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網路書店 書籍 12位異鄉人,傳愛到台灣的故事

12位異鄉人,傳愛到台灣的故事

你願意把60年的時光,無私奉獻在一個團體、一個島嶼、一群與你「語言不通」、「文化不同」的人身上?本書敘述著12個異國人,從年少就到台灣,他們一輩子把最精華的青春,都留在台灣的偏遠地區,為殘障者、智障者、結核病患、小兒麻痺兒童、失智老人、原住民、弱勢者服務,他們是一群比台灣人更愛台灣人的異鄉人……

定價300元
優惠價 79 237

12位來自國外,無私奉獻在台灣這塊土地的異鄉人,他們是:將一生美好時光都留給病人,生前完成8萬多件外科手術的范鳳龍醫師;對病人體貼,比台灣人更像台灣人的馬仁光修士;寧願到偏遠地區服務病人的前馬公惠民醫院院長何義士修士;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仍照顧著病人,創辦台灣第一所天主教護校的安惠民神父;把自己服務的地方,都視為家鄉看待的呂道南神父;一生繫念在啟智教育,創辦聖嘉民啟智中心的呂若瑟神父;為殘障弱勢服務,創辦惠民殘障服務中心的謝樂廷神父;守護貧苦病人超過半世紀的柏德琳修士;雖然身形高大,但病人形容他有顆慈母心,像母親般呵護病人的高安修士;為台灣山友打造安全避難山屋的巴瑞士修士;協助聖母護校升格為護專的傅立吉神父;將蘭陽民俗藝術推向世界的蘭陽舞蹈團創辦人秘克琳神父。

羅東聖母醫院口述歷史小組

策畫序-有感動就不遠                                               陳永興
推薦序-誰才真正的愛台灣                                        黃春明
推薦序-異鄉人傳愛的絕響                                        黃勝雄
緣起-天主教靈醫會與羅東聖母醫院
一、范鳳龍醫師-將一生美好時光都獻給他的病人       陳仁勇
二、馬仁光修士-比台灣人更像台灣人的醫師傳教士    李麗秋
三、何義士修士-寧願服務偏遠地區與病人血濃於水    蘇發祿
四、安惠民神父-為貧病奉獻至生命最後一刻              郭約瑟
五、呂道南神父-需要他的地方就是家鄉                     林子舜
六、呂若瑟神父-一生繫念於啟智教育                        龐新蘭
七、謝樂廷神父-折翼天使的守護者                           陳彩美
八、柏德琳修士-愛心第一,守護貧病半世紀             陳彩美
九、高安修士-有慈母的心,是病人心中永遠的母親   呂玫岭
十、巴瑞士修士-守護病人的阿爸                              陳隆慶
十一、傅立吉神父-為救病人忍捨親情                        龐新蘭
十二、秘克琳神父-將蘭陽民俗藝術推向世界              龐新蘭
最終-天主教靈醫會的奉獻精神
期盼未來
編輯後記-正港愛台灣的一群人                                  葉雅馨

 

將一生美好時光都獻給他的病人—范鳳龍醫師

1990年10月19日,蘭陽陰霾的午後,羅東聖母護校的禮堂內正舉辦一場殯葬彌撒暨告別式,可容納五百多人的禮堂內早已擠滿了臉色悲傷、神情凝重的群眾,有穿著粗衣拖鞋的鄉下人,也有衣冠楚楚的政要高官,禮堂外聚集了更多若有所失,甚至眼眶紅澀的群眾,他們不是被分配來充場面的學生,也不是來應酬的生意人,更不是死者的親人;他們之中許多是特地請假或翹班的公務員,更有些是放下一切,大老遠從中南部專程趕來的老婦人。

 

他們要告別、表示敬意的不是什麼顯赫大官,也不是當地的富豪,而是一個在台灣沒有家產、沒有親人的范鳳龍醫師。這位一無所有的外國人曾是他們生命中的大恩人,「從來沒有看過這樣好心腸的醫生!」、「我的生命是他撿回來的!」、「我兒子是他從鬼門關搶救回來的!」會場不時出現類似這樣的交談與哀嘆之語。不認識范醫師的人很難想像,遺相中那位看似不茍言笑的老先生,竟是這些湧自全省各地的群眾心目中慈悲的大好人,在聖母醫院員工的眼中,在老宜蘭人的心裡,范醫師是個傳奇人物。的確,他的生平、作為、脾氣,一直是大家津津樂道的傳奇。

 

