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親子之間 親子溝通 你和孩子的距離在那裡?

你和孩子的距離在那裡?

出處/ 2004年7月號/第218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1994
收藏 瀏覽數 : 1994
你和孩子的距離在那裡?

家長與孩子間的心靈距離,既不能太親密,也不能太疏離。若不能拉開彼此所需的距離,不但壓縮孩子的成長空間,也易造成其他負面影響。在空間上,人與人之間必須維持相當的距離,就像體操表演者一樣,既不能站得太近,以免牽絆彼此的動作;也不能離得太遠,否則隊伍就湊不成形,稀稀落落。

心靈上的距離也是如此。太親密了,會讓人透不過氣來,找不到自己舒展的空間,無法細細品嘗自己真實的感受,太疏離了,又感受不到彼此的愛,彼此的關係就像斷了線的風箏,令人茫茫然無所從。

親子關係的困頓和問題也常源於此。家長和孩子常不知如何拉開彼此所需的距離,這不但壓縮了孩子成長所需的空間,也讓彼此行為所導致的後果,在責任上無從歸屬。在這種相互牽絆的混沌狀況下成長的孩子,待人處世常會情緒化與不安,甚至在想法上也是貧瘠的。

常常生悶氣的男孩

11歲的小宏被帶來門診,噘著嘴,老大不高興,對於任何招呼,總是強烈的轉開身子,眼裏含著淚。

小宏的媽哈著腰替孩子解釋各種可能生氣的理由。

「小宏到底是什麼問題呢?」我問。

「上課多話,不認真,小時候時候抄寫還常會漏字,我以為他過動,帶去醫院檢查,醫生都說沒怎麼樣…。我擔心他功課不好會學壞。」說著說著,小宏的媽又好像想起什麼似的:「能不能勸他,讓我陪他到補習班。」

「什麼?」我突然感到好奇,進入少年期的孩子多半不喜歡家長跟班。 

「我要跟他到補習班,聽了才知道怎麼教他。」

「還有,他都愛穿球隊的隊服,不穿制服,常與老師起衝突…。不喜歡的科目,像音樂,就說不會,也不去補考,寧可拿零分。」原來,孩子還是學校的足球隊員。

這時,孩子的身體仍然緊繃著,我一靠近時,他彷彿刺蝟,繃得更緊,後來索性蒙著頭躺在椅子上。我還是搞不清楚他究竟在生誰的氣─媽媽、我、還是他自己?

我委婉的告訴孩子,我尊重他,不會逼他會談,如果他需要任何協助,我願意幫忙。

小宏的身體這才慢慢鬆懈下來,彷彿卸裝的戰士,沒有戰爭發生。

我強烈的感覺到這樣的拉扯在小宏的生活中必定屢屢發生;當母親強行替孩子決定時,孩子只能以原始的方式拒絕;當這樣的拒絕或阻抗換來一頓嚴厲的責罵後,反抗就變得更有理由了。

將近一小時的會談,都是小宏的媽媽侃侃而談,她的想法與評價,當問及孩子對這些事的看法與反應時,媽媽先是支吾以對,然後很快的又義正詞嚴地說出自己的期待。

小宏的想法與個性,除了拒絕、愛生氣、愛哭以外,對我而言,還是非常的模糊。

孩子不學好,爸媽比他更緊張

這樣的例子還帶出另一個常見的現象,就是「孩子不學好,爸媽比他更緊張」。媽媽甚至想陪孩子去補習!這雖是我們所常見的愛,但是,當家長把對孩子的期待當自己的責任來執行時,就難免會出現許多越俎代皰、揠苗助長的情形,孩子的學習空間更形萎縮。

雖然人們常提說:學習的態度和習慣遠比學習內容重要。不過,由於學習的態度與習慣也會反映在成績上,因此,陷身其中的家長更不容易抽絲剝繭,釐清問題的本質。

這些說法還是忽略了一些更根本的元素,知識的授受經驗中,首當其衝的是成人對知識的熱情,透過這些熱情的感染,才可能短點燃孩子的求知慾。

回顧自己的學習歷程,我還是可以清晰地感受到父親對文學的景仰和喜愛。直到現在,我還可以在腦海裡具體的浮現爸爸在提及雨果的《悲慘世界》,或《約翰.克里斯多夫》時滿臉遮不住的感動。我的爸爸從來沒有告訴我這些書的詳細內容,我讀的卻是這些書如何憾動一個平凡的靈魂。

家長應放棄不當的期待

是的,學習應該也包括一種分享。

當我看到爸爸發亮的眼神,卻又極力自制沒逼我去讀時,這些書對我小小心靈的我來說就彷彿一箱箱神秘又豐富的寶藏,頻頻誘惑我去打探。

有時我回憶這些童稚回憶,我想爸爸一定認為那些不過是課外讀物罷了,沒有權力要求我一定要讀。但也因為這樣,無形中把學習的自主權交給了我。

正因為這麼自主的選擇,我至今仍持續每天讀點東西的習慣。

因此,少了熱忱,教材的趣味化也不免流於形式的膚淺。

孩子的學習不好,確實讓父母越急,父母越急,孩子能悠哉學習的空間就愈小。

這時,再告訴家長學習的責任如何歸屬,其實是很難令家長接受的。臨床上除了審視孩子有甚麼困難需要藥物及專業的介入外,關於提昇學習的動機實在沒有甚麼僥倖的好辦法,唯有認真檢視這些問題,回歸到孩子能力的基礎,放棄不當的期待,支持孩子,提供努力及可選擇的目標才是根本之道。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