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期的文章中,筆者介紹憂鬱症的分類,提及「身體疾病導致的憂鬱症」,這些疾病包括腦中風、巴金森症、癲癇、愛滋病、甲狀腺低下症、全身紅斑性狼瘡、尿毒症、惡性腫瘤和心肌梗塞等。的確,當罹患病症時,容易心情沮喪;反之,憂鬱時,是否較容易生病?
荷蘭有學者做了一項研究,樣本取自基層開業醫生的紀錄,將1975~1990年憂鬱症的個案(1358人),與非憂鬱症個案(67570人)作比較,追蹤10年後發現,憂鬱症患者罹患巴金森病的危險率是非憂鬱症個案的3.13倍。此研究驗證憂鬱症患者較易罹患巴金森病的假說,也印證憂鬱症病患容易得到其他身體疾病,如腦中風、失智症、癌症、心肌梗塞和巴金森病等。
慢性疾病纏身時,難免情緒沮喪,見到醫師時,病患往往不會表達憂鬱的症狀,原因不外乎:1.看病時間有限,2.不習慣表達憂鬱症狀,3.因烙印(恥辱感)的困擾而不願意承認情緒不好。
相對的,一般臨床醫師對身體疾患不會主動探詢憂鬱症狀,則有幾種可能:1. 身體上的疾病難免會心情不好,不見得罹患憂鬱症,2.不太好意思或不習慣問病人是否憂鬱,3.不知如何治療憂鬱症。
由於以上因素,醫病雙方對於情緒的問題常避而不談,也低估慢性疾患得憂鬱症的可能,甚至缺乏治療,惡性循環的結果,導致兩種病症都不易痊癒,應正視此嚴重性。
另一種狀況是,憂鬱症患者往往有許多身體不舒服的抱怨,精神科醫師經過一番檢查後,會認定這是憂鬱症的一種徵候。若病人持續出現相同的身體抱怨,就成了慮病症狀,精神科醫師通常會加強心理治療,讓病患早日面對心理上的煩惱,減少在身體上的過多關注。
問題是,若患者持續一段時間後,仍常常感到身體不適,精神科醫師是否夠敏感去檢查其他身體疾病的可能性?憂鬱病患是否會棄而不捨地找醫師繼續做身體疾病的篩檢?若否,恐怕會延誤其他身體疾病的診治,導致兩種疾病不易緩解。
憂鬱症與其他身體疾病的關係並不容易釐清,可能互為因果,也可能互為危險因子。病患要為自身爭取權益,多與醫師討論並要求施行相關檢查;同樣地,醫師也需有高度警覺,為病人做憂鬱症或其他身體疾病的檢查,如有疑點,應早日轉介給相關科別的專科醫師進一步診治。若能如此,相信不論是憂鬱症或身體疾病,都能得到良好的療效。(參考文獻/Schuurman AG, Akker M, Metsemakers JFM et al. Increased risk of Parkinson’s disease after depression: 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Neurology 2002;58:1501-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