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熟齡照護 老年疾病 家有失智者,怎麼喘口氣?

家有失智者,怎麼喘口氣?

出處/ 2006年11月號/第244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3283
收藏 瀏覽數 : 3283
家有失智者,怎麼喘口氣?

照顧失智患者需投入很多精力,若家屬出現力不從心的感覺,可適時向外尋求專業機構的支持,給失智老人更全面的照護。

 

患有失智症的陳奶奶因白天無人照顧,前不久被送到醫院附設的日間照護中心。仍不熟悉環境的她,每天時間未到便喊著要回家,所幸護理人員貼心地帶她出門走走,有時還應她的要求,佯裝打電話給她兒子交代事情,安撫她的情緒。陳奶奶雖然白天待在養護機構,照護人員細心照顧卻讓家人放心不少。

反覆問問題 不對勁!

「10年前老人失智症連醫生都不瞭解!」在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暨聖若瑟失智老人養護中心(簡稱聖若瑟養護中心)擔任日間照護志工的許秋蘭感慨地說,當時同學的媽媽因失智症換了許多家養護機構,最後到精神科看診,一直到過世都沒得到很好的照顧,讓她感觸很深。早在婆婆發病前1年多,許秋蘭就在聖若瑟養護中心擔任志工,受過相關課程訓練,才得以及早發現婆婆「不對勁」。

她根據婆婆的精神狀況推斷,認為是短期記憶力喪失,「很多老人失智都從『健忘』開始,但家屬卻容易忽略。」擔任志工已經3年的許秋蘭,雖然沒跟婆婆同住,但每週總有1~2次見面聊天的機會。猶記當時婆婆同樣問題問許多次,經過數個月次數更密集,她認為這已經不是正常現象。

「失智老人一開始症狀大都是搞不清楚時間、地點,認人則是最後的問題,家屬若發現長輩有這類問題,提早做檢查是最好的辦法。」天主教耕莘醫院護理部老人護理師劉惠賢表示。

不是把老人關起來就好了

失智老人什麼事都可能忘記,像陳奶奶經常走的路、爬的山都不記得,甚至燒開水忘了關瓦斯,才被家屬送到養護機構;許秋蘭的婆婆則會將沙拉脫當成沙拉油使用等。這類事情經常在失智老人身上發生,當家人無法照料時,最後通常會送往養護機構。輕中度失智會送往日間照護中心,重度失智則需住24小時的照護中心。

聖若瑟養護中心社工室主任陳俊佑說,「養護機構不是把老人『關起來』就好了」,機構的功能是協助家屬從事無法做到的事,提供老人活動機會,讓他們維持身心功能。

有制度的養護機構,大都編制醫師、護理人員、職能治療師、物理治療師、營養師、社工等工作團隊。以聖若瑟養護中心為例,護士及護理師有10人編制,加上照護服務員30人、社工2人,共約有50多人照顧失智老人,比一般養護機構還多;加上57名志工支援,老人得到的照護更周延。

除了上述編制,安養機構還要提供哪些服務?從以下4處著眼,瞭解機構的貼心安排。

1.規劃活動 建立老人安全感

普遍而言,照護機構會採藥物和非藥物治療雙管齊下,但重點仍在非藥物性治療,例如自我認知訓練、懷舊治療、音樂性活動、體能性活動、節慶活動等,減少老人躁動、不安等問題行為產生。目前聖若瑟養護中心每天都有2個活動持續進行,輕度失智老人還有機會利用過去的專業教導重度失智老人,以往的才能得以發揮,讓他們覺得自己仍是有用的人。

而以治療急性疾病兼重度失智老人為主的天主教耕莘醫院,護理部專設老人專門服務團隊,每天巡視病房,發現問題立刻回報,同時評估老人需求,加強照顧。「我們要求護理人員觀察評估能力要高,才能維持老人的身體健康。」劉惠賢提到。

耕莘醫院護理之家多為臥床老人,需要翻身、拍背、餵食,也要教他們坐輪椅。80~90%是輕中度老人的日間照顧中心,有照護人員陪同做現實導向活動(如讀報)、懷舊治療(如置身中國式環境布置、分享小時候生活經驗或節日等活動安排)、唱卡拉OK、打麻將、做體操等,每週安排一次狗醫師陪伴(寵物治療),讓老人減少孤單。劉惠賢強調,「建立老人的安全感很重要」。

2.環境布置需具備功能性

失智老人對短期記憶容易遺忘,但長期記憶仍在,因此,養護中心會特別建構懷舊家庭式的環境。以聖若瑟養護中心為例,環境設置的重要特色就有懷舊隅(角落)、居家式廚房,閩南式和上海風的空間布置,讓老人產生親切感。

國外研究指出,遊走對老人有益,如果活動量夠,身體比較健康,迴廊的設計可讓老人持續走動;另外像家屬聯誼區、空中花園、復健室、感官治療室等也都是具功能性的設施。

為了讓老人有現實導向感,清楚知道自己所在的時間地點,聖若瑟養護中心牆上懸掛時鐘、標明當天日期;臥房則採家庭化設計,1~4人房都有,廁所明顯且容易找到;床鋪設有離床感應器,方便照護人員掌握老人臥床及離床狀況;伙食則依老人疾病、用餐習慣不同,有個別化的配置;空中花園方便讓老人家晒太陽、散散步。

