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消化性潰瘍的致病原因眾多、複雜,迫使醫界診斷、治療的方式不斷地更新、進步,期使潰瘍患者能及早擺脫疾病的威脅!
隨著工商社會的進步、工作步調加速,伴隨生活上的壓力,許多人飽受上腹疼痛、噁心、嘔吐、消化不良等症狀所苦。其中,許多的症狀,是導因於消化性潰瘍。
消化性潰瘍是由於胃酸或蛋白等攻擊性因子破壞腸胃,造成上消化道潰瘍性變化的總稱。消化性潰瘍可分為十二指腸潰瘍和胃潰瘍,二者除了潰瘍的發生部位不同外,致病的原因也不同。
消化性潰瘍的診斷方式
診斷消化性潰瘍,首先要注意病患的病史,病患身上最常出現的症狀就是上腹痛,通常被形容為燒灼、咬囓感般的疼痛,較不明確的症狀則五花八門,有飽脹、打嗝、溢酸、悶痛等,痛的強度因人而異。十二指腸潰瘍的病患常在飯後 1.5.3小時中感到疼痛,通常吃東西或服用制酸劑後能獲得緩解,約有 2/.3的病患會在半夜中痛醒。而胃潰瘍所造成的疼痛感較難預測,也較少有典型的疼痛方式,食物和制酸劑的止痛效果也不一,甚至有些病人的疼痛反而是因進食所引發的。雖然消化性潰瘍會造成上述的症狀及疼痛,但是僅有 40%的病患可經由內視鏡檢查發現潰瘍,其他的患者在臨床上並未出現症狀,所以單由臨床症狀診斷消化性潰瘍並不適合。
上消化道攝影是潰瘍患者常進行的檢查之一,「雙對照法」( Double contrast),對潰瘍診斷的靈敏度高達 90%,此檢查的好處是病人在檢查時所產生的不適感較輕微;缺點則是偵測較小的潰瘍時,靈敏度會下降,無法獲得檢體。
內視鏡檢查是目前診斷消化性潰瘍最靈敏且最準確的檢查,它能夠直接觀察潰瘍的形狀、大小、部位及活動性,檢查的結果可做為追蹤治療的參考,也可經由切片得到組織檢體,進行化驗及研究。內視鏡檢查尚能判斷病患是否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提供醫師作為治療方針的參考。然而,內視鏡的診斷率高,但也有漏失的可能,在臨床上,懷疑罹患消化性潰瘍,卻在內視鏡中沒有發現潰瘍的病人,可另做上消化道攝影檢查,以達互補的效果。
幽門螺旋桿菌的檢測方法
近年來治療消化性潰瘍的研究,從以往認為消化性潰瘍是導因於生活方式與壓力,到後來是因胃酸、蛋白侵蝕胃腸所造成,再進一步到幽門螺旋桿菌的發現,將消化性潰瘍的治療推進了嶄新的境界。幽門螺旋桿菌被醫界認為是造成消化性潰瘍重要的原因,偵測幽門螺旋桿菌的方法可分為侵襲性及非侵襲性兩種,侵襲性檢查指的是內視鏡及切片檢查,用於評估患病初期上腹疼痛的狀況,以及需要追蹤治的胃潰瘍患者,在取得切片檢體後,可經由切片尿素測試、組織切片檢查、細菌培養等三種方式,診斷病患是否遭到感染。
非侵襲性的檢查常用於追蹤藥物治療後病患的狀況,確定是否已根除幽門螺旋桿菌,方式包括血清檢查、尿素呼氣測試、偵測糞便中有無幽門螺旋桿菌的抗原等三種。
3類治療潰瘍的藥物
消化性潰瘍的治療方式,主要以藥物治療為主,可分為三類:抑制胃酸分泌的藥物、細胞保護的藥物及針對幽門螺旋桿菌的藥物。
單以化學性質中和胃酸的藥物,在消化性潰瘍的治療中,已較不佔重要的角色,多用於消除病患一些腸胃不適的症狀,一般民眾所熟知的胃藥、胃乳、胃乳片等多屬於此類藥物,雖然大部分的產品無明顯的副作用,但對於腎功能不佳的病患,使用此類藥物可能會造成體內電解質不平衡而導致危險;而含鈣的制酸劑易併發高血鈣、高磷血症,嚴重時可導致腎功能衰竭。
(1)抑制胃酸分泌的藥物
抑制胃酸分泌的藥物分為抗組織胺類藥物及質子唧筒抑制劑( proton pump inhibitor),可減少、中和胃酸的藥物如氫氧化鋁、氫氧化鎂、碳酸鈣、重碳酸鈉等也屬於此類。
抗組織胺類藥物,主要作用是選擇性地阻斷腸胃中壁細胞上的組織胺受體,有效地降低胃酸的分泌,達到潰瘍癒合的效果,市面上販售的產品,治療的SSPECIALREPORTSPECIALREPORT效果大同小異,在治療 4.6週後,約有 80%的潰瘍患者可以痊癒。早期推出的少數產品,具有抗雄性激素的作用,會導致男性女乳、陽萎等副作用;也有部分的產品會抑制肝臟內的氧化酵素,影響其他藥物在體內的代謝,如抗凝血劑、抗癲癇藥物及茶鹼類藥物,若病患合併使用此兩種藥物時,需謹慎地監測血液濃度。
