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人物報導 溫馨公益情 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林月琴》做一個讓家長可依靠的基金會!

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林月琴》做一個讓家長可依靠的基金會!

出處/ 2015年9月號/第341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5113
收藏 瀏覽數 : 5113
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林月琴》做一個讓家長可依靠的基金會!

23年前,一場火燒車的意外事件,奪去了23個幼稚園孩童、老師、家長的性命,也喚起了社會對兒童安全的重視,催生了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的成立。22年來,靖娟基金會的工作從兒童安全的教育宣導,拓展到監督法令修訂、創傷兒童照顧通報,也協力政府經營幼兒園、托嬰中心等,將「兒童安全」的服務延伸得更全面,從創會開始,現任執行長林月琴便是這個組織發展的靈魂人物……


當基金會開記者會公布調查數據、發新聞稿的時候,民眾可以了解這基金會倡導的議題,但一般人不太知道的是,基金會這種非營利組織,資源取得不易,大多靠著善心人士的捐款,跟自謀財源的能力來生存,努力地堅持著理念。

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林月琴20年前來到靖娟,當時基金會已成立快2年,前任執行長留下的營運資金僅剩40萬,不足以支持基金會運作,她想盡辦法借錢幫基金會財務周轉。初期工作人員只有她與一個兼職的大學生,後來聯合勸募提供補助,讓靖娟基金會有機會再多聘一位員工,慢慢地,林月琴藉著往日的人脈,邊做邊學,學著承接政府標案,開始負責「臺北市福安兒童服務中心」的管理與營運後,靖娟基金會的財務才漸漸穩定。

 

基金會不是為了生存而生
而是為了使命而生

一路走來,林月琴幾乎將靖娟基金會當創業在經營,靖娟也從一開始的3個工作人員,發展到現今有120多人的規模,在非營利組織的經營上,實在不容易。

她覺得公益團體的經營很辛苦,這些年來其實募款非常困難,因臺灣的捐款大多流向「飢餓兒童」,所以有些基金會逐漸轉做這類業務,但她堅持「自始至終都不違背兒童安全的宗旨」,要做的是一個「專業」的基金會,要讓民眾感覺可依靠,不是為了生存而生,是為了「使命」而生!

這樣的堅持讓靖娟的存在更具有理想性跟獨特意義,林月琴說:「這20年來讓我最感動的是,家長說靖娟就像大海中的浮木,讓這些因為傷害而遭學校、師長、同學忽視的孩子,感覺可以依靠」。

一個孩子死亡
往往能毀掉一個家

宣導「兒童安全」的議題並不討喜,但靖娟仍堅持著,他們堅信公益是多面向的,社會的公益也需要多元關懷。林月琴說:「一個孩子的死亡,毀掉的是一整個家庭。通常最無法接受的就是媽媽,因為從懷胎開始,媽媽的生活重心就是孩子,所以當孩子因事故而死亡,媽媽需要更長的時間走過傷痛!」

此外,親子之情也牽動整個家庭的深層聯結。由於孩子是全家人心頭的一塊肉、也是家族未來的希望,當孩子突然發生事故而身亡,父母的自責、親友媒體的譴責壓力,甚至打官司的煩擾,一次次的傷害就像強震、龍捲風肆虐一樣,撼動家庭的基石。

林月琴說:「基金會做的不只是前端對兒童安全的宣導預防,其實最難處理的是後續的問題。其中家長內心的傷痛,往往很難平復,夫妻之間時有互相責怪或對壓力適應的腳步不一致易引發爭吵,也因孩子復原的狀況進進退退而倍感壓力,家庭關係易出現危機,甚至就此分崩離析,無法回到過去。」但唯有家庭穩定才能一同度過難關,為了挽救受傷孩子的家庭,基金會邀集心理師、醫師或律師與家屬對談,並聯合建立防護措施,支持、陪伴家屬,避免家庭失去互助的功能。

有一次半夜12點多,林月琴接到一位受難學生媽媽的電話,這位媽媽剛辦完孩子的喪事,心情很低落,她問林月琴:「妳知道夾鏈袋要去哪買嗎?」陪伴經驗豐富的林月琴在半夜聽到這問題,很擔心這位媽媽買袋子是要悶死自己,於是迂迴的扯開話題,聊了許久,還是無法轉移這位媽媽的注意力,只好直接問她:「買夾鏈袋做什麼?」,媽媽回答:「我剛剛忍不住把孩子的衣服拿出來聞,我想用夾鍊袋裝孩子的衣服,把他的味道保存下來……。」

這個對孩子戀戀不捨的母親牽動著整個家庭的情緒,失去孩子的傷痛幾乎是一個「無法平復的傷痕」,即使有專業的心理諮商陪伴,整個家庭也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走出傷痛,這也是靖娟基金會在這22年來堅持「不怕一萬,只怕萬一」,要極力避免人為疏失的原因,不只是為了孩子,也為了挽救家長可能破碎的心。畢竟,沒有經歷過的人哪裡想得到,在大人眼中看似安全的環境,竟潛藏噬童安全的巨獸!

事前做好安全防護
勝於事後各種救助

在靖娟基金會20年,林月琴很感謝員工、志工一路上的陪伴,讓她有勇氣繼續陪伴、幫助家屬面對這難以承受的傷痛。

林月琴說:「我們要求政府修訂法規,當相關團體開會時,因為支持兒童安全的只有我們,每次都是我被所有人指著鼻子罵,甚至人身攻擊。」即使這樣,她還是理性地回應說:「每個人都會思考自己的利益,但孩子是國家整體的利益!」當政府向她要數據,聲稱沒有足夠的樣本無法修法時,林月琴甚至會激動地回問:「到底要死多少小孩,才有足夠的數據?」……。這些犀利的言詞背後,傳達的是受難孩童、家屬深深的創傷,這種創痛沒有接觸過的人是無法體會的。

就像有一次,屏東發生娃娃車意外,她到一個5歲孩子的床前探視,孩子天真地堅持要唱歌給她聽,渾然不覺自己半身已經麻痺。看著孩子半邊麻痺的臉,唱不出完整可辨的字句,她內心非常難過,卻不能表現出來,只能強忍著淚水,繼續聆聽孩子的歌唱……。令人難過的是,這種讓人心碎的場面,在社會中太少人關心,太少人認真地去預防。

林月琴坦言,即使療癒力再強,當意外發生,整個家庭都不可能回復到原來的樣貌,她看過許多家庭因孩子意外身亡而傾頹半倒,有些重傷的孩子則變成人球,被校方或事發場所拒於門外,提早認清楚社會的現實面,被迫面對自己已改觀的人生。

教育或照顧孩子的機構若沒有做好最基礎的「安全」,即使投資再多資源在教育上,就像是把房子蓋在海上的浮冰一樣,不知道華麗的房子何時會倒塌。林月琴不服輸的個性,讓她從學生時代內向文靜的模樣,變成勇於在第一線衝鋒、言詞不畏懼的人,她對工作充滿熱情,即使知道企業的募款喜歡朝兒童三餐溫飽做贊助,但靖娟的理念就是要宣導「兒童安全」,他們會繼續堅持,努力做下去!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