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另一半的枕邊細語,入夜後變成鼾聲雷動的噪音,或經常失眠、磨牙、夢囈,甚至拳打腳踢,讓你難以入睡,你還在忍氣吞聲嗎?協力找出原因並尋求治療,讓彼此香甜入夢吧!
做事積極,凡事要求完美的陳小紅,婚後仍在經營耶誕燈飾生意的娘家幫忙。她第一次失眠發生在2年前,美國客戶想進一步瞭解產品,看在若成交會有上千萬收入的份上,小紅整裝前往美國向客戶解說,但在異鄉的第一夜就失眠了。
小紅心想,也許是時差,或跟老外談話較緊張的關係才失眠,所以不以為意。很順利地,她和客戶簽下初步合約,照理說心中的大石頭應該落下,但回國後,竟然持續睡不著,直到生意談成,她已有習慣性失眠的毛病,連先生也受到影響。
經常性失眠 啟動憂鬱訊號
睡眠障礙有很多種,除了小紅遭遇的失眠,舉凡打鼾、睡眠肢體運動症、說夢話、夢遊、磨牙、多夢或做惡夢、入睡困難、淺眠等都是。三軍總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毛衛中指出,尤以失眠、打鼾、睡眠肢體運動症、說夢話、磨牙等最常見,也最困擾枕邊人。
以失眠來說,若晚上睡眠品質不好,經常起身、嘆氣,或聽音樂、看書發出的聲響,常會干擾到枕邊人入眠。
或許有人質疑,晚上睡不著不是病,只要白天補眠就好,根本不用治療。但毛衛中提到,只要1星期有3次失眠,且持續1個月以上就要注意!「失眠出現憂鬱、倦怠的機率比一般人高出2~10倍,造成交通事故的機率高出4倍,人際關係和工作表現也會變差。」失眠可說是憂鬱的前驅症狀,不可不小心。
前述小紅就是一例,她要求完美的個性,從起初單純失眠,到後來「害怕失眠」,演變成心理壓力,加上擔心顧工作失家庭,晚上常不吃安眠藥就睡不著。所幸,長達2年的失眠經過治療,排除心理障礙後,已提升睡眠品質,但遇到不安心的事,她仍會不由自主地焦慮。
若身邊有常年為失眠所苦的親友,毛衛中建議,找出原因最重要,萬一是憂鬱或躁鬱等精神方面疾病,更應積極診治;若是上了年紀的患者,可在中午小睡,但不要超過1小時,以免影響晚上睡眠。「如果是環境、身體等因素使然,要想辦法矯正,尤其作息一定要規律。」
另一半鼾聲大作 肥胖最相關
打鼾也是睡眠障礙的重要凶手,對枕邊人而言無非是噪音。毛衛中的失眠門診中,最常見打鼾者被枕邊人架著來醫院看診。
台大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邱銘章,將打鼾影響枕邊人睡眠的程度分成4個等級:「在身旁就聽得見」、「房間裡聽得見」、「房間外走道聽得見」,及「整個房子都聽得見」。
他估計,打鼾的人約有五至六成來自憂鬱、焦慮等精神疾病。毛衛中則指出,打鼾者有70%屬於病態,30%則屬於原發型的睡眠呼吸中止症,其中兩大危險因子為「年齡」和「體重」。
從年齡來看,馬偕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林清基提到,近年來,臨床實證醫學熱烈討論睡眠呼吸中止症和心血管有絕對關係,睡眠呼吸中止症是經年累積而成,會使腦部長期缺氧,造成大腦損傷、智力下降,人格也變得畏縮,「甚至在1988年已有研究指出,過去8年有30%的睡眠呼吸中止症者死亡,尤其50歲以上的患者,死亡率較高。」
