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長輩出現失智症狀,家屬往往焦急卻無力,除了藥物與照護方式之外,神經科學領域的非侵入性技術:重覆性經顱磁刺激(rTMS)也被應用於改善失智者的認知與情緒表現,以下帶你了解誰適合接受rTMS,治療效果、有何禁忌、療程怎麼安排?
rTMS是什麼?為何能治療失智症
失智症屬於漸進性的神經退化性疾病,常見於高齡族群,且隨著年齡增加,罹患風險也顯著上升。當前藥物治療主要以緩解退化速度為主,對實際病情改善幅度有限,且部分患者對藥物反應不佳或因副作用無法長期使用,因此醫界積極尋求其他輔助與替代療法,以提升整體醫療效果。
重覆性經顱磁刺激(rTMS,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是一種非侵入式神經調控技術,透過外部磁場作用於大腦皮質,引發局部感應電流,進而活化大腦特定區域的神經元。台北榮民總醫院復健醫學部教授級醫師蔡泊意指出,rTMS的治療原理及作用機制可歸納如下:
1.促進類澱粉蛋白清除:失智症與大腦內類澱粉蛋白的沉積有關,這些廢棄物若無法排除,會干擾神經連結。動物實驗顯示,有阿茲海默症的小鼠接受rTMS治療後,大腦類澱粉沉積明顯減少。推測此現象與大腦淋巴回流增加和血管增生有關,因而能促進廢物清除。
2.活化血流與組織修復:rTMS刺激可促進腦部血管再生,幫助老舊廢物代謝,也有助於神經組織的修復與功能維持。
3.調節異常腦波:失智症患者常出現高頻與低頻腦波異常,rTMS能協助大腦恢復腦波節律,讓神經訊號更穩定、區域連結更順暢。
4.神經元活化與功能重啟:rTMS藉由磁場產生電流,能使原本低活性的腦區重新啟動,蔡醫師形容此機制「猶如為電力不足的大腦重新充電」。
5.促進神經再生與傳導物質分泌:rTMS可促進神經突觸修復,並提升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多巴胺等神經傳導物質的分泌,幫助神經訊號傳遞與腦細胞存活。
rTMS治療優勢:非侵入性、精準、可調整
目前針對失智症的治療主要分為藥物介入與非藥物訓練兩大類。據臨床研究顯示,這些藥物服用數個月之後,狀況會改善,但只能延緩退化的速度,無法逆轉病情。某些藥物使用一年後,相較於未使用者,可延緩病情5〜7個月。近年新型的藥物主要針對清除大腦內累積的病理澱粉蛋白,適用於早期阿茲海默症,整體來看,病程延緩效果約可達三成,能延後3〜5年進入中期阿茲海默症階段。現行藥物雖能延緩認知退化,但血管型失智症患者往往較難從這類藥物中獲益。
非藥物介入則包括認知訓練、團體活動、語言復健,以及配戴腦波裝置進行的互動式訓練(例如用意念控制旗子、虛擬駕駛等)。然而,這些療法通常需要患者有較高的主動參與度與配合意願,對於動機不足或行為退縮明顯的患者,效果可能有限。相較之下,rTMS具備多項優勢:
1.非侵入且安全性高:無需開刀、服藥或住院,可在門診環境下施作。
2.精準定位與客製化治療:能根據患者大腦功能的連結狀態,調整刺激部位與參數,針對記憶、語言、情緒等不同腦區分區治療,提升療效。
3.應用彈性高:高頻刺激可促進神經活化,低頻刺激則能抑制過度活躍的腦區,對情緒波動、躁動等症狀具有調節作用。
4.不依賴患者主動參與:透過磁場刺激將能量直接導入大腦、產生實質變化,形同「釜底抽薪」,適合難以參與訓練者。
5.對血管型失智症反應佳:由於腦血管可再生,rTMS在改善血管性退化造成的功能損傷,反應更明顯。
誰適合接受rTMS?有何禁忌、療程怎麼安排
研究顯示,rTMS對輕度至中度失智症患者的認知功能具有顯著改善效果,能幫助提升記憶力、語言表達與日常自理能力,進而改善整體生活品質(註)。蔡泊意醫師指出,目前這類患者的治療反應率高達八至九成,且成效穩定明確;至於病程已進入中重度階段的患者,rTMS則有助於情緒穩定與改善注意力等功能。
rTMS適用多種失智症類型,包括阿茲海默症與血管型失智症,且可根據病程與功能退化狀況,量身訂製治療目標。例如,輕度患者能在一個療程(約10~12次治療)內觀察到改善;中度患者可能需要兩個療程(約20次),可見到較明確的療效;至於重度患者,多數已喪失語言與邏輯表達能力,治療焦點則轉為穩定情緒與行為反應,至少約需兩個療程才能初步見效。需注意的是,療效仍存在個體差異,病程越早期、症狀越輕微者,反應通常越佳。
