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愛吃鍋,除了湯頭要好、肉質要新鮮以外,為了滿足「肉食族」,不少火鍋業者紛紛打出「比臉大的肉片」、「滿滿的大肉盤」等噱頭來應戰,甚至還有標榜讓你吃到痛風的巨無霸海陸鍋,吸引不少老饕朝聖!不過,醫師提醒,品嚐痛風鍋要「量力而為」,否則一下子吃太多、吃太飽,可能出現頭暈症狀,離開餐廳時,若吹到冷風,血管迅速收縮,還可能誘發阻塞性腦中風和心肌梗塞,不可不慎!
喜歡吃海鮮的晴瑄某天下班時,看到公司附近的火鍋店新推出了CP值極高的超豪華海陸套餐,便興致勃勃的邀請同事四人一起去品嚐。點完餐後,看著桌上50隻蝦、100盎司牛肉的大拼盤,晴瑄興奮地大快朵頤,沒想到吃到一半卻突然感覺頭暈、很不舒服。就醫檢查後,醫師提醒她:「吃太多了!」晴瑄聽了有點霧煞煞,為何吃太多也會頭暈?
吃太多不只腸胃疼痛
還會導致頭暈、胸悶
台北中山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陳欣湄解釋,其實不只是吃痛風鍋,吃到飽的用餐模式也可能讓人吃到一半出現頭暈症狀,原理就跟常見的「飯飽人呆」相同。因為當人體進食完後,血糖會上升,身體會開始分泌胰島素,刺激睡眠荷爾蒙分泌。而當進食的分量較大時,為了幫助腸胃消化吸收,腦部、四肢的血液會回流到腸胃道以協助消化,因此,吃飽飯後很容易有睡意,並會有難以提神的感覺。
另一方面,黃韋堯營養師指出,人體消化蛋白質的速度較慢,一下子吃進過多蛋白質,可能會導致胃被撐大而擠壓到附近的臟器,所以有些人突然吃進大量蛋白質時,會有心臟不舒服、胸悶等症狀。加上火鍋湯頭往往比較鹹、鈉含量較高,喝太多可能會讓血壓上升,這些都可能引起頭暈。
夾肉前,先拿手指比一比
避免吃進過多蛋白質
許多民眾認為,「比起燒烤,火鍋較健康!只要不喝湯就好了!」事實真是這樣嗎?對此,黃韋堯營養師認為,其實一般涮涮鍋個人鍋的蔬菜分量都很充足,肉含量也不會太多,對於想要控制熱量,又想飽餐一頓的人來說,火鍋的確是比燒烤還要好,不必擔心吃進過多熱量。不過,倘若是去吃到飽的火鍋店,就要注意肉類、海鮮的選擇。
通常在吃到飽火鍋店,同一種肉都會有兩種油脂分別,例如:豬肉會分豬里肌和培根豬,牛肉有分澳洲牛及美國牛,一種油脂較高、另一種油脂較低,民眾可以用眼睛來判斷油花分布和油脂多寡。黃韋堯營養師提醒,通常松阪豬、五花類、培根豬脂肪含量較高,建議選擇雞柳、肩胛肉、低脂牛、豬里肌、油花較少的梅花肉,或是鮮蚵、蛤蜊、鮮蝦、魚片等低脂海鮮作為主餐。
很多人赴吃到飽餐廳時,都會打定主意要「吃回本!」總覺得要選價值高一點的肉片、螃蟹等海鮮才划得來。陳欣湄醫師提醒大家不要執著迷思,「其實現在很多蔬菜和菇類都不便宜,大家可以選擇較貴的蔬菜和水果攝取。」
至於近期很受歡迎的巨無霸火鍋、痛風鍋、多肉鍋,雖然不是吃到飽,但標榜有超大分量的海鮮及肉類,黃韋堯營養師和楊承樺營養師都認為「100盎司的牛肉有點太多了!」畢竟牛肉雖然富含鐵質,但油脂含量偏高,且100盎司的分量即便四個人均分,蛋白質也遠遠超過成人每日建議攝取量。根據食藥署《每日飲食指南》,成人每日蛋白質攝取量為「每公斤體重x1公克蛋白質」,也就是說體重60公斤的人,每日蛋白質建議攝取60公克就夠了,且最好分散在早午晚三餐中。
該如何計算蛋白質量?兩位營養師都建議,可以用「份」量來計算,臨床上,7g蛋白質為一份,約是三根手指頭的大小,不過,由於飯、麵也都含有蛋白質,所以一般會建議成人肉魚類一天最多不要超過8份。包括魚、蝦子、肉片等,都是蛋白質含量豐富的食物,民眾不妨在拿食材前,先伸出手指頭比一比,就能避免攝取過多蛋白質。
開鍋前,先煮這些「吸鈉」食材
火鍋湯底更健康
吃火鍋時,除了講究肉類及海鮮的品質及分量,黃韋堯營養師說,不要小看蔬菜,其實在煮火鍋時,有些看似不起眼的食材,可以扮演「排鈉大隊」的腳色,幫忙吸附湯中過多的鈉,讓火鍋吃起來更健康。尤其是瓜類蔬菜(絲瓜、南瓜)吸鈉能力最好,其次則是炸豆皮和菇類、冬粉和凍豆腐,但即便是放了很多吸鈉食物,也不代表可以大口喝湯,建議火鍋湯煮完後,不要喝超過一碗,「而且煮過後的吸鈉食物就別再吃了!因為它已經被犧牲掉了!」
在醬料的選擇上,黃韋堯營養師建議可以用醋加上蔥、蒜來調味,取代沙茶醬和豆腐乳,且白醋比黑醋好,可以避免吃得太鹹、減少鈉含量的攝取。痛風患者吃完火鍋,記得多喝水,補足水分,預防痛風發作。楊承樺營養師則提醒,腎功能不好的人盡量別去挑戰痛風鍋或巨無霸海陸套餐,以免傷腎。
飽餐一頓後,很多民眾都會因為吃完火鍋感覺身體發熱,未注意保暖,便直接走出餐廳,但陳欣湄醫師提醒,從溫暖的室內走到寒冷的室外,當外在溫度突然下降,血管會急速收縮,加上吃飽後全身血液都跑去腸胃道消化食物,此時若缺乏保暖、沒有讓身體適應溫度變化,突然走到戶外,就可能因大腦和心臟血管急速收縮,引起缺血性腦中風和心肌梗塞。因此,建議在踏出餐廳前,不管有多熱都要先將外套穿起來,尤其是老人家和三高患者更是如此,畢竟只要多一道程序就能避免遺憾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