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專欄 多元觀點 開學挑戰:幼兒耐挫力低常生氣!當心是發展緩慢引發情緒問題

開學挑戰:幼兒耐挫力低常生氣!當心是發展緩慢引發情緒問題

出處/ 大家健康雜誌2025年9、10月號 
撰文/
瀏覽數 : 189
收藏 瀏覽數 : 189
開學挑戰:幼兒耐挫力低常生氣!當心是發展緩慢引發情緒問題

9月開學,老師會針對新生初步進行發展篩檢,確保孩子獲得足夠的學習支持。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前,幼兒園的孩子常話講個不停,也喜歡遊戲;近幾年老師卻發現許多2020年以後出生、剛上幼兒園的孩子,在語言、認知、社交、肢體發展上較緩慢,不僅口語表達落後,只會「啊啊啊」或用手指來表達需求,也注意力分散,無法安坐吃飯,衣服鞋子穿不好,且耐挫力低,不順心時易情緒崩潰……面對慢半拍,且與人相處能力弱的孩子,家長怎麼釐清是情緒問題,還是動作發展遲緩而需早療改善?

孩子為何發展緩慢?

教育界將語言、認知、情緒及動作能力發展緩慢的孩子泛稱為「小烏龜世代」。其實,這些孩子的問題早已存在,只是前幾年因居家防疫而封閉社交,社會互動與環境刺激不足,問題更加凸顯。而家長過度保護、依賴3C育兒,也是孩童發展落後的核心原因之一。

COVID-19疫情期間,實施三級警戒的隔離政策,孩子被限制在家,無法接觸自然和觀察人群,缺乏與他人或外在環境的交流與刺激,生活經驗匱乏。這段期間與外界接觸必須保持社交距離,孩子們少了面對面的互動機會,與外地親友多半「視訊交談」,即使碰面也只能見到「半邊臉加口罩」,無法觀察嘴部動作與臉部表情變化,這都影響語言模仿及理解對方的情緒與行為。

家長過度保護與依賴3C育兒,剝奪了孩子學習面對挫折的機會

在生活步調快和少子化的雙重影響下,父母過度幫孩子解決生活需求已成常態,此舉剝奪了孩子學習和面對挫折的機會。另外,父母依賴手機和平板育兒,其取代了真實互動和玩玩具的樂趣,孩子的注意力、主動性、耐挫力相對受到影響。

孩子的注意力、主動性、耐挫力較低是這個世代的普遍現象,新手父母對於孩子的發展尚不熟悉,較難覺察孩子的情緒問題可能來自動作發展遲緩,而非情緒障礙,往往孩子入學後被老師發現,家長才知道孩子有異狀。

國民健康署自2024年7月1日起,針對未滿7歲兒童新增6次兒童發展篩檢服務,篩檢孩童的「粗大動作」、「精細動作」、「語言認知」及「社會發展」。只要孩子具有健保身分,可在6個階段,分別為6~10個月、10個月~1歲6個月、1歲6個月~2歲、2~3歲、3~5歲、5歲~未滿7歲,各接受1次政府補助的篩檢服務。家長可到衛福部兒童醫療健康資訊整合平台查詢離家近的「兒童發展篩檢服務院所 」,篩檢時記得攜帶「健保卡」及「兒童健康手冊」。若評估孩子有發展遲緩的現象,應盡快接受「早期療育」。

面對慢半拍孩子,家長可以這樣做

首先,家長需重視這個世代孩子的「耐挫力」,在成長過程中,無可避免會遇到各種困難和挑戰,例如:走、跑、跳、說話、玩的學習,甚至認識新朋友等,都可能遭遇挫折,需要學習用正確的情緒面對、用不退縮,願意嘗試的態度克服及解決難題。

再來,了解「療育」是幫助孩子進步的過程,需醫療、教育和家庭一起介入引導,要整合療育的資源及親師合作才能有效改善,所以,除了及時就醫治療,「家庭教養」扮演潛移默化的關鍵角色。

育兒是條慢長的路,每個人都有在行與不拿手的地方,家長與療育專業人員必須攜手合作,隨時觀察與記錄孩子的日常,一同引導孩子從生活經驗中累積自信和培養面對挫折的能力,就像龜兔賽跑,腳程較慢的小烏龜只要不放棄,最後一樣能跑到終點!

圖片來源:富爾特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