嚴重便祕。事實上,現代人生活長期緊張,有些人則是體質虛弱或腸胃敏感,這幾類民眾,夏季腸胃道易因忽冷忽熱(進出冷氣房、交錯吃冰或熱食)而腹瀉、腹痛或便祕。

 

陳潮宗醫師建議腸道敏感的人,夏季盡量不要喝冰涼的鮮乳或乳製品,因為牛奶性質偏寒,又富含蛋白質,夏季屬濕,消化功能原本就易損傷,喝了冰涼的牛奶,很容易出現胃腸道不適的現象。

 

此外,這段期間最好少吃油膩、生冷的食物,因為夏季體溫高,冰涼或油膩的食物進入體內,易引起胃粘膜血管收縮,減少胃液分泌,影響人體的吸收消化,所以夏天應盡量少食多餐、清淡去膩。

 

大腸機能出問題
導致排便困難或泄瀉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楊素卿中醫師則指出,一旦小腸消化吸收、大腸傳導糟粕的機能失常,很容易出現排便異常現象,最常見的是祕結(俗稱便祕)或者泄瀉(大便稀薄、次數增多)。

 

若大腸濕熱鬱結,會出現腹痛,大便時又臭又痛,還會出現裡急後重(嚴重拉肚子兼肛門熱痛)、下痢膿血等症狀;若大腸機能失常,則大腸中的水液無法吸收,可能會出現腸鳴、腹痛、泄瀉等病症。

 

解便祕
要用對方法

楊素卿醫師解釋,由於成因不同,便祕在中醫上又可分成三類:熱祕、冷祕、虛祕,緩解方式也有所差異。

 

■熱祕
成因》大吃大喝又酸辣烤炸不忌,或吃太多溫補的食品,致腸道燥熱,耗傷津液而形成便祕。
改善之道》多喝具清熱解毒效果的羅漢果茶或決明子茶。

 

■冷祕
成因》老人家或久病者脾腎虛寒,導致寒凝氣滯,腸道傳送無力,有便意卻排不出來。
改善之道》用300克菠菜經水汆燙後,拌少許麻油,加核桃3、5枚或少許燕麥食用,亦可以1湯匙芝麻粉、2湯匙杏仁粉,加一點熱水攪拌後食用(此方法特別適合缺乏鈣質的人)。

 

■虛祕
成因》久病體虛、婦女產後、老年體衰導致氣血兩虛、脾胃內傷,加上飲水量少,汗流過多,導致腸道乾槁、大腸無力,排便時艱澀難行。
改善之道》用地瓜300克加松子少許,煮粥來吃,若對象是老人家,可再加些胚芽米或糙米,年輕人則加些薏仁。


5大祕訣,解便祕

1. 補充水分
每天至少喝水1500ml,使腸道保持足夠的水分,有利於糞便排出。

 

2. 增加產氣食物
多食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如甘藷、蘿葡、洋蔥、蒜苗等,促進腸子蠕動,有利排便。

 

3. 增加優質脂肪攝取
中老年人或注重養生者,往往不敢攝取油脂,以致油脂缺乏,建議夏季適當補充核果(例如核桃仁、柏子仁、杏仁、花生),藉助植物油潤腸,且分解產生優質的脂肪酸,刺激腸道蠕動。

 

4.適度運動
快步行走或慢跑,可促進腸道蠕動,有助於解除便祕。

 

5.    深長的腹式呼吸
吸氣時腹部放鬆,感受空氣經鼻腔、氣管進入身體,像吹氣球般,緩緩地把腹部吹脹;呼氣時腹部緊縮,慢慢從嘴巴吐氣,盡可能延長吐氣時間,使橫隔膜活動幅度較平時增加,促進胃腸蠕動。

 

「按」出腸道健康

飲食習慣與腸胃健康息息相關,除了注意飲食外,也可透過按摩穴道、敲打結腸的方式,提升腸胃健康。

 

1.    按壓穴道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楊素卿中醫師推薦壓按左大橫穴及右大橫穴(肚臍左右邊各4寸處)、中脘穴(臍上4寸),順時針方向(即沿大腸走向)作圓形按摩,有助於胃腸道的正常蠕動,也有機械地推動糞便前行的作用。(註:中醫的一寸,是指「同身寸」,每個人可用自己的大拇指指節寬度當一寸)
 

臺北市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陳潮宗建議可按摩3個增強脾胃機能的穴道:頻率》一天按摩一次,每個穴位按摩2~5分鐘。

 

■足三里穴

效果》有生發胃氣、燥化脾濕的功能,可增強脾胃消化、腸道蠕動能力。
位置》在小腿前外側,外膝眼下3寸,約4橫指幅,脛骨前緣外1橫指(中指)處,當脛骨前肌中。簡易取穴法:正坐讓膝蓋垂直彎曲,在膝蓋外側有一處凹陷稱為外膝眼,將四指併攏,放外膝眼正下方,小指下方與小腿骨外側交界的凹陷處便是足三里穴。

 

■合谷穴
效果》可增強大腸蠕動,治療腹痛、吐瀉等腸胃病證。
位置》在手背第1~2掌骨間,食指與拇指併攏時肌肉最高點,在第2掌骨橈側的中點處。按壓時要微有酸脹感,按壓約15~20下就有通暢經絡,調理氣機、清熱燥濕的作用。

 

■曲池穴
效果》可增強大腸蠕動,除大便排出的顯著效果,亦可治療急性胃腸炎。
位置》在肘橫紋外側端,按壓約15~20下,有疏邪熱、調氣血的功用,可促進腸道蠕動。


2.    腹部自我按摩
仰臥在床上,彎屈雙膝,兩手搓熱後,左手平放在肚臍上,右手放在左手背上,以肚臍為中心,順時針方向按揉(勿反時鐘按揉,否則會將糞便推回小腸。)每天做2~3次,每次5~10分鐘。

 

3.    結腸敲打法
早上空腹時,躺在床上,兩手輕輕握拳,以大拇指和食指下方形成的「虎眼」,敲打腹部兩側結腸部位100 下,使較易形成糞便積塞的結腸轉彎處產生震動,幫助糞便蠕動下移。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