服務就像24小時的超商
78歲仍半夜為病人開刀

年輕時,范醫師不吃晚餐,晚上七、八點左右他會抽空喝個咖啡,再繼續開刀。年紀較大之後,為了保護胃,他才吃點簡單的食物。手術通常到晚上十點才結束,所以范醫師要到十一、二點才能休息。當有急診病人需要開刀時,范醫師不會因為自己累了,或時間晚了,就拖到明天,他一定會安排緊急手術,所以有時甚至到凌晨五、六點才能休息。助手常累得眼冒金星、兩腳發軟,但第二天,范醫師還是能準時查房。

 

范醫師喜歡音樂,這不僅紓解開刀房的壓迫感,也成了醫院員工的精神指標。在辦公室上班的李富美回憶說:「每當大夥加班疲倦時,就會暫停下手上的工作,聽聽擴音器的音樂是否還在響,如果是,精神就會好些,因為那個無給職、無休假的巨人還在為病人辛苦,我們也就不好再有怨言了。」

 

開完刀後,已是夜深人靜,這時范醫師若不覺疲累,就會祈禱和讀書。值夜班的同仁有時會看到范醫師一個人在病房後方的走廊上,踱著方步,為擔心的病人、為自己發過的脾氣念玫瑰經。他這個習慣也許是受到母親或紀勵志主教的感動所影響。

 

即使范醫師的醫術高明、工作繁重,一有空閒,他還是會研讀醫學新知,學習最新的手術技術。他的宿舍裡,除了一套斯洛維尼亞著名作家甘格(Cankar)的作品之外,就是一堆德文的醫學書籍和外科雜誌。

 

在沒有7-11的年代,范醫師已有全天候二十四小時服務的精神。每天查房,換藥,沒有假日,沒有休息日;星期日沒門診,仍要查房。自己身體不舒服還不休息,一樣按時間去看病人,有一回自己的腳受傷了,還拿著拐杖去查房、換藥。他曾經寫信給親友們,描述他的工作與壓力:

 

我剛來不久,已經有好多事要告訴你們;快樂的和悲哀的。這裡有太多的工作,是我在別的地方未曾經歷的;有時一天要開十多次刀;這裡的病人比別處的更瘦弱,可能是因為天氣的關係,外面非常悶熱;手術房裡也是一樣,手術進行時,我不停的流汗。
手術過後,有時我很惶恐,因為病人有太多的問題,使我無法入睡,勉強睡著了會突然醒來,頭很疼還想再睡,但責任在鞭策我,八點鐘我該開始照顧一百八十位病人,有助手和護士與我一起,但我若不在,他們也都不在,留下病人在等候,於是我只好吞兩粒藥丸防止頭痛,隨即起身。

 

二十四小時隨傳隨到、不在乎待遇、默默奉獻一生、救過很多人的生命,這就是他的一天,也是他的一生。

 

策畫序
有感動就不遠

文/陳永興(羅東聖母醫院院長)

天主教靈醫會,是大多數台灣人還覺得很陌生的團體,但是這個團體所屬的外籍神父、修士、修女們,已經默默在台灣奉獻了60年。一甲子的歲月過去了,這些異鄉人遠從歐洲來到台灣,學台灣話照顧台灣的痲瘋病患、殘障者、智障者、結核病患、小兒麻痺兒童、失智老人、原住民、小朋友……數十年如一日無怨無悔,他們飄洋過海來到台灣苦難的大地,變成了比台灣人更愛台灣的異鄉人,可是有多少台灣人認識他們,記得他們呢?

 

二年多前,靈醫會現任會長呂若瑟神父來找我,請我到靈醫會所屬的羅東聖母醫院工作,我當時很納悶的問神父:「我既不是天主教友,也不是宜蘭人,您們怎麼會想到找我去羅東聖母醫院當院長?」神父告訴我:「因為我們這些從外國來的神父都老了,羅東聖母醫院長期以來一直照顧原住民和弱勢病患,我們經過打聽得知你也很關心這方面的醫療人權,所以覺得你來羅東聖母醫院應該很適合。」我當時愣住了,心想難道這是神的旨意?於是決定先去參觀一下再做決定。沒想到來到羅東一看嚇了一跳,聖母醫院的規模比我想像的要大很多,每天門診病患服務量將近2000人次,住院病床也將近600床,急診人次每天超過100人次,員工人數將近1,200位,整個醫院忙碌不停,更難想像的是這樣的醫院竟然在虧損,原來神父們服務窮苦病人,鄉下偏遠地區的民眾付不起醫療費就成為他們的負擔,神父每天就是付出、付出,也沒有成本觀念或經營理念。

