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親子之間 學前教養 「我不玩了!」孩子輸不起,怎麼教?

「我不玩了!」孩子輸不起,怎麼教?

出處/ 2015年4月號/第336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3132
收藏 瀏覽數 : 3132
「我不玩了!」孩子輸不起,怎麼教?

「一定要贏」、「我不想輸」一遇到挫折感,孩子總說「我不玩了!」生活中的「輸」與「贏」,如何教導孩子坦然面對?得失心、成就感,怎麼轉為「包容」與「勇於挑戰」?



不少得失心重的孩子,面對挫折時總會逃避、遠離,甚至拒絕參與。家裡的小寶貝若有此情形,怎麼鼓勵孩子化失敗為轉機?面對挫折時勇於挑戰、學會包容?以下是幾個典型「難以面對挫折感」的案例,親子專家、友緣基金會執行長廖清碧教父母怎麼做:

 

案例1追求成就感型
輸了就重來喊「不算」


3歲的小斌是家中唯一的小孩,從小受到爸媽、爺奶的專寵,最近媽媽發現每次跟小斌玩遊戲,小斌都「一定要贏」,例如玩撲克牌比大小,如果小斌輸了就要求重來覺得「不算輸贏」、或要大人把好牌讓給他,如果大人不答應,小斌就嚎啕大哭且開始不願參與遊戲,父母、老師能怎麼矯正?

 

專家解析》
像小斌這種主動求勝、勝敗得失心重的個性,家長可在小斌輸的時候,誇獎小斌說:「小斌你好棒,別人贏你都不會生氣喔!」……慢慢使用類似的言語鼓勵,來幫助他接受「贏家不可能總是自己」的概念。
此外,廖清碧執行長建議,這種孩子可讓他多接觸體能活動,因為鍛練體能也是一種比賽,只不過是「和自己比」,成就感的多寡掌握在自己手裡,不必處處與他人比較,這樣不但可發揮求勝的性格,又能平衡得失心過重的心態。家長若擔心體育比賽會助長孩子的得失心,可視孩子的心理成熟度來選擇活動,在孩子準備好的時候讓他了解「志在參加,不在得獎」,也是很多體育活動的中心精神。

 

案例2不參與型
不嘗試就不會失敗


最近幼稚園老師發現,5歲的小傑在大家一起玩遊戲時,總是站得遠遠的在一旁看,不肯跟大家玩;每次老師問問題,小傑也都不肯主動舉手回答。老師問小傑的媽媽才知道,原來小傑不喜歡「輸的感覺」,只要不參加遊戲、不主動回答問題,就不會有「輸」或「錯」的失敗感。小傑這種無法接受失敗的心態,父母、老師能怎麼矯正?


專家解析》
小孩多半喜歡遊戲,小傑會遠遠地在旁觀看、選擇不參與,可能是受到父母教養的影響,譬如父母平時不容許小孩犯錯、過度嚴厲,或父母愛拿小傑與兄弟姊妹比較,也可能常在小傑面前指責、嘲笑小傑的哥哥,讓小傑害怕做不好,而對遊戲產生「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心情,所以寧願看而不參加、避免受傷。
父母必須改變自己的態度,用鼓勵取代要求,讓小孩重新坦然面對生活中的輸、贏。此外,另一種可能是小孩天性較穩健,有些小孩常在旁默默地看了很久、不參與,直到他有把握才會出手,這種父母就不宜過度介入,只需要鼓勵與守候,孩子會有準備好的一天。

 

案例3唯我獨尊型
只有我能贏我能要


10歲的珊珊是獨生女,爸媽從小讓她學畫畫、小提琴,表現很優異,受到親戚好友的關注與讚美。但珊珊上了國小後,老師反應每次學校有才藝比賽,珊珊總爭著要代表班上參加,老師如果表示要給別的同學參加機會,珊珊就會表現出很委屈的樣子,不跟參加的同學說話。此外,老師發現珊珊也禁不起別人批評,如果參賽成績不理想、或是老師多說她幾句,珊珊就會好幾天不理人,父母、老師能怎麼幫他?

 

專家解析》
這類多半是來自父母求好心切,常拿孩子的成就炫耀,對表現要求也較高的家庭。改善之道是多鼓勵珊珊,有時候該把機會讓給別人,當她做到了,稱讚她很有包容力,讓她接受「別人也可能有好表現」的概念。這些改變需要時間,有些人表現一直很突出,長大後還會保有這種個性,無形間會引起他人的不滿和厭惡,這種人的挫折來自於「只有我能贏」,此時就需要配偶的鼓勵與分析,讓他們對挫折、他人產生包容力。

 

案例4逃避型
做不到就逃避

11歲的秉諺是獨生子,五年級進入新班級後,因新班級學生程度較好,本來名列前3名的他,成績開始往後退,秉諺再怎麼努力,成績仍在10名外,不能接受失敗的他,開始不喜歡念書,甚至不想上學,父母、老師能怎麼幫他?

 

專家解析》
當期待過高卻無法達成時,秉諺內心感到痛苦、退縮,進而逃避,臺灣每1年多左右就有一個建中學生自殺的新聞,也與這種期待落空的心態有關。秉諺已經11歲了,家長可以多鼓勵他在其他生活面向的價值,例如:很會照顧人、很獨立、很有才華……等等,讓他肯定自己、恢復自信。此外,也可與孩子討論,是因為新班程度較好,還是秉諺變差了?目前的成績和付出的努力是否成正比?畢竟重要的是實力而不是名次,如果實力仍在,還需要那麼在乎排名嗎?可藉此機會讓孩子認清自己追求的到底是什麼,又願意付出多少努力,如果不成功結果如何、影響是什麼等等,當孩子更能客觀認知自己的處境,才更能掌握挫折、處理挫折。

 

案例5表裡不一型
不想被罵只好說謊

10歲的安彤是家族中唯一的獨生孫女,從小備受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姑舅叔嬸的疼愛,就讀貴族私立小學的她,功課一向維持中上,但最近卻被媽媽發現她竄改70多分的成績,謊報成90分;又被學校老師抓到考試作弊,安彤的媽媽雖然知道她有時會撒些小謊,原本以為無傷大雅,但現在卻非常擔心是否變壞的開始。請問父母該怎麼做?

專家解析》
表裡不一的成因,多半與父母的高標準有關,孩子可能打從心底不喜歡做某件事,或者不想做到「那麼好」的程度,但父母的標準比小孩高很多,在無從溝通的情況下,小孩就以「陽奉陰違」的方式來保護自己、逃避可能的挫折,最後被當成「騙子」。父母的盛怒情緒可能讓孩子把挫折與失敗畫上等號,高標準可能讓孩子養成保護自己的習慣;想解決這種情況,需要父母改變。真正的挫折處理,是建立在孩子自己可以接受的前提下,所以父母也應尊重孩子的學習情緒,討論學校、教法是否適合小孩,在雙方共同的認知下,才能改善「欺騙」的壞習慣。

 

感謝友緣基金會執行長廖清碧、親子專家李偉文審稿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