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聰明醫療 治療與用藥 治關節炎,一定要挨刀?

治關節炎,一定要挨刀?

出處/ 2008年8月號/第263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4089
收藏 瀏覽數 : 4089
治關節炎,一定要挨刀?

一早起來膝蓋便開始痠疼,好似預告未來幾天的天氣不穩定;和朋友出遊登山,總覺得膝關節有壓迫感、難使力;當出現這些情況,可能是關節長期磨損、發炎,關節炎找上門。什麼情況下能自救發炎的關節?何時得動刀治它?

陳奶奶最近上下樓不時感覺膝蓋傳來一陣陣痠痛,有時還發生「蹲下去、站不起來」的情況。前些天她走樓梯要到樓下超市,差點因此跌落,幸好她及時抓住旁邊的扶手,否則後果不堪設想。後來媳婦請假帶她去看骨科醫生,醫生說她得了「退化性關節炎」,關節軟骨經過多年使用、受力,造成軟骨磨損,因沒及早發現治療,骨骼已經磨至缺損、有點變形。後來,醫師詢問陳奶奶是否考慮動手術治療,她和媳婦才驚覺事態嚴重......

3招自救關節炎
服藥、復健和運動

一般人聽到要動大刀治關節炎都覺得可怕,尤其老人家體質虛弱,難免擔心復原狀況。其實,關節炎的內科治療技術已大幅提升,靠藥物長期控制,多數關節炎可獲得良好控制,不需進行關節替換手術,畢竟手術是治療的最後手段。患者應試過服藥、物理治療、運動等方式都效果不佳後,才考慮動手術。

至於動手術的情況,先諮詢你的骨科醫師,並進行關節的徹底檢查。人工關節手術不是緊急重大手術,建議與醫師詳細討論,探詢多方意見,確定有必要再開刀,以下是2個判斷方向:

1. 疼痛到難以忍受、難以入睡?無法工作?或影響到日常生活行為,生活品質大幅下降?

2. 每天需用止痛劑控制?或靠其他方法控制疼痛?

因此,是否動手術沒有絕對答案。手術目的在於緩解疼痛、改善關節功能、矯正畸形,或預防關節組織磨損加劇;但多數手術的功能是「緩解疼痛,改善生活品質」。

全盤瞭解關節
衡量個人因素再手術

有些關節炎患者不介意忍痛拿拐杖過生活,可是,若無法忍受生活品質降低,又擔心長期吃藥讓腎臟無法負荷,動手術的確是較好的選擇。從經濟效益看,手術可能比長期吃藥好,合併症的機率也較低,但是否接受手術,決定權仍在於病人。

此外,手術前須思索「罹患何種關節炎、關節受損情況,及本身的健康狀態」。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骨科主治醫師蕭國川表示,「年齡不是問題」,只要患者本身的麻醉風險不大,上了年紀還是能動關節炎手術。臨床顯示,動關節炎手術的最高年齡層以「70~80歲」居多,不過,也曾有超過100歲的人瑞阿公、阿嬤進行膝關節置換手術,由於本身健康狀態佳、家屬術前和術後照顧良好,很快便恢復日常行動能力。

目前關節炎手術健保均有給付,不過,民眾仍須自付健保自費額度、住院期間飲食、雜物等開銷,約在1~2萬元內。

術前9大計畫
準備好了沒?

1. 養好身體:手術前加強肌肉強度的訓練,有助於縮短復原時間。

2. 控制體重:關節炎患者須嚴格控制體重,減輕關節承受的壓力,降低磨損速度。

3. 請內科醫師評估是否適合手術:關節炎患者多為老人,難免同時有一種以上的慢性病,可先掛「內科」門診,由醫師診斷目前是否適合進行關節炎的手術。

4. 整理一份用藥紀錄:是否有服用特殊藥品、藥物過敏史等。

5. 確認所服藥物是否需停藥:請教醫師是否該停止目前正在服用的藥物,有些藥物可能會影響手術的安全性。如「阿司匹靈」,會使凝血功能降低;「氨基甲基葉酸」會妨礙傷口癒合。通常術前一周即需停止服藥,請務必由醫師決定停藥時間。

6. 告知兩方醫師正在進行的其他治療:假使有其他慢性病,如:糖尿病患者,血糖須控制在200mg/dl以下,若併有「神經血管病變者」應避免手術。洗腎患者易骨質疏鬆,血色素、凝血均較差,且洗腎時使用的抗凝血劑,24小時以上才能代謝出來,此時也不宜手術。

7. 準備好復原期間會使用的物品:如拐杖、特殊座椅、輔助工具、陪伴的親人等,可詢問醫師或復健師,如何安排術後的復健計畫。

8. 注意身體是否有感染現象:如感冒、牙周病等細菌感染,術後均可能引發感染危機。請在手術前先治療好,不可輕忽小小感染造成術後併發症的問題。

9. 開刀前一天住院:動大關節手術前一天,先住院接受檢查、評估和衛教,並禁食。

關鍵字: 關節炎服藥復健運動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