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疾病保健 疾病預防 氣喘病人如何預防猝死

氣喘病人如何預防猝死

出處/ 2016年11月號/第354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3621
收藏 瀏覽數 : 3621
氣喘病人如何預防猝死

「永遠的軍中情人」、演唱「十億個掌聲」的著名歌手鄧麗君,是因嚴重哮喘回天乏術,到底氣喘病人該如何預防猝死?臺灣早年許多名人年紀輕輕就死於氣喘,突來的死訊和遺憾的回憶,都在許多民眾心中留下對氣喘根深蒂固的恐懼和陰影。老一輩的臺灣人甚至常用一句俗諺來告誡年輕人:「有氣喘和精神疾病的,別嫁娶!」究竟能不能與讓人避之唯恐不及的氣喘和平共處,擺脫「死亡」的威脅?

早年醫療技術不發達
成氣喘早夭主因

對於氣喘被「汙名化」,臺中榮總胸腔科主治醫師傅彬貴表示,直到現在門診中還是有已接受兩、三個月治療的患者問:「我真的是氣喘嗎?」深刻反映了民眾對於「氣喘」的擔憂與不了解。

這些印象從何而來?傅彬貴醫師表示,「外來過敏因子」及「基因遺傳」是氣喘發作的兩大條件。早年氣喘藥物尚未進步,往往患者30、40歲時,急性氣喘就已反覆發作,在醫藥條件不佳的年代,只要急性氣喘一發作,就很容易喪命。

不過,隨著醫療資源和生活水平的提升,許多情況早已不同。就像某些早年很罕見的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現在都變得不足為奇。氣喘就跟慢性病一樣,需要與疾病長期和平共存,只要治療得當,病友的精神狀態或生活品質不會太差。換句話說,只要民眾對於氣喘和藥物的觀念與時俱進,建立正確的治療觀念,就能降低誤解,在醫療協助下擁抱健康、提高生活品質。

治療方法已不斷改良
破除迷思,可遠離死亡危機

除了對於「氣喘」不夠認識之外,另一項不利治療的原因,就是民眾對於「類固醇」有刻板的負面印象。

類固醇在臺灣也被汙名化許久,只要談到「類固醇」,很多人覺得是不好的藥物,實際上,類固醇已經過不斷改良。馬偕兒童醫院過敏免疫科資深主治醫師、台灣氣喘衛教學會榮譽理事長徐世達表示,目前類固醇的副作用已不像從前有那麼高的生物影響程度。第一代類固醇服用後生物影響程度是20%,第二代降為10%,第三代小於1~2%,第四代小於0.1%。因此,現在使用的第三代、第四代類固醇幾乎不用擔心副作用,因為只會在施藥部位發揮藥效。

再者,現今類固醇種類繁多,有吸入型、注射型、口服型及塗抹型,劑量與作用各不同。目前治療氣喘的藥物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為控制保養藥物,另一類為急救緩解藥物。

■控制保養藥物:以「吸入型類固醇藥物」為主,其他還包括口服型類固醇藥物、長效型支氣管擴張劑、白三烯調節劑、緩釋型茶鹼、長效副交感神經阻斷劑、抗IgE抗體與抗介白質5抗體。一般而言,只有在症狀較嚴重、且其他控制保養藥物效果都不好時,才會長期使用「口服型類固醇藥物」。

■急救緩解藥物:包括口服型類固醇藥物、速效型支氣管擴張劑、短效型茶鹼與短效型副交感神經阻斷劑。病人病情惡化、氣喘急性發作時,使用口服類固醇藥物,除了有調節免疫反應、抗發炎作用外,可迅速加強支氣管擴張劑的治療效果,快速緩解病情。

徐世達醫師表示,口服型類固醇和吸入型類固醇作用過程不一樣。口服型類固醇屬於全身性作用,需要經過腸胃道吸收,經過血液運送、新陳代謝後,才會抵達作用部位(氣喘患者是針對肺臟);而吸入型類固醇則是直接吸入、作用到氣道、肺部裡,劑量比口服類固醇更少,更不需要擔心會有副作用。

