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親子之間 親子溝通 小孩想當直播主,父母如何看待?

小孩想當直播主,父母如何看待?

出處/ 2017年8月號/第362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4318
收藏 瀏覽數 : 4318
小孩想當直播主,父母如何看待?
莉婷最近很苦惱!因為和就讀國中的女兒聊天時,女兒竟然說未來想在直播平台上,成為知名的實況直播主。由於不時耳聞直播亂象,讓向來支持孩子的她煩惱到睡不著覺,到底該怎麼和孩子溝通,才能兩全其美呢?近兩年,實況直播熱潮蔓延全台,愈來愈多人在直播平台上當起直播主,手機一開,便上線與廣大網友互動聊天,快速又即時。新興行業難免令人有疑慮,加上直播負面新聞頻傳,若家長發現孩子花很多精力投入直播,有些擔心,卻又不想被孩子認為是古板的直升機父母,到底該怎麼和孩子溝通?
 
 
為獲得關注與打賞
直播亂象層出不窮
 
新聞不時報導有人直播電擊、脫衣、吸毒,甚至上演活春宮,雖然直播平台上也有許多直播主以展現才藝為主,但不可否認,外型姣好的年輕女性較為吃香,「軟色情」的曖昧直播也較受歡迎。
 
 
想要吸引觀眾收看,部分直播主會做出一些荒謬舉動。為求吸睛,大陸不久前有一女子突發奇想直播生吃蘆薈,沒想到誤食有毒的龍舌蘭而緊急就醫;美國還有一對情侶以「百科全書擋子彈」為噱頭直播,結果男友被女友一槍斃命。
 
 
對於一般人來說,很難理解為什麼直播主會做出這麼多匪夷所思的事,但是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一切其來有自。
 
 
直播平台的設計
近乎賭博易上癮
 
臺灣芯福里情緒教育推廣協會理事長、同時也是親職專家的楊俐容老師從心理學角度分析,由於直播平台的設計機制,觀眾可立即打賞、隨時留言互動。對直播主來說,立即性的獎賞本來就容易強化行為,而獎賞「變頻」的不確定性,更能使直播主產生強烈的期待,進而增強行為動力。 
 
 
楊俐容老師解釋變頻獎賞的效力,假設小寶今天洗碗,媽媽給了他一顆糖果當獎勵;明天小寶洗碗,又給一顆糖果當獎勵。每天小寶洗碗都可以固定得到一顆糖果,久而久之,「一顆糖果」在小寶心裡的吸引力將逐漸下降。
 
 
不過,假設媽媽給糖果的頻率增加了不確定性,小寶每天洗碗,但媽媽有時候三天給一顆糖,有時候十天才給一顆糖,有時候則一天給兩顆糖。因為得到獎賞的頻率無法預期,同樣是「一顆糖果」,其吸引力將大為提高,小寶每次洗碗時,心裡都會期待這次得到更多獎賞。
 
 
由於直播平台的設計,觀眾立即打賞的量與頻率是不固定的,這種期待的心理就像賭博一樣,容易讓直播主上癮沉溺。因此,直播主為追求打賞,不自覺地就愈搏愈大,做出許多超乎常理的行為。當打賞的量不如預期或找不到讓打賞量突破的方法,也容易造成極大壓力,常感焦慮而影響身心健康。
 
 
楊俐容老師表示,直播的強烈互動性與立即回饋,構成物質與精神上的強烈誘因,如果內心愈寂寞,愈想要獲得關注,便愈容易沉溺不可自拔。
 
 
避免價值觀偏差
家長應常關切孩子內心需求
 
已有不少企業利用直播行銷,在人力銀行上打上關鍵字「直播」,相關職缺已如雨後春筍。一般來說,企業約聘的直播主時薪約500~1000元,若孩子很年輕時就從事時薪較高的工作,父母需給予提醒及心理建設,避免孩子日後眼高手低,無法接受低薪的工作。
 