 

更令人感動的是靈醫會所屬的機構不只有羅東聖母醫院,還有在澎湖馬公的惠民醫院(從痲瘋病人開始到如今照顧離島地區老人復健和長期照護的工作)、照顧智能不足和多重障礙的小孩的聖嘉民啟智中心、照護老人的聖嘉民長照中心與瑪利亞長照中心、蘭陽青年會(蘭陽舞蹈團和幼稚園教育小朋友),以及聖母護專等社會福利和教育機構,60年來不斷地進行照顧弱勢的工作。除此之外,每天從聖母醫院派出兩部醫療巡迴車到山區醫療服務,即使颱風天、下大雨天也是風雨無阻,數十年如一日。

 

最後讓我下定決心同意到聖母醫院服務,是在羅東郊外丸山的山坡上,一群來自歐洲的外籍神父、修士埋骨於此的墓園,當我看到一整排十字架的墓碑上刻印著這些來自異鄉的外國人是如何為台灣人付出他們一生的青春和歲月,最後化成了台灣人靈魂的骨灰,躺在台灣苦難的大地上時,讓我更加覺得自己應該回饋給台灣社會和這片土地。

 

此外,我很驚訝的發現,在這一排十字架墓園中,竟然還有一格空著的墓地,似乎是上帝的呼召,等著我來躺在這兒。回到高雄後我跟太太說:「我想去羅東聖母醫院工作。」我太太很訝異的問我:「怎麼會想跑這麼遠?從高雄跑到羅東,是台灣的對角線,一趟路至少要花三個半鐘頭,你這樣來回跑會不會太遠太累了?」我說:「是有點遠,但是義大利來的神父、修士、修女從歐洲來到台灣,都不嫌遠,而且一來就待了一輩子,死了也沒回家,我至少每一、二個星期還可以回高雄一次,我怎麼敢說遠呢?有感動就不遠!」就這樣我真的離鄉背井來到羅東,投入聖母醫院的行列,開始為上帝工作,服務偏遠地區弱勢病人。來醫院之後,我發現醫院內有院史館,裡頭收存著每一位在此奉獻並埋骨於此的靈醫會會士的照片和生平資料,每當我凝視著這些異鄉人,內心總有著深刻的感動,而一想到大部分的台灣人竟然都不知道他們的事蹟,更是感到十分慚愧!

 

因此在羅東聖母醫院58週年慶時,我就跟院內同仁提出「成立口述歷史小組」的構想,我說再過二年就是天主教靈醫會來台60週年了,身為羅東聖母醫院的同仁,有義務傳承早期來台的傳教士們「以病人為基督、服事弱小兄弟」的使命,除了提出興建老人醫療大樓的計畫之外,我鼓勵同仁採訪老病友、老同事,把過去這些比台灣人更愛台灣人的異鄉人,在這塊土地奉獻的事蹟記錄下來,希望出版一系列叢書來紀念這群撒下愛的種子的異鄉人,這就是本書《12位異鄉人,傳愛到台灣的故事》之由來。

 

我很感謝本書的作者群同仁,大家都不是專業作家,也不是學歷史的,但我們請口述歷史的專家蔡篤堅教授來上課之後,每個月召集同仁開會討論,分配工作分頭進行採訪和撰寫,最後終於有了成果呈現在讀者面前,雖然不是專業歷史學者的著作,但我保證這是令人感動誠心善意的結晶,每一篇文章都充滿我們深深的感恩和眼淚。

 

最後也感激董氏基金會願意幫我們出版本書,因為這可能不會是暢銷書,但我們相信這是有益台灣社會的好書,就像董氏基金會長期為台灣社會做好事一樣,我想《12位異鄉人,傳愛到台灣的故事》也像董氏基金會的同仁一樣,最希望帶給大家的就是健康和愛,讓我們共同努力說一聲:「有感動就不遠」。

 

推薦序

誰才真正的愛台灣
文/黃春明(作家)


人,如果有真正的愛,無私的愛,他到哪裡,哪裡都可以成為他的家鄉。反過來說,人,如果沒有真正的愛,就算他沒有離開家鄉,那家鄉也不是他的。

 

台灣選舉的活動一到,我們最常聽到的,就是許多政客,站在眾人面前,透過電視,透過平面媒體,大聲疾呼:「我愛台灣!」、「我是呷台灣米、飲台灣水大漢(長大)的。」、「我是正港(正宗)的台灣人。」這些把愛字這麼美好的聲音,呼叫著成為塵世的喧囂,是我們司空見慣,耳熟能詳的。這些聲音話語,絕大部份都經不起檢驗,其後果也沒人追究,時間一過全都成為雲煙,不了了之。

