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心靈活水 職場關係 正向思考,找出內在療癒力

正向思考,找出內在療癒力

出處/ 2014年10月號/第331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2681
收藏 瀏覽數 : 2681
正向思考,找出內在療癒力

當我們心情煩躁、沮喪時,許多人建議要「正向思考」扭轉壞心情。什麼是「正向思考」?怎麼「正向思考」才能讓自己脫離悲愴情緒的泥沼,向前看,找到自己的內在力量,「保護」自己再站起來?


曾經罹患過憂鬱症的名導演吳念真說過,憂鬱症患者最不喜歡聽到的話,就是「不要想太多」。既然「很難不想」,那怎麼「換個正向的方式想」,不會愈想愈覺得沮喪與無助,就是扭轉心情與找到解決途徑的關鍵。

 

樂觀≠正向
脫離悲傷的泥淖向前看

一個個性大而化之或笑口常開的人,常被人們貼上「樂觀」的標籤,但如果這個印象是正確的,知名演員羅賓威廉斯也不會罹患憂鬱症而自殺。中華醫事科技大學學生輔導中心心理師顏姿吟指出,「樂觀不等於正向」,根據美國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提出的正向心理學見解,要先能不偏頗地看到最接近事情的真相,再從中看到自己的優點及機會,找到新的解決途徑,才是真正的「正向」。(►延伸閱讀:5個小改變,啟動快樂的能量

 

在塞利格曼的著作《真實的快樂》中提到,以往的心理學認為從負6分提升到負2分,減少了缺點及創傷,這樣的進展就是有所進步,邁向樂觀。而正向心理學卻能將負分轉正。負分的意思就是注意缺點或創傷,正分就是能正向地看待事物。塞利格曼認為,「一個什麼都失去了、憂鬱或想要自殺的人,在意的不僅僅是解除痛苦而已。他們迫切需要美德、生命目的、正直及生命的意義。引發正向情緒會使負面情緒快速消失」。

東南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陳莉榛解釋,負面情緒來自負面經驗,不快樂的人是因為曾經「體驗」到不好的經驗,所以將焦點一直放在創傷上,沉溺於痛苦中,執著於修補創傷。甚至有些人認定自己「就是個悲觀,不可能樂觀正向的人」,或認為「快樂不是真的,只是自我欺騙」等。但正向心理學認為,即使創傷未獲修補,還是有方法讓自己脫離悲愴情緒的泥沼,化被動為主動之後繼續「向前看」,找到自己的內在力量,「保護」著自己再站起來。


工作苦悶?
從看待事情的心情開始改變

塞利格曼提到,假如你可以找到一個方式,常常在你的工作上施展個人長處,你會發現工作慢慢變成一個志業。關鍵不是在找到最對的工作,而是如何找到一份你可以把它轉化成對的工作。

有些剛畢業的職場新鮮人,工作一陣子發現這工作跟當初想像得不一樣,時間長、薪水少、事情多,抱怨越來越多,思考要離開、重新找工作,還是繼續不情願的待下去?

陳莉榛老師認為,這時可冷靜思考這份工作遇到的狀況,在下一份工作會不會出現?抱怨公司同仁或主管不好相處,請問別的公司就不會有類似情形嗎?如果答案是差不多,轉換工作也解決不了問題。

若想轉換工作,應該是確知下一份工作有某些你想要的優點,是目前的工作無法提供的,下個工作比你現在的工作更佳,這樣的轉職才有意義。

陳莉榛老師引用網路上的一句話:「沒有過不去的事情,只有過不去的心情」。也就是說,事情本身不是造成你情緒不佳的根源,而是你看待事情的心情。俗語說:「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老天爺是公平的,祂讓你失去一部分,也會從其他部分補回來。當你用「還好……」、「幸好……」來看待事情,你會發現事情的不同面向,當你以更開闊的心胸看待、更彈性的方式處理,當然心情也會更愉快。

最後要澄清的是,正向心理學中主張的「寬恕」並不等同於「改寫是非」,其實真相的原貌在當初已經發生了、不可能被抹去,「寬恕」只是為了放掉憂鬱情緒,降低憂鬱情緒的破壞力。換句話說,就是不必拿(可能是)別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因為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每個人天生的權利。

►延伸閱讀:5大吸引力法則,給你好人緣


★正向心理學小辭典

它是心理學的新領域,開始於現代正向心理學運動之父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在1998年選擇「正向心理學」為自己在擔任美國心理學協會主席時的主題。他認為美好生活的公式,是在工作、愛情、為人父母三個領域,藉由發揮6種美德、24種長處,來得到真實的快樂。而終極目標是擁有愉快、美好、有意義這三種生活,擁有這三種生活才算活出完整的生命。

關鍵字: 正向思考工作職場憂鬱轉職壓力挫折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