他進一步解釋,睡眠呼吸中止症日積月累下來,使心血管內皮細胞功能異常、交感神經過度旺盛,細胞對胰島素卻不敏感,因而代謝異常、血糖偏高、身體處於發炎狀態,增加心血管致病率,造成動脈硬化,提高死亡率。
以體重來說,打鼾者的BMI值多大於30,「減重」才能減輕鼾聲發作。林清基指出,肥胖、高血壓都是代謝症候群共有的危險因子,統計顯示,1/3的睡眠呼吸中止症病人有高血壓;而高血壓病患也有1/3患睡眠呼吸中止症。
打鼾久不治 招徠心血管病變
打鼾最讓枕邊人受不了的就是噪音,邱銘章建議可以戴耳塞、比對方早睡,或者輕推當事人讓他側睡,可減小鼾聲。在澳洲有研究人員提出在背上綁一顆網球,讓打鼾者側睡的方法,不過邱銘章認為,處於不同文化的人未必能接受,僅供參考。
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也可以用藥物、牙套或手術治療。但林清基指出,藥物治療的效果並不理想;至於戴牙套,則適用於輕、中度患者,改善其口腔形狀,讓下巴往前移,使呼吸暢通;此外,呼吸中止症候群與上呼吸道有關聯,如果有下巴後縮、發育不良、扁桃腺或上呼吸道感染等狀況,可利用耳鼻喉科(懸雍垂咽顎整形)手術解決,存活率達90%以上。
早期睡眠呼吸中止症是以氣切方式治療,效果不佳,但可提高存活率。林清基說,目前普遍的治療方式,是裝置睡眠正壓呼吸器(CPAP),將臉部或口鼻罩住,維持呼吸順暢。他指出,CPAP可以讓存活率提高到100%,尤其對中重度症狀的人更有效。
張紹華就是這樣一個病人。擁有空手道十段的身手,卻為嚴重的睡眠呼吸中止症所苦,經過醫師建議使用CPAP後,症狀大為改善,不但睡得好,每天更神采奕奕。
睡眠呼吸中止症影響死亡的因素很多,但與心血管絕對有關係,林清基解釋,「一旦睡眠呼吸中止,使腦部缺氧,上呼吸道阻塞,自律神經就會影響心臟運作而引起心血管疾病。」
邱銘章強調:「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人,會因缺氧,不斷把自己吵醒,醒來可能吸不到空氣,若經常睡很淺或睡不好,一味吃安眠藥,只會讓缺氧情況更嚴重。」他認為,使用CPAP是目前較妥當的治療方式。不過,林清基提醒,症狀改善後可別抽菸、喝酒,以免引發中風與心血管疾病,反讓病情加重。
睡覺拳打腳踢 枕邊人成沙包
另一種睡眠障礙為「快速動眼期睡眠行為障礙」(RBD),通常患者的夢境內容激烈,而且會表現出來,嚴重時打傷枕邊人。嫁給老榮民的年輕原住民阿美就是受害者,她受不了晚上被先生拳打腳踢,拉著他前往醫院求診。
「我先生平常很疼我,為什麼一到晚上就踢我?」阿美滿臉狐疑地問醫生。經過診斷,才發現阿美的先生晚上經常夢到自己在抗戰時期「打共匪」,後來聽到太太的尖叫聲,醒來才發現自己闖禍。
毛衛中指出,在快速動眼期時,身體保持不動是一種保護措施,不過年紀大了,腦部退化,肌肉張力抑制差,手腳便可能會隨著夢境揮動。遇到這種情況,需到醫院檢查腦部是否有病變或其他原因;如果不治療,當事人或枕邊人都很容易受傷,甚至曾發生患者做夢捶牆,捶碎戒指的例子。
「要注意的是,RBD為巴金森氏症候群的前驅症狀,使用藥物治療通常可以改善。」邱銘章補充。
夢遊仙境是生病嗎?