療程設計方面,通常建議初期先安排三個密集療程,一個療程約進行10~12次,每個療程約間隔1~2週,建議每天接受1次治療,後續依照患者的治療反應與穩定程度進行調整,如當病情穩定後,可改為每兩個月進行一次療程。每次治療時間約10~20分鐘,實際治療時間取決於磁脈衝發數、頻率與刺激強度,並非時間越長效果越好,關鍵在於參數是否因人制宜。
rTMS治療後通常無需恢復期,但因治療能量具有累積效應,若劑量過高,可能出現失眠、情緒易怒或躁動等副作用。不過,這些反應多為暫時且可逆,經驗豐富的醫師可有效避免發生。
值得注意的是,rTMS並非適用於所有患者。禁忌對象包括:體內植有非鈦合金電子裝置(如心律調節器、植入式除顫器)、近六個月內曾癲癇發作者、頭部植入非鈦合金屬物。為確保安全性與治療成效,正式啟動療程前皆須經過完整的檢查與個別化評估。
從案例看rTMS療效
蔡泊意醫師分享多位接受rTMS治療的臨床案例。其中一位原為企業主管的中年男性,初診時認知與語言功能退化嚴重。接受MoCA測驗(蒙特婁認知評估量表,滿分30分)僅得1分,且溝通困難,眼神迴避,對所有問題僅重複回答「蘋果」,亦無法完成書寫與繪圖任務。在接受三個完整療程、約四個月的治療後,其MoCA得分逐步上升至7分、9分,最終達到12分。除了量表成績進步外,患者也能坐下與治療師互動,進行眼神接觸,並且有邏輯的回答,配合紙上作業及畫時鐘等認知訓練。雖偶有情緒不耐煩及逃避反應,但整體認知功能與行為反應均顯著改善,家屬對此深感欣慰。
另一位60餘歲的先生,在兩個療程後MoCA分數從2分進步至11分,目前仍持續接受治療,顯示rTMS在患者身上可帶來顯著的認知改善效果。還有極重度失智的年長患者,初期無法與人互動,僅能透過聲音與手勢表達,並常伴隨情緒失控與攻擊行為。經過持續rTMS治療後,雖語言能力未恢復,情緒反應卻趨於穩定,能偶爾表達需求,且三年間未明顯退化,顯見rTMS對穩定病情具有助益。
結合AI與腦機介面,rTMS打造個別化失智治療模式
隨著科技進步,rTMS治療也逐步結合人工智慧與腦機介面(BCI)技術,朝向更精準、個別化的療法發展。蔡泊意醫師說明,榮總團隊已整合腦波即時監測系統與AI決策模組,能分析患者大腦的「功能性連結(functional connectivity)」,即時掌握不同腦區的連動狀態,並依據記憶、語言、注意力、空間感知與行為控制等功能退化表現,選定最適合的刺激區域與參數。系統亦採用乾式高導電性電極,取代傳統需塗抹導電凝膠的濕式監測,提升整體操作的便利與即時反應能力。
此外,治療過程同步結合AR擴增實境系統,讓患者配戴特製眼鏡,在接受磁刺激時也參與互動式認知訓練,例如記憶力與專注力的操作畫面,可提高磁刺激的活化效果,也促進認知與行為功能的改善,達成雙重治療效益。
近期亦導入深部磁刺激裝置,強化大腦深層結構的功能連結,有助提升思考清晰度與整體認知表現,使治療成果更上一層樓。
圖說:rTMS+AR擴增實境系統,讓視覺、磁場同步刺激大腦,提升治療失智症的效果。(圖/台北榮民總醫院提供)
延伸閱讀
註 :Chou, Y. H., That, V. T., & Sundman, M. (2020).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TMS effects on cognitive enhancement in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and Alzheimer's disease. Neurobiology of aging, 86, 1-10.
Koch, G., Casula, E. P., Bonnì, S., Borghi, I., Assogna, M., Di Lorenzo, F., ... & Martorana, A. (2025). Effects of 52 weeks of precuneus rTMS in Alzheimer’s disease patients: a randomized trial. Alzheimer's Research & Therapy, 17(1), 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