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生日快到了,老公問我要送同學什麼禮物,雖然我很不想這麼做,覺得生日送禮很沒意義,但老公卻叫我不要管意義,還說:『大家都這麼做,你就照做就好了!不用想這麼多!』我不懂,為什麼孩子開心的生日卻變成家長的壓力……」這是一位幼兒園媽媽的貼文,原本只是想在社群上分享無奈心情,沒想到卻引起廣大迴響,許多家長紛紛留言表示贊同,甚至還有媽媽擔心,深怕孩子會因此產生比較心態,究竟孩子生日該不該送同學禮物、或是帶小點心請全班吃呢?
鼓勵孩子說出情緒感受
從「生日送禮」教孩子學會感恩
雖然俗話常說「禮輕情意重」,送禮最重要的就是心意,但還是有許多人會習慣把價值跟禮物上的價錢畫上等號。在少子化的趨勢下,每個孩子都被父母當成寶貝般呵護,但很多家長都忘了,孩子過生日,應該是要「投其所好」才對,而不是一味跟風盲從。
長期專攻兒童和青少年領域的臨床心理師王意中認為,如果「生日送同學禮物」這件事情是家長主動提的,那家長應該要先思考自己做這個決定時的出發點,是單純分享喜悅?想給孩子一個難忘又特別的生日?還是因為大家都有送,所以不送好像很奇怪?其實,一樣米養百樣人,每個孩子的個性都不太一樣,有的小孩天生喜歡熱鬧、被關注,生日快到了還會主動跟同學說自己什麼時候生日,享受分享的喜悅;但也有些孩子生性比較害羞,喜歡低調,不希望大家知道他的生日,如果大家圍著他唱生日快樂歌,反而會令他覺得很尷尬、不自在,家長不妨先找機會試探看看孩子的意願。
舉例來說,假如孩子從幼稚園回家時,和父母分享今天XXX生日,送了全班每位同學一人一塊蛋糕,家長可以反問孩子收到後的想法,「最重要的是要讓孩子說出情緒和感受!」王意中提醒,很多時候大人會習慣用自己的思考邏輯去看事情,認為孩子收到後會覺得自己生日沒送很奇怪,當然不否認有些孩子會有這樣的想法,但並不是每個孩子都這樣想,況且收到禮物的是孩子本人,在教室裡感受的也是孩子,不是家長。
「生日送禮這件事本身並沒有對錯,只是不在現場的父母又怎麼能理解孩子當下的感受呢?」家長可以做的,就是鼓勵孩子說出感受、並協助他釐清情緒來源。
家長不妨將「生日送禮」這件事當作一場機會教育,教孩子感恩。當子女興奮的回家和父母分享今天收禮的喜悅時,可以提醒他:「收到以後,有沒有和XXX說謝謝?」讓他知道同學生日請你吃點心或送你小禮物並不是理所當然的,要懂得感恩。如果他忘了和對方說謝謝,可以請他明天到學校記得和對方說,如果小孩願意,甚至可以請他寫張小卡片,帶去學校送給對方。
孩子的比較
來自於父母的觀念
「很多時候,孩子們需要的是純粹的快樂,那些額外的生日排場,都是家長的比較心態作祟,而不是孩子們真正需要的。」王意中心理師提到,孩子的思考邏輯很單純,幼兒園或低年級的孩子收到同學送的禮物或小點心,除了當下每個人的不同心情與反應之外,有些孩子是會出現這個同學送的比較好、那個同學送的比較差的想法,很多時候反而是家長無意間灌輸孩子「比較」的心理。
例如:當孩子開心分享自己生日快到了,想請同學喝養樂多,對孩子來說,養樂多是他喜歡喝的,同學在點心時間也都喝得很開心,所以他想請大家喝,但有些家長聽到要送養樂多時,會直覺的反應:「送養樂多會不會太寒酸了?上次XXX送巧克力,我們不能送太差!」殊不知這樣說,可能就會在無形中傳遞了禮物的「價值」輕重,讓孩子學會去比較──原來養樂多很廉價,送巧克力比較好。
「更多的時候是大人讓孩子把生日和送禮、餽贈產生連結。」王意中心理師補充,回到前面的問題,如果「生日送同學禮物」這件事情是孩子主動提的,家長可以先問問孩子為何會想這樣做,有的孩子是想透過送禮來討好同學,有的可能只是想和大家分享喜悅,有的可能是因為之前常收到同學生日請的小零食,所以自己生日也想回送,總之,不論是什麼理由,記得先不要評論。
了解孩子送禮的緣由後,可以再試著問他:「那你有沒有什麼想和同學分享的?」,這樣比起問「要不要送同學什麼?」或「想送同學什麼?」更能讓孩子釐清送禮的初衷,也能避免大人把自己的想法加諸在孩子身上,畢竟有些時候,大人覺得送這個禮物比較不失體面,卻沒想到同儕看了可能會覺得孩子在炫富,原本一番美意反而讓子女變成被攻擊的對象,況且分享生日喜悅本來就不該和送禮畫上等號,拿喜歡的玩具去學校和大家一起玩,也是一種分享。
另一個家長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幼兒園會禁止家長在孩子生日的時候帶禮物到學校請同學,或是會限制禮物的金額,以免造成其他家長的壓力。如果幼兒園手冊裡面沒有明寫,也應事先詢問學校老師,了解幼兒園的「潛規則」,才不會給老師帶來不必要的麻煩。有些幼兒園甚至會每個月舉辦生日會,學校會買蛋糕,讓大家一起對當月壽星唱生日快樂歌,通過集體生日,帶孩子動手做生日卡片,過程中還能讓小朋友互相關心、關愛,比起大排場的生日聚會更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