「睡眠肢體運動症」也是一般人可能發生的睡眠障礙。邱銘章表示,這種症狀大都在剛入睡時,肢體劇烈抽搐,尤以腿部居多;年紀愈大機率愈高,男比女多,尿毒症、洗腎病人身上也常見到,如果伴隨抗憂鬱藥物,會讓病情加重。這種症狀通常合併發生腿部酸麻、發熱的「腿部不寧症」,稱為「共症現象」,患者動動腿會比較舒服,卻會影響枕邊人睡眠。
另外像「夢遊」,則是從睡眠到清醒的過渡期發生功能障礙,也稱為「異睡症」或「類睡症」,臨床上並不是病。毛衛中說,夢遊可能受外在聲音、光線或內在想上廁所等因素影響,刺激當事人大腦清醒,卻無法從睡眠中醒來,而出現走動、舞動肢體、爬窗戶或開門出去等動作,大約持續15分鐘到2小時,如果被叫醒,也搞不清自己發生什麼狀況。
邱銘章分析,夢遊屬於良性的睡眠行為,大腦還沒發育成熟的小孩較常發生,約有1~17%的比例。成人的夢遊,雖只有0.5~4%的發生率,「反而需留意可能是藥物或腦部病變造成。」毛衛中說。
睡前半小時養靜 避免多夢
還有一種睡眠障礙叫「夜驚」,患者常會半夜起來驚聲尖叫、呻吟或奔走,治療上常使用抗憂鬱藥物;至於為何會做惡夢或多夢?毛衛中指出,睡眠中有1/4~1/5的時間屬於做夢期,其中1/3做的是好夢,2/3屬於惡夢,好夢通常容易被遺忘,記憶下來的反而都是惡夢。
做惡夢未必是病,邱銘章表示,如果連續做惡夢或出現可怕夢境,可能是壓力大、精神疾病、經歷車禍、家人意外或其他意外事故等創傷症候群所致,治療時必須先處理壓力事件,減輕當事人症狀。
毛衛中也遇過許多抱怨自己多夢的人,「多夢與情緒有關,尤以準備考試者居多,因為考試時期大腦重整記憶尤其費工,或是壓力使然,只要調整作息,少吃刺激食物便可改善;此外,睡前半小時靜下來也能避免多夢。」
至於磨牙或咬牙在小孩身上發生的機率高達70~80%,發出可怕的聲音也會吵醒枕邊人,牙齒和聶顎關節應該要受保護。
協力尋治療 夜夜好眠非夢事
睡眠障礙經常伴隨情緒緊張、有心事或換新環境等原因,有急性、亞急性和慢性的分別,急性症狀一週可以消失,如果超過3個月或半年,會變成慢性失眠,所以平時需注重「睡眠衛生」。
邱銘章強調,想要減輕睡眠障礙,許多限制不得不遵守,例如白天盡量不睡,否則晚上容易失眠,「如果真想睡,盡量控制在30分鐘以內,下午3點以後不要睡。」此外,白天要有適當活動,撥出1小時曬曬太陽;中午以後不要喝刺激性飲料;睡前6小時盡量不做劇烈運動等,都可幫助睡眠。
很多有睡眠障礙的人都會在白天補眠,毛衛中並不建議,因為補眠會破壞睡眠週期,而且喜歡補眠的人,通常「週一症候群」症狀比一般人嚴重。
他進一步指出,睡眠障礙患者白天容易精神不振、情緒不佳,尤其是打鼾,不治療會產生合併症,大腦的認知功能、判斷力等會變差,甚至有心血管病變。邱銘章則提醒,不治療打鼾,可能會演變成慢性失眠,甚至導致憂鬱;呼吸中止症候群患者,由於精神不集中,更易發生車禍等意外事件。「不治療,年紀一大死亡率更高。」林清基也呼籲,不可等閒視之。
萬一有睡眠障礙,晚上起床開燈、走動、發出聲響在所難免,為了不吵醒枕邊人,單獨睡是比較好的辦法,但對夫妻來說,也可能造成雙方關係淡薄。因此,若能幫枕邊人找出睡眠障礙原因,提醒他到醫院的睡眠中心檢查,配合醫師處方及建議,兩人擁有一夜好眠,自然會提早實現。
睡眠障礙有哪些?
1. 失眠
2. 打鼾
3. 說夢話、磨牙
4. 睡眠肢體運動症
5. 多夢、夢遊、做惡夢
6. 夜驚
優質睡眠 4要、6不要
4要:
1. 規律且定時上床和起床。
2. 睡不著時最好起床,到燈光較暗處休息,等待有睡意再上床。
3. 臥室陳設單純化,營造通風舒適的睡眠環境,窗戶盡量少透光。
4. 指針聲響大的時鐘擺遠一點,或從臥室移開。
6不要:
1. 不想睡不要強迫自己上床睡。
2. 避免在深夜時進行體能或腦力活動。
3. 睡前盡量避免咖啡、酒精或抽菸。
4. 上床前不要吃大餐,半夜醒來也不要找東西吃。
5. 盡量不要利用白天睡覺補眠。
6. 避免在睡前看書、看電視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