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疾病保健 口腔衛生 口腔癌致吞嚥、語言障礙,及早戒檳+定期追蹤減危害

口腔癌致吞嚥、語言障礙,及早戒檳+定期追蹤減危害

出處/ 大家健康雜誌407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11568
收藏 瀏覽數 : 11568
口腔癌致吞嚥、語言障礙,及早戒檳+定期追蹤減危害

口腔癌手術清除癌細胞後會影響顏面,需面臨長期的復健之路,以便恢復進食、語言的能力。漫長的復健過程對病人與照護者都是身心煎熬。醫師疾呼,在檳榔防制法未通過前,癮君子應及早戒菸、酒、檳榔,且每兩年做一次口腔癌篩檢,以便及早發現與治療,降低口腔癌威脅。

中年男性當心口腔癌

據衛福部國健署2020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口腔癌罹癌發生最高比率落在55至64歲間,男性與女性比例為9:1,男性死亡的中位數年齡為60歲。其實,超過62%的男性口腔癌患者,發現罹癌時是在45~64歲間,亦即高風險族群可能在中年時期、仍是家庭經濟支柱時罹患口腔癌,並在65歲以前癌逝,男性比例遠高於女性。

「檳榔對個人、家庭和社會造成的危害不容小覷!」奇美醫院牙醫部口腔顎面外科主治醫師林哲毅表示,口腔癌有家族遺傳可能性,如相繼在父子、父女、雙胞胎兄弟身上發現,但長時間染菸酒檳榔惡習,仍是最主要的原因。

檳榔是全國僅次於水稻的第二大作物,國內仍有數量不少的嚼檳人口,但目前國內仍無檳榔防制法,檳榔西施、檳榔文化甚至被塑造為台灣草根文化特色,令人擔憂。

林哲毅疾呼,菸、酒、檳榔是口腔癌主因,菸品有菸害防制法管理,檳榔卻無法可管,坊間甚至有檳榔自動販賣機,對於青少年無法管制,等同陷國人於危害,主管機關應正視檳榔氾濫問題,盡速推動檳榔防制法。在法案未通過前,癮君子自保之道是及早戒菸酒檳榔,且每兩年定期做一次口腔癌篩檢,以便及早發現與治療,減少後遺症造成功能喪失。

口腔癌對顏面的傷害 超乎想像

林哲毅醫師分析,口腔癌術後影響層面大致分三項:咀嚼吞嚥、語言功能、顏面外觀。儘管醫療科技進步,切除和重建使用的皮瓣或人工替代物畢竟和正常組織不同,因此造成的傷害是永久性且不可逆的。

  • 唇部:動刀範圍涉及唇部會造成喝水時雙唇無法閉合、導致漏滴,被認為是最難完全改善的後遺症,也可能造成發音漏風,讓他人難以理解其語意。
  • 頰黏膜:手術切除癌組織、重建後,嘴巴可能因傷口攣縮或疼痛無法張開,或因牙齒缺損難重建,造成咀嚼或吞嚥困難。
  • 舌頭:台灣本土資料顯示,口腔癌患者病灶出現在頰黏膜居多、舌頭次之(註),他國的口腔癌大多出現在舌頭。舌部缺損重建可能影響吞嚥和發音。
  • 口咽:口腔癌手術後,會放置鼻胃管避免嗆食造成吸入性肺炎,後續可視情況脫離鼻胃管。若口咽部位手術,未來講話會有鼻音、發音不清楚和咀嚼吞嚥障礙等。
  • 頸部:口腔癌易轉移至頸部淋巴,手術時醫師會視情況進行頸部淋巴廓清,後續恐造成頭頸部疤痕攣縮疼痛、活動受限。
  • 肩膀:頸部淋巴廓清術後,可能造成脊副神經受損,恐出現肩膀活動受限、肩膀無力下垂、疼痛的症狀。

不論是吞嚥、咀嚼、語言等功能,口腔癌術後都需長期復健,等同重新學習使用新的身體部位。此外,術後顏面改變,患者恐因容貌和話語說不清楚深受打擊,感到自卑和憂鬱。

復健路漫長,須媒合多元資源才能支撐後續需求,以奇美醫院為例,口腔癌治療團隊中除了相關科別醫師,還有個案管理師、復健師、營養師、社工師、心理師等互相支援,為病人提供身心支持。有使用菸酒檳榔習慣者,應及早戒除,且終身定期追蹤,以便亡羊補牢、減少危害。

註:李正喆、郭生興、郭英雄、楊博正、韓良俊,台灣醫學,199709(1:5期),臺灣醫學會。(http://lawdata.com.tw/tw/detail.aspx?no=266742

圖片來源:pexels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