質子唧筒抑制劑的主要作用是,有效地阻止腸胃中壁細胞上分泌氫離子的最後步驟,因此對於任何刺激訊息所引起胃部的酸分泌都有抑制作用。其效果較抗組織胺類更強且持久。連續使用 4週,潰瘍的癒合率幾達 100%。由於制酸作用太強,胃部幾乎都處於無酸的狀態,對胃的正常生理影響很大,使用期間不宜太長。和抗組織胺類藥物相同,肝臟內的氧化酵素也會被抑制,和其它藥物合併使用時,也需謹慎地監測病患的血液濃度,以避免副作用的產生。
(2)細胞保護類藥物
而在細胞保護的藥物方面,膠狀鉍劑為
主要的一種,它可覆蓋在潰瘍表面,形成凝膠狀的保護層,防止胃酸侵蝕。鉍劑為一種含有蔗糖的有機鋁鹽化合物,也具有殺死幽門螺旋桿菌的療效,並可和潰瘍的壞死組織結合,緊密且選擇性地覆蓋在潰瘍的表面上,以避免胃酸及胃蛋白再度侵蝕。前列腺素合成劑是另一種細胞保護的藥物,屬於人工合成的前列腺素相似物,可以增加胃黏液的厚度,對於預防因使用非類固醇類消炎劑所造成的潰瘍,具有不錯的效果。
(3)治療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藥物
由於幽門螺旋桿菌對於消化性潰瘍的成因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要成功治癒消化性潰瘍必須根除其感染。目前常用的藥物有下列數種:安莫西林、四環黴素、metronidazole clarithromycin及鉍鹽。治療的方式有數種:三合一療法,使用兩種抗生素加上抗組織胺類藥物、質子唧筒抑制劑或鉍鹽。四合一療法:質子唧筒抑制劑加上鉍鹽及兩種抗生素。一般的療程為 14天,二合一療法或較短的療程也曾被醫界討論過,但因效果較差,還是以 14天為佳,而四合一療法則是針對病患體內已產生抗藥性時使用。
消化性潰瘍一旦診斷確定,最重要的關鍵在於病患是否有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或是因為服用非類固醇性消炎劑所造成。針對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病患,先採用三合一療法,兩週後,延續以制酸劑治療 4.6週,潰瘍的根除率可達 85.90%,復發率僅 5%左右。如果病患罹患潰瘍是因為服用非類固醇類消炎藥劑,應評估是否能停用治療此類藥物,或是轉換為其他選擇性較高的藥物,如不能停止該項藥物,則須搭配質子唧筒抑制劑,前列腺合成物也可用於預防此類潰瘍的發生。
大部分的消化性潰瘍患者在上述的藥物療程後都可痊癒,病人應按時服藥,完成整個療程,如果胃潰瘍在治療 12週後,十二指腸潰瘍在治療 8週之後沒有癒合,此類病症屬於難治性潰瘍,可經由尿素呼氣測試是否已根除幽門螺旋桿菌,若未根除,可能已有抗藥性的菌種產生,此時可重複切片,進行培養,並改採四合一療法,如果檢查結果顯示病患未發生持續性的感染,則可考量病患是否私下服用非類固醇消炎劑、抽菸或喝酒而導致潰瘍無法癒合。
何時須以外科手術治療潰瘍?
以外科手術治療消化性潰瘍的病例已逐年減少,主要因為治療潰瘍的藥物已進步許多。大多數的病患不須手術治療,即可治癒。然而,仍有一些合併症需要實施手術治療,如:胃穿孔、大量出血、胃出口阻塞等。劇烈性的潰瘍疼痛、無法用藥物解除的疼痛、藥物治療無法有效癒合的難治性潰瘍,也是開刀的適應症。
外科手術主要的作用是促進潰瘍的癒合、治療特定的併發症、降低潰瘍復發的機率及避免因手術而造成的併發症,對於內科治療無效的病人,可以進行選擇性的迷走神經切除術,不須進入胃中,破壞原有的生理構造,可避免產生後遺症。
消化性潰瘍的治療,一般都能有令人滿意的療效,在過程中是否按時服藥、完成整個療程、是否產生抗藥性的幽門螺旋桿菌等,都會影響治療的效果。病患應和醫生密切合作,改掉一些不良的生活習慣、吸菸、喝酒等,同時不可濫用止痛藥物,尤其是非類固醇類的消炎制劑等,才能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上腹痛的成因眾多,並非就是消化性潰瘍所造成,所以,成功的治療須建立在正確的診斷上,切勿自行服藥而錯失正確診斷、及早治癒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