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健康加油站 新聞專區 遠親不如近鄰?減少長者憂鬱,從多和鄰居互動開始

遠親不如近鄰?減少長者憂鬱,從多和鄰居互動開始

出處/ 大家健康雜誌網站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3428
收藏 瀏覽數 : 3428
遠親不如近鄰?減少長者憂鬱,從多和鄰居互動開始

根據國發會《中華民國人口推估》報告,今年台灣就會邁入高齡社會,老年人口比例將超過14%,也就是說,平均每十個人就有1~2名老年人。而世界衛生組織曾指出,老年憂鬱症的比例約佔7%,以此推估,台灣約有33萬名60歲以上長者罹患輕重不一的憂鬱症,不過研究顯示,只要增加和鄰居互動、強化鄰里之間的凝聚力,就能預防年長者出現自我忽略的問題。目前該研究已發表於《美國老年醫學會期刊》。

該研究以3,157位年滿60歲以上的美國華裔老年人為對象,以「病患健康問卷」評估受試者過去兩周的憂鬱症狀,並以27個項目評估自我忽略(無法執行基本的自我照顧任務),內容包含五種表現形式:囤積、個人衛生、不衛生的條件、房屋修繕需求及水電瓦斯設施缺乏。

研究結果顯示,27%(853位)長者有自我忽略的現象,其中有超過六成(531位)老年人出現憂鬱症狀。控制相關變項(包含人口統計變量、居住時間、區域等)後發現,憂鬱症狀的增加與自我忽略風險呈現相關。和沒有憂鬱症狀者相比,有輕、中、重度憂鬱症狀的長者更容易出現自我忽略的現象。不過,較強的鄰里凝聚力與較低的整體自我忽略風險有關。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葉雅馨主任說明,上述研究將華裔、白人、黑人三族群的長者進行比較,結果顯示華裔老年人的自我忽略最高。可見即使在美長居的華人依然難以脫離傳統框架,包含多子多孫、兒女在身邊、強調家族互動關係等觀念。若沒有發展與他人的互動網絡,容易出現自我忽略,引發憂鬱。

目前全台有越來越多社區關懷據點、老人文康中心提供長者共餐、各式課程或社團等服務,幫助高齡者擴大交友圈及建立人際互動網絡。民眾也可以社區(某一範圍內有鄰居、社區活動中心)或大廈做為經營基礎,類似早期眷村的概念,關懷彼此家庭狀況,發展團結、共同價值、支持、互助機制。

該如何增加鄰里互動、敦親睦鄰?葉雅馨主任舉例,能歌善舞或較外向、熱心的長輩可以多關心長期獨處、不愛出門的鄰居,了解其生活作息與狀況,主動問候;居住於大廈者,可從關懷同層鄰居開始,分享日常生活(如:分享自己製作的點心、與鄰居聊天等),搭電梯時則可和不同樓層的住戶簡單微笑,拉近彼此距離。時間一久,有更多長輩願意走出家門,生活出現改變,不僅提升鄰里凝聚力,甚至在緊急狀況時能有相互協助的力量。

台北榮總精神部老年精神科蔡佳芬主任則強調,老年憂鬱症難以從情緒層面察覺,但可以從「自我忽略」的層面來觀察長輩是否可能有憂鬱症風險。從上述研究可得知,越嚴重的自我忽略與高風險憂鬱症有關,換句話說,老年憂鬱症可能以自我忽略作表現。自我忽略的長者不僅會產生憂鬱情緒,連帶也會出現飲食不正常、營養不良、因被囤積的貨物割傷造成蜂窩性組織炎等生理症狀,甚至引發公共風險,形成社會危害。

蔡佳芬呼籲,當看到家中或街坊鄰居的長者出現自暴自棄、不修邊幅、囤積物品等行為時,不要只是抱有嫌惡的眼光,應該給予更多關懷在情緒狀態,幫助他們脫離孤獨,減少老年憂鬱的風險。

葉雅馨也建議青、壯年可多參加以社區為主的活動,透過社區服務,增加對鄰里環境的認識與聯繫,無論對自身或其他長者的基本自我照顧能力,都是積極的促進。自古有句話「遠親不如近鄰」,相互認識、聯繫與支持,讓居民對所屬的社區擁有歸屬感,將成為最適當的關懷互助團體。

關鍵字: 老年憂鬱憂鬱紓壓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