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合一選舉即將到來,身邊有親友長時間關注選情新聞,因而情緒大幅波動?請適時提醒對方暫停或減少觀看新聞時間,避免影響心理健康。根據一篇2022年8月發表於《健康通訊》的研究顯示,有「不斷查看新聞」強迫性衝動的人,更容易產生壓力、焦慮以及身體健康問題。
該研究由德克薩斯理工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學者進行,針對1,100名美國成人的線上調查數據進行分析。受訪者需回覆他們對一些陳述問題的同意程度,例如:「我沉浸在新聞中,以致忘記了周圍的世界」、「我的心思常被新聞占據」、「我發現自己很難不讀或不看新聞」,以及「我經常無法專心在學校或工作上,因為我在讀或看新聞」。另詢問受訪者他們經歷壓力和焦慮感受的頻率,以及疲勞、身體疼痛、注意力不集中和胃腸道等身體狀況。
過度關注新聞者73.6%坦承有「蠻多精神狀況」
結果顯示,16.5%的受訪者對新聞資訊有「嚴重的問題」,他們經常沉浸在新聞故事中,以至於這些故事主導他們清醒時的思想,打亂了與家人和朋友相處時間,讓他們難以專注於課業或工作,並引起煩躁和無法入睡等失眠現象。
另外,73.6%被認為有嚴重的新聞資訊問題者表示自己有「蠻多」或「非常多」的「精神狀況」,相較於其他受訪者只有8%的人表示有頻繁的症狀。61%有嚴重的新聞資訊問題者表示自己有「蠻多」或「非常多」的「身體狀況」,相較於其他受訪者只有6.1%的人表示有身體狀況。(延伸閱讀:政治立場不同,親密家人如何避爭吵?)
新聞成癮現象值得重視
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邱弘毅表示,這個研究指出媒體面臨經濟壓力時,常選擇具有吸引閱聽大眾的新聞,以聳動、斷章取義的方式,透過24小時不斷播放來爭取收視率,造成部分收視群產生新聞成癮的現象,這種狀況正不斷發生且有惡化趨勢,值得被大家重視。特別是台灣媒體常一窩蜂聚焦報導重大新聞事件,此一問題更值得台灣學界加以研究。
對於已有新聞成癮現象的閱聽大眾而言,建議選擇暫時不去收看新聞,尋求專業協助、擬定改善症狀的方式,如果需汲取新聞,或許改由平面媒體像是報紙,儘量不收看電子媒體,可能是比較有效的策略,若要依靠媒體自律來改善,相對是一段漫長且成效不可預期的方式。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上述研究顯示「新聞成癮」跟不良的心理和身體健康有關。近年我們經歷了一些令人擔心的事件,包括新冠肺炎大流行、俄烏戰爭、大規模抗議或槍擊、氣候引起的野火等,這些壞消息常讓我們感到無能為力和苦悶,在台灣特別是選舉新聞,很容易造成民眾無端的憤怒,或是陷入新聞的漩渦裡,隨著政論節目似是而非的言論、參選人彼此互揭瘡疤與叫囂,多數中間選民對於選舉往往會處於「關注」與「嫌棄不理會」之間擺盪。(延伸閱讀:九合一選舉倒數!和親友政治立場不同,如何避開紛爭?這樣做緩解「選舉症候群」)
3招避免新聞主導情緒跟生活
葉雅馨建議可透過以下做法,擺脫這種明明不喜歡卻不斷去看新聞的狀況。
1.首先要有所「覺察」
可問自己一天花多少時間看新聞?關注新聞的時候是否影響心情?像是變得鬱悶、提不起勁、什麼事都不想做,成天只想關注支持的候選人民調起伏與輿論風向。若有上述現象,包含無望或憤怒,對台灣政治覺得很失落,建議就要有所調整,最簡單的就是意識到它的「時間性」,雖然成癮、但它會有時效性,告訴自己時間過了,就會成為歷史,不要放太多情緒在裡面。
2.要求自己「暫時離開」,停止或減少觀看時間
想觀看時先要求自己完成其他事情,像是做飯、去公園走走、運動後再看,讓自己專注在從事其他事物來轉移注意力。
3.暫時不去談論
暫時停掉會有很多討論與論戰的群組,告知朋友自己花太多時間已不堪其擾、需暫離。葉雅馨提醒,如何健康的看待新聞,不讓新聞主導自己的情緒跟生活很重要,像是選舉期間,我們可關注參選人的政見、提出的願景與實踐的能力,跳脫煽動情緒的輿論,有助於我們在資訊獲取與身心健康中取得平衡。
▼憂鬱情緒檢測APP
Android:https://reurl.cc/zNRy5a
iOS:https://reurl.cc/jGZdm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