 
如果受聘於合法企業,直播內容是宣傳公司產品或社群經營,其實與企業的行銷人員類似,不論是直播內容及工作條例,都較為透明且有主管把關,家長可比較放心。
 
 
假如是個人直播主,主要靠收取禮物抽成,收入可能更高,卻不穩定。大陸有一名女子為求粉絲送禮,不惜在直播下跪。楊俐容老師表示,直播機制容易讓人太過在意觀眾的看法,變得想要討好觀眾,且許多從事直播的人抱持著想要一夕爆紅、一夕致富的心理,進而造成行為扭曲,導致跨越理智界線,忽略安全。
 
 
楊俐容老師建議,預防勝於治療,家長可平常多和孩子聊聊對於當直播主的看法,唯有孩子經過思索探討,才能將正確的價值觀內化為自己的行為指標。家長平時也應主動關切孩子的內在需求,了解孩子想當直播主是想獲得掌聲、金錢,還是獲得關注?並且在孩子沉溺上癮前趕快處理。
 
 
協助孩子多元發展
才能避免觀念偏差
 
楊俐容老師提醒另一個更應該注意的事實,是孩子花太多精力投入直播,對於身心發展是弊多於利。身心還未成熟的兒童及青少年,本應多元發展,若直播耗去太多時間心力,便會擠壓成長階段所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例如,探索自我、人際關係的應對練習、性格磨練、生涯探索等。
 
 
建議家長平時便應重視親子溝通、積極經營家庭氣氛,為親子關係打好基礎。當親子關係良好,孩子不僅樂意分享自己的生活與想法,面對問題時更不懼於向父母求救。
 
 
家長平時可以協助孩子安排豐富的生活,將多元的素材自然地融入生活,譬如陪著孩子一起運動、發展才藝,全家多去戶外走走、旅行,也可以一起看書、看展等。孩子若本來就有健康多元的興趣,即使喜歡直播,也不易沉迷。
 
 
家長千萬不要一味的用補習、才藝課程塞滿孩子的行事曆,而是要發自內心的去陪伴孩子,並尊重孩子的喜好與意見。家長用心陪伴,孩子就不會因空虛無聊而沉溺在網路世界。同時,父母也可多與孩子互動討論,鼓勵孩子去思考自己是否適合當直播主、觀看直播有何意義,幫助孩子釐清觀念、建立良好的價值觀。
 
 
直播狂潮襲來
難以禁止但應溝通與規範
 
不少家長對「直播主」、「實況主」、「網紅」等字眼相當敏感,但怕跟孩子有代溝、怕被孩子認為自己跟不上時代,而不敢禁止或規範孩子當直播主或觀看直播的行為。楊俐容老師認為,當孩子在網路上進行實況直播,並接受打賞贊助來獲取報酬,是一種工作的形式,卻不像傳統的童工或童星一樣受到法令的保護規範。直播具有難以阻擋的吸引力,因此非常難禁止,但應該被規範,尤其在法令尚未周延之前,家長更應密切關注孩子參與直播的行為。
 
 
若發現小孩在當直播主,依據孩子的年齡,楊俐容老師建議父母可參考以下處理原則,基本上未成年者最好不要從事直播主的工作,成年後則建議家長密切留意孩子的狀況,有需要時積極協助。
 
 
12歲以下:因為直播不利兒童身心發展,建議家長應做好防範,從改善環境開始,建立孩子正確的價值觀,杜絕頻繁直播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家長一定要以身作則,千萬不要一邊看直播、一邊禁止孩子這麼做。
 
12~18歲:建議家長預先與孩子溝通、適時導引,若孩子想當直播主,需先約法三章、建立規範並確實執行(溝通重點可見P.50《孩子是直播主,哪些尺度爸媽該控管?》)。
 
大學研究所:只能溝通再溝通,掌握孩子發出的訊號,必要時積極提供協助。
 
出社會之後:積極聆聽,被動地扮演孩子的顧問,在險而不危的範圍內讓孩子承擔責任與後果。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