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疏鬆因症狀不明顯,多數人難以警覺,但盛行率愈來愈高。據國民健康署2017~2020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65歲以上民眾至少一個部位量測出骨鬆的比率為14.1%,約每7人就有1人骨鬆,女性高於男性(女性17.4%、男性10.4%),估計全台骨鬆人數約300~400萬,到底該如何治療?哪些藥物可減緩骨質流失?
高齡者可每三年做一次骨密度檢查
人體骨密度在20~30歲間達到高峰,之後隨著年齡增長,骨密度逐年減少。骨質疏鬆是需要長期治療的慢性疾病,適度曬太陽、多做負重運動、增加鈣質及維生素D攝取,以及拒菸、不過量飲酒,可預防骨鬆。此外,規律使用藥物治療在一定程度以上,亦能提升骨密度、降低骨折風險,逆轉骨鬆。
長庚大學醫學系教授、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脊椎科主任蔡宗廷表示,依照國際及中華民國骨科醫學會(TOA)指引,建議65歲以上女性、70歲以上男性,每隔三年做一次骨密度(BMD)檢查,可了解骨質流失的程度。經診斷有骨鬆者應與醫師討論如何治療,避免增加骨折發生率。更年期過後的女性,特別是60、70歲以上的長者,是骨鬆好發族群,更應關心骨質流失狀況,早期發現與治療,才能「防鬆抗跌」。
骨質流失是漸進式,成功大學附設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戴大為說明,骨密度檢查是採用影像技術估計骨質密度,國際診斷骨鬆的標準是與已確定的骨質密度參考值做比較,是以平均30歲健康年輕女性的骨質為參考值,計算出標準差,稱為T值(T-score)。T值>-1是正常骨質,T值介於-1至-2.5是低骨密度,T值<-2.5就是骨質疏鬆症,會建議使用骨鬆藥物來減緩,甚至可能逆轉骨質流失。
蔡宗廷教授補充,國際臨床骨密檢測學會針對停經後婦女及50歲以上男性,建議統一使用未經種族校正之年輕白種人女性平均值(NHANES III資料庫)作為「所有種族的T值參考資料庫」。
治療骨鬆常見藥物有哪些?
台灣治療骨質疏鬆症的藥物相當多,如何選擇?戴大為醫師以存款做比喻,希望存款增加可多賺錢開源,並少花錢節流,治療骨質疏鬆也有節流及開源兩種策略。「抑制骨質流失」的藥物是節流策略,作用是減少骨質流失,目前可使用的藥物選擇較多,例如:雙磷酸鹽類、選擇性雌激素受體調節劑、RANKL單株抗體等;開源策略則有兩類藥物,一類是作用於「增加骨質生成」的藥物,包括副甲狀腺素及另一類「促進新骨生成」的雙效藥物sclerostin單株抗體。
通常健保優先給付的治療骨鬆藥物是抑制骨質流失的藥物,有些嚴重骨鬆的民眾,希望治療初期就使用增加骨質生成的藥物。蔡宗廷教授表示,若嚴重骨鬆(T值<-3),兩處以上骨折,嚴重疼痛,或接受手術等因素,可考慮直接使用促進新骨生成的藥物,以期在治療初期快速達到改善骨質密度的效果。
戴大為醫師補充說明,據2024年發表的《亞太地區骨質疏鬆症長期和接續治療共識》研究,極高風險患者應直接使用促進骨質生成的藥物,效果較佳,使用1~2年後再接續抑制骨質流失的藥物做治療,但因藥物較貴,健保給付較嚴格。
認識抑制骨質流失的藥物
◆雙磷酸鹽類
蔡宗廷教授說明,目前衛服部核准的雙磷酸鹽類藥物,共有7種成分,包含福善美(學名Alendronate)、骨力強(學名Zoledronic acid)、骨維壯(學名Ibandronate)、瑞骨卓(學名Risedronate)、杏骨樂(學名Clodronate)、裴米索(學名Pamidronate)及益良骨(學名Etidronate)。戴大為醫師表示,後面三種成分是治療癌症骨轉移使用,與骨鬆治療無關,現階段健保給付的初期藥物有福善美、骨力強、骨維壯等。
抑制骨質流失(節流)之「雙磷酸鹽類藥物」
◆RANKL單株抗體
骨頭隨時都在進行新陳代謝,以便汰舊換新。破骨細胞(osteoclast)會破壞陳舊老化的骨頭,造骨細胞(osteoblast)則會形成新生的骨質,兩者需取得平衡,才能維持骨頭的強韌。
RANKL是破骨細胞分化、增生、吸收骨質所需要的訊號。戴大為醫師解釋,RANKL單株抗體專門對付RANKL,讓RANKL訊號失效,少了RANKL訊號的傳達,破骨細胞的破壞力大受影響,可減少骨質流失。蔡宗廷教授生動的比喻,破骨細胞就像鏟除道路上老舊柏油的機器,RANKL則是機器的鑰匙,一旦鑰匙被沒收,機器就無法運作。目前RANKL單株抗體,國內僅有保骼麗(Prolia)皮下注射劑,是健保初期治療骨鬆的藥物。
◆選擇性雌激素受體調節劑
選擇性雌激素受體調節劑(Selective Estrogen Receptor Modulator,SERM)藥物,主要作用於骨頭的雌激素受體,可減少骨質流失,增加骨密度。目前健保第一線藥物為鈣穩(Evista)。
抑制骨質流失(節流)之「RANKL單株抗體藥物」及「選擇性雌激素受體調節劑」
❤️更多【骨鬆、肌少症飲食、運動祕訣、治療方法】,請看113年9-10月大家健康雜誌
圖片來源:富爾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