在機構裡,有固定作息按表操課可延緩病情,加上失智老人認知功能有問題,有人會在大熱天穿10件衣服,也有人不感覺有尿意或便意,經常尿濕或弄髒褲子,專業的照護人員都會提醒他們因應氣溫穿著適宜的衣服,且耐心地按時提醒老人上廁所。

3.有能力見招拆招

老人家住進機構,初期大都不適應,家屬若能經由活動引導長輩漸漸接受機構的照顧,或利用健康檢查讓他們有被照顧與受重視的感受,都可緩和失智病情。

「老人對環境不熟悉,常有想逃跑的念頭,有的老人也會有一直遊走的現象。」劉惠賢指出,諸如此類情況,護理人員都要事先詢問家屬,瞭解老人的生活習慣、喜好等,如果情況持續不穩定,護理人員就須進一步瞭解家人平常以什麼模式處理。

遇到老人吵鬧,護理人員也會先瞭解原因,滿足他的需求或轉移注意力,帶他們去吃東西或做別的事情,這樣也能有效安撫老人情緒。「如果家人有空,挪出半天、一天在旁陪伴,或者住進機構之前帶長輩先熟悉環境、認識工作人員,老人家也會很快感受到家庭溫暖。」劉惠賢說。

「失智老人需個別化照顧,把他們拉回現實。」不過,陳俊佑提醒,「若遭逢另一半過世,千萬不要把他們拉回現實,照護人員應盡量轉移其注意力,找事情給他們做,萬一他們問起另一半,只要回應『出國』或『出去』就好,以免引起他們悲傷的情緒。」

許秋蘭也認為,對待失智老人只要沒有傷害性的事都可以做,有的失智老人出門想帶自己喜愛的某樣物品,像婆婆出門最愛帶一把紅色破傘,許秋蘭和家人為了轉移她的注意力,會告訴婆婆等一下到大賣場讓她挑把新傘,婆婆就不會執意帶舊傘出門。

4.維持失智者剩餘功能

「養護機構的照護人員主要工作就是轉移老人注意力且提醒該做的事項,萬一遇到嚴重躁動的老人則要負責帶開,利用活動或其他事情轉移注意力。」陳俊佑表示,「最重要的是維持老人的剩餘功能,真的不會做的事情才幫忙做。」

像許秋蘭的婆婆雖然重度失智,常找不到存摺或自己藏的東西、在黃昏時刻感到緊張不安,甚至這1、2年已經不認得回家的路,但只要婆婆能打理的事情,如洗碗、洗內衣褲等,家人都會讓她自己做,否則對失智老人而言,自理功能很容易就退化,因此,相較於多數失智老人,許秋蘭的婆婆自理能力仍沒有問題。

家屬是最大支柱

對失智老人來說,家屬是最大的精神支柱,許秋蘭的婆婆因家人三不五時陪伴聊天,即便婆婆重複問同樣的問題,家人也耐心回答,因此,雖然方向感、短期記憶力變差,但退化程度很慢,「平常我們帶婆婆出去逛街、吃飯,都可以感受到她的快樂。」許秋蘭笑著說。

也因為如此,設想周到的養護中心都會請家人盡量撥空前往與長輩相處。聖若瑟養護中心甚至專為家屬設置交誼廳,並在合約言明家屬至少1週探望長輩2次,陪老人家做體能活動或出去散心;另外還可參加「家屬支持團體」,和其他家屬交換心得、分享經驗。

至於耕莘醫院護理之家雖然沒有規定家屬探望次數,不過,日間照護中心每月都會和家屬開一次主題性會議,同時溝通解決家屬遇到的問題。

牽他的手 度過漫長之路

日前媒體才踢爆台中一家安養中心,將20名老人集體「軟禁」儲藏室,只有2名外勞看護,1天吃兩餐、1週洗一次澡,令人備感心酸。「自己也會變老,即便照顧者不得已、無奈或倍感辛勞,都要把失智老人當作可愛的人在心裡疼,不是只有應付而已。」許秋蘭有所感觸地說。

如劉惠賢所說的,失智照護是條漫長的路,主要的困難在於「照顧」,尤其病人常有行為困難、到處亂跑、坐立不安、情緒不穩等症狀,照顧者若能瞭解這是病情的一部分,就能接受病人的言行舉止。

倘若照顧的是中重度失智老人,陳俊佑表示,可能有打人、行為紊亂、激動、遊走、認不清楚對象等傾向,這些行為對失智老人來說是稀鬆平常的現象,狀況時好時壞,家屬或照護人員不用見怪。況且失智老人需要的是「持續性的照顧」,萬一家屬無法親自照顧,尋找可信賴的養護機構,對家中的「寶」肯定助益最大。

關鍵字: 老年失智照顧失智照護資源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