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兩性關係 婚姻經營 當伴侶越老越「番顛」,如何讓婚姻關係加溫?

當伴侶越老越「番顛」,如何讓婚姻關係加溫?

出處/ 2019年1、2月號/第378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16569
收藏 瀏覽數 : 16569
當伴侶越老越「番顛」,如何讓婚姻關係加溫?
「妳今天為何這麼晚回來?……你要小心新認識的朋友!」、「衣服為什麼要這樣晾?為什麼不用夾子夾起來?」當退休之後回歸家庭,家人相處的時間突然變很多,密集的相處很容易連芝麻綠豆大的事,都成為負面情緒的引爆點。假如親密伴侶退休後難相處,該如何改善?除了分居、離婚,還有什麼方法可以改善夫妻關係呢?
 

近年,觀念一向傳統的日本吹起「卒婚」風潮,國內也不約而同爆出高齡離婚潮;未來,人類平均壽命會越來越長,「怎麼跟家人相處」成為一門功課,修不好的話,子女還可以離家,但配偶不是選擇分房、分居,就是離婚。在臺灣朝著超高齡社會(意指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率達20%)邁進的路上,如何和老伴和平共處,真的需要花心思經營!

當一對夫妻離異時,親友可能透露「是某人難搞!他太難相處了!」可是,很少人會承認自己是「問題製造者」,有些心理學書籍整理出各種人格違常的類型,希望有助於理解這些人的行為,並進一步了解如何與他們共處。以下六大類難相處的類型,改編自《如果父母老後難相處》一書,讀者可以先設定某個人或以自己做為檢測的主角,勾選看看哪個類型符合得較多,代表該類型的傾向比較重。

不過,就算家裡的成員都同意退休後的爸爸或媽媽很難搞,是「大型垃圾」,且明顯有一些難相處的行為,但專家提醒「不要輕易幫人貼標籤」,因為當我們輕易對他人貼了表象的標籤,卻不去看對方的內心,也就無法了解一個人真正的心意。

僅批評外在表現無濟於事
改善「互動模式」才有效

就算某個家人已成為公認的「麻煩製造者」,但指出這一點只會製造無盡的衝突,變成「家家有本難念的經」的難解習題,所以要學著去看「內在動機」,才可能真正改善相處模式。換言之,有問題的可能不只是個人,而是家人之間的互動模式。以下透過案例來說明:

68歲的李先生退休之後,多數時間都待在家裡做自己的事,很少出門。這三年來李太太整天與他在家「大眼瞪小眼」,常為了一些不起眼的瑣事吵架,吵到李太太想離婚,最後在朋友半推半就下,找上了諮商心理師試著「死馬當活馬醫」。

李太太說:「上週大女兒從國外回來,家族裡的人一共10多位一起聚會,我安排先去泰國菜餐廳吃飯,再一起上山泡茶、聊天。我請老公開車幫忙接孫子,再回家接我跟小女兒一起去餐廳。沒想到晚上回家後,我老公竟為此大發脾氣,跟我說:『為什麼餐廳、行程什麼事都要聽妳的!』然後三天不跟我講話……」

在李家,不論大小事,李太太永遠盡力安排好所有細節,但李先生不是挑剔她做得不好,就是莫名地發脾氣,讓她感覺「不值得」、「不被肯定」。尤其這幾年越演越烈,她感覺兩人之間氣氛很冷漠、疏離,她已經身心俱疲,非常渴望逃離即將屆滿40年的婚姻。

黃偉俐身心科診所臨床心理師黃惠萱說,李太太在外人眼中,是個「控制慾強」的人,什麼事都做好安排,有時甚至前一天、前一刻才把安排好的事情通知家人,讓他人沒有選擇的餘地,只好配合。原來,她在原生家庭中,是長期被忽略的長女,一向要負擔很多責任、工作,才能得到父母的肯定,所以結婚後也把這種習慣帶到婚姻裡。

而李先生在他人眼中,是個「潑冷水」的高手,不論太太、兒女做什麼,他從來沒有稱讚、感謝,從來只有挑剔跟批評。原來,他在原生家庭是么兒,通常得聽從父母兄長的命令與安排,所以在婚姻裡不想再被命令。