沒發作就不吃藥?
當心氣喘惡化更迅速

氣喘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觀念上的誤解,以及假裝它不存在的「病識感不足」。傅彬貴醫師直言,臺灣之所以每年還是有氣喘患者因急性氣喘發作而喪生,可能與過去留下來的刻板印象有關。

目前臨床上氣喘控制不良的最大因素就是「藥物順從性不佳」。很多患者對於「吸入型類固醇」存在偏見,很容易在疾病改善後就自行停藥,採取「能不用就不用」的態度,或是「只有天氣變化、不舒服時,才偶爾使用」,這樣的治療方式,很難達到「氣喘的良好控制狀態」,反而會使氣道變型、加劇氣喘惡化的風險。

傅彬貴醫師強調,「氣喘」就是呼吸道因過敏而產生慢性發炎,跟其他過敏疾病相同,很難真正「根治」,但後天保養、避免過敏原及規則使用藥物,都能避免氣喘發作和病情持續惡化。

對於已被檢查出患有輕度氣喘的民眾來說,傅彬貴醫師建議,只要依照治療指引,持續使用低劑量的吸入型類固醇,保養氣管,防止再惡化,就不會出現咳嗽、胸悶、喘鳴的情況。目前也有一天只需使用一次的長效型吸入劑可讓病患使用,不僅生活品質不受影響,更不用擔心之後會因突發的嚴重氣喘而威脅生命。

傅彬貴醫師表示,有些患者太害怕類固醇,平常沒有規律使用劑量較低的吸入型類固醇,等到氣管痙攣、急性惡化被送至醫院就診,反而需要插管、施打高劑量類固醇才能挽回性命。去年有一位30歲的年輕患者,晚上因氣喘急性發作,被家人發現時已不省人事,雖然立刻呼叫救護車送至醫院急救,但因缺氧過久而產生缺氧性腦病變,造成家人遺憾。因此,最正確的方法還是平時用少量的類固醇控制,避免氣管反覆發炎,一旦氣管常發炎而變形,以致呼吸不到氧氣時,才到醫院用大量藥物急救,病情反而更難控制。

沒氣喘要預防
有氣喘要防護

徐世達醫師強調,預防重於治療,最重要的是過敏體質者從小開始避免發作,但許多民眾都是發作後,才知道自己為氣喘或過敏患者,這時保養就成了最重要的關鍵。健保署有鑒於此,自2001年起就開始推動「氣喘慢性照護」,強調4個防禦方向:
1.    避免誘發因子。
2.    配合醫生用藥。
3.    平時均衡飲食。
4.    適量運動。

截至目前為止,氣喘慢性照護的成果,不但讓許多經常需要住院、花費很多醫療資源的人數減少,氣喘的發病率、個人平均嚴重值、致死率也都下降,甚至連氣喘患者罹患一般疾病的機率,和因其他疾病而死亡的人數,也都全面性的下降!

目前在臺大、馬偕等各大醫院中,因氣喘急性發作而嚴重到必須住院治療的案例已非常少數。「氣喘慢性照護」是由國家制定、非常值得鼓勵的照顧方法。徐世達醫師表示,倘若患者都依據該指引來照顧自己與家人,就能將氣喘再次發作的機率降至最低。

傅彬貴醫師也強調,每個人都應對自己的健康負責,掌握自身狀況。而解決問題的第一步就是面對問題。如果想要與氣喘和平共存,就要認真了解這個疾病。民眾可上網搜尋「臺灣胸腔暨重症醫學會」、「臺灣氣喘衛教學會」等網站,瀏覽關於氣喘的衛教資訊,幫助自己更了解氣喘的成因、醫師開藥的用意,以及平時生活需要注意的細節等。只要平常照顧妥當,就不用擔心氣喘急性發作而威脅生命。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