 

愛是付出的行為,不是聲音大小,不是發聲頻數。《12位異鄉人,傳愛到台灣的故事》一書裡面介紹的12位異鄉人,他們奉獻了他們的青春,奉獻了他們一輩子最有作為的生命,為台灣成千上萬窮苦的百姓,從事醫療、傳遞醫療的技術和工作、以及啟蒙大多數人沉睡的大愛心靈。這本書是報導文學,裡面的人事物都是真實的。

 

我是羅東人,羅東聖母醫院是1952年創立,那時我已經是一個青年,雖然我沒去過那裡就醫,當時我的健康條件,也沒有必要去醫院看病,但是那時候,聖母醫院的名聲,在平常不經意的情形下,就會從親戚、鄰居、有時只是路人甲的口中,聽到「聖母醫院」這個專有名詞,還聽到他們帶著神奇的口吻和感恩的心情,說出聖母醫院裡面醫師醫術高明、醫德高尚、看病救命第一、命比錢重要。那時台灣還是一個窮苦的農業社會,經濟條件不夠他們進入現代化的診所和醫院看病,唯一的途徑即是民俗療法、燒香卜卦,輕者變慢性病,重者延誤死亡。有了聖母醫院之後,情形改變了許多,所以聲名自遠播。台北縣、瑞芳、九份、金仔山一帶貧苦的礦工,那一個人沒病?那些人的壽命大部分都不到五十歲。那時候的台灣,特別是東部,交通很不方便,可是再怎麼遠,這些窮苦的百姓一有病,再怎麼跋山涉水都要到聖母醫院。那時在病苦的人際之間,口傳一句話:「去找聖母!」

 

政客能用閩南話、客家話、原住民各族群的話,由他們口中說出:「我愛台灣!」我雖然不是基督徒,還能引聖經裡面的一小段真言。哥林多前書第十三章,一開頭就說:我若能說萬人的方言,還有天使的話語,卻沒有愛,我就成了鳴的鑼、響的鈸一般。(只有吵吵鬧鬧)。

 

推薦序

異鄉人傳愛的絕響
文/黃勝雄醫師(門諾醫院暨相關事業機構總執行長、神經外科醫師)


今天,在21世紀初,我們來回顧這12位靈醫會會士在台灣服事台灣人,到異鄉去傳愛的故事,以後可能再也看不到了。真的,我們要珍惜,這些傳愛的故事。依我個人看來,他們代表的才是真正「文明人」的故事。

 

文明(civilization),公認的定義是─人類從比較原始落後的社會,進步到更理性、有智慧,而在文化生活上,在物質生活上的進步。所謂文明的進步,除了在整體社區或國家,在科學上、在藝術上、文學上和政府服務組織上有相對的進步之外,最重要的是個人表現的文明舉止,尤其在於他是否能無條件去愛護弱勢的人,去愛與自己毫不相干的外地人或異國他者。能做到這樣,才是真正的人類文明。這12位靈醫會修士的工作和作為,是真正「文明人」的故事。

 

歐美文明國家在19、20世紀時,因其文化和宗教信仰,使他們的社會產生了願意犧牲自己物質享受的宣教士,而到比他們國家文明落後的地方去服事他人、去愛陌生人,台灣就是其中之一。如今,台灣的文明也進步了,我們在科學上、在藝文上都有相當的進展,雖然我們的政府組織在立法和司法上還有進步與改善的空間,但台灣和歐美已經相當接近了,今日即便還有靈醫會的修士,他們也不會再派到台灣來了。所以,這些人在台灣服務奉獻的故事,將是異鄉人傳愛的絕響。以後再也看不到、聽不到了。

 

我很榮幸在這12位神父和修士當中,認識且見過3位。呂道南院長和傅立吉副院長,兩位神父在羅東聖母醫院時,都是台灣教會醫療院所協會我的好同工,他們樂觀又虔誠的個性,使人永不忘懷。另外,有一面之緣的柏德林修士─這位自稱為正港台灣人的修士,在丸山安養院和嘉民長照中心終身又忠心的服事,也都是我學習的榜樣!

 

願這本書,能成為台灣醫界從業人員的自我省思和路上的光,也是從事社工、社服人員們腳前的燈。讓我們全體台灣人,永遠紀念他們帶給我們的愛和熱情。

 

ISBN:9789868544932
叢書系列:公共衛生
規格:平裝 / 288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