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父認為「建設之首要在民生」,正點出現今台灣所遭遇的困境……
上月(3月)12日是國父孫中山先生逝世的84週年紀念日,日本美術新聞社將國父當年親筆書寫的「博愛」真跡,無償捐給國父紀念館典藏。
這幅「博愛」墨寶,渾厚穩重的筆觸,道盡國父對世人的關愛。他一生無私,濟世救人,不做官只做大事的想法,後世鮮少有人像他這般的胸襟。
他所提出的政治綱領三民主義,更是留傳給我們國家的重要寶藏。
記得在中學的時候,每每讀起三民主義,即使背記得熟稔,當中仍有許多內容似懂非懂,經過幾十年的生活體驗,愈來愈有感中山先生的思想博大精深,其中民生主義更是一門有道理的學說。
民生主義是他提出解決中華民國民生經濟問題的重要主張,尤其對處理土地問題與資本問題,更是有獨到的見解。
他認為「建設之首要在民生」、「民以食為天」,舉凡從建設的重點來看,都應以民生為主題。他一生的哲學思想以民生哲學為基礎,一生的思想,全以民生為依歸。
先父謝東閔也是中山先生的信徒,認為所有建設也應以民生為優先,所以當時創立實踐家專(實踐大學的前身),也是依據民生主義的信念。
也許有人批評三民主義早已不合時宜,可是從政者,真有誰好好把這部經典認真研讀,甚至實踐。
年輕時的中山先生曾上書給當時內閣大臣李鴻章,他引用曾國藩的話,提出「人盡其材、地盡其利、物盡其用、貨暢其流」的真言,想想這句話,即使用在今日,不是一語說出現今經濟現況所能解決的方法。
中山先生說:「社會問題,便是民生問題,而且民生問題是因,社會問題是果;民生主義,便可說是社會主義的本題。」現今還陷在政治紛擾亂象的台灣,應該思考民生才是首要的課題,並且認真思索該如何去實踐,懂得為全民謀安和樂利,就是實踐民生主義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