黃惠萱心理師分析,雖然李太太的本意並非「控制」先生,但她的付出會被先生解讀為「命令、控制」,所以先生會反抗,這個反抗聽在她的耳裡,就是「否定、拒絕」;她做得越多、越盡心,先生就越反感、越批評,她又越傷心。儘管兩人彼此相愛,卻被過去的經驗所阻礙。這個模式可以清楚解釋「外顯表現」跟「內在動機」有時是截然不同的。

後來,李太太聽完心理師的解釋,明瞭兩人的差別之後,接受心理師的建議,改變了相處的方式。

改變1現在當先生批評時,她會對先生說:「我希望你不要這樣講,我感覺不舒服,我希望你這樣說……。」

改變2在做選擇時,李太太也會給家人、先生多一點選擇的空間,不再因為內心懼怕不被肯定,就一股腦兒地安排好所有事情。後來她發現,只改變了這兩點,夫妻關係就改善很多!

在這個案例裡,雖然兩人的初衷都沒有惡意,但在原生家庭已生成的模式,造成長達40年的摩擦。可見,改善溝通需要先正確理解對方,才可能找到有效的方法,如果只是一味站在自己的角度看事情,衝突點依然無法被解決。

 
與其想改變對方個性
不如找彼此適應的生活模式

想要改善幾十年來慣用的互動模式,並不是件容易的事,以上案例是經過心理師深度分析,李太太理解之後,下定決心先改變自己的行為方式,因而挽救了婚姻。但現實生活中,高齡分居、離婚潮盛行,有其背景因素;黃惠萱心理師與心理學作家海苔熊(本名程威銓)都點出「臺灣50歲以上的族群,不相信心理治療這一套。」

黃惠萱心理師說,臺灣會向心理專業者諮詢的年齡層,約是20〜40多歲,而50歲以上者,多從宗教或親友支持團體中取得慰藉、抒發;儘管這些宗教和支持團體也有它的幫助,但有些時候真正的問題並沒有去面對和解決。所以現況是年長者承繼著舊時代的包袱、壓力,情緒模式未獲改善,依然在舊模式下累積著負面的情緒。

譬如傳統社會有童養媳的習俗,即便社會已變遷,童養媳後來當阿嬤了,即使心中有許多怨恨、不甘心,多數人也會用一個「社會背景」的標籤來告訴自己「認命」、「就是這樣了」,然後繼續怨嘆。所以,如果年長者不是像李太太一樣積極地找心理師晤談,多數人都是繼續習慣認命地承受著,而當負面情緒累積到一定程度,就可能罹患心理疾病,或用離婚等方式來爆發。

失落戀花園知識總監、心理學作家海苔熊指出,婚姻專家John Gottman曾在一個歷時多年的研究中觀察夫妻的互動狀態,結果發現,關係中有高達69%的衝突是無法解決的(unsolvable),其中更有16%會形成某種「僵局」(gridlock)。事實上,後續的研究也指出,John Gottman對於婚姻瓦解的預測準確度相當高,大於90%。
 

男性退休焦慮比女性嚴重
太太可這樣緩解丈夫負面情緒

海苔熊說,從大腦的發展來看,人的個性受早期經驗(25歲以前)的影響很大,如果在彼此成年之後還強硬地想改變對方,效果非常微小;實際上夫妻能夠長久相處的技巧,是找到彼此能適應的模式來過生活,而不是試著改變對方的個性。

不過,這也並不代表改變是完全不可能的,如果有人願意走出來做心理諮商,根據高雄醫學院的研究,約8成的心理諮商是有效的。所以若年長者已覺得婚姻快要走到盡頭,或許可學習李太太的作法,給關係一個柳暗花明的機會。

退休後的生活焦慮,通常男性會比女性嚴重,黃惠萱心理師提醒讀者,尤其對男性來說「找到位置、找到功能性」是重要的價值,所以剛退休時若有焦慮、抱怨等負面情緒是正常的,此時太太可以請先生做些有功能性的事,像是開車、買東西之類的事。

另外在衝突時,提醒讀者不要堅持「對方要在口頭上服軟(意指低頭、認錯)」,她說:「擅長溝通的人不一定要對方認錯低頭。重要的是給對方一點空間、時間,看他的『行為』有沒有改變,來觀察溝通到底有沒有效。」畢竟,你真正期待的改變,是他做出和以往不一樣的「行為」,而不是只憑言語來判斷。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