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健康加油站 新聞專區 孩子放假總是在打電動?也許是他有話想說……

孩子放假總是在打電動?也許是他有話想說……

出處/ 大家健康雜誌網站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10376
收藏 瀏覽數 : 10376
孩子放假總是在打電動?也許是他有話想說……

228連假即將到來,為期四天的假期,是否已安排好豐富的行程,還是打算宅在家滑滑手機、打打電動呢?根據一篇2016年3月發表於《成癮行為心理學》期刊的研究指出,潛在的精神疾病症狀與社群網絡和電玩遊戲的成癮有關。單身、女性、年齡較輕、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強迫症、焦慮症和憂鬱程度較低者與社群網路媒體的成癮有正相關;而男性、單身、年齡較輕、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強迫症、憂鬱程度較高者與電玩遊戲的成癮則呈現正相關。
 

該研究為一項大型的橫斷面研究,研究者於2014年3月至5月間,透過挪威五種全國性網路報紙的專題文章設置連結,有41,970名民眾前往針對上癮行為進行的研究網站,共有23,533人完成調查。其中,女性佔65%,男性佔35%,年齡範圍從16~88歲,平均年齡為35.8歲。研究者使用卑爾根社交媒體成癮量表(BSMAS)、遊戲成癮量表(GAS)、成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自填量表(ASRS-Version 1.1)、強迫症量表修訂版(OCI-R),及醫院焦慮憂鬱量表(HADS)進行分析。

結果顯示,有精神疾病症狀(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強迫症、焦慮症和憂鬱症)特徵的青少年和年輕成人,可能可以列入預防網路成癮的目標,但其中網路成癮行為──社群媒體與電玩遊戲間的相關性較低,且與不同變項有關,將「網絡成癮」視為統一概念並不恰當。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精神科醫師詹佳真表示,上述研究顯示「社群網絡」和「電玩遊戲」成癮者有不同的特徵,其中社群網絡成癮者焦慮的程度較高,害怕與人面對面交談,但仍期待與人互動並且建立關係;電玩遊戲成癮者的憂鬱傾向較高,可能藉由電玩遊戲逃避人群,從中尋找自我價值和成就感。

詹佳真醫師進一步說明,網路成癮如同酒精或藥物成癮者,嚐試藉由改變心智的物質達到自我治療的目標,社群網絡或遊戲成癮者,常合併有精神方面的疾病,代表科技產品使用上癮者也試圖自我治療。呼籲民眾,不論是何種原因,一旦對科技產品使用上癮,必然對社交、娛樂、工作教育還有家庭生活造成影響,讓原先想要逃避的問題更加嚴重。提醒大家,科技產品的使用只能是休閒娛樂,如果有身心方面的問題建議要尋求專家的協助,以免不小心淪為網路成癮者。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上述研究顯示,潛在精神疾病症狀與社群網絡和電玩遊戲的成癮有關,其中憂鬱、單身、年紀輕的人較易成為網路成癮者。呼籲親友或師長,透過「覺察」、「行動關心」及「協助」,成為孩子第一線的守護者。

在家庭端,父母可觀察孩子的行為表現是否異於過往;學校端,師長則能透過孩子間的比較,清楚的覺察出差異性(排除孩子個性上的特質),例如:在班級中顯著的鬱鬱寡歡、沒勁、疲倦總是想睡覺……等。葉雅馨主任指出,網路成癮有三項覺察指標──網路使用時間過長(幾乎佔據孩子醒著的所有時間)、作息明顯改變(玩不停,睡眠減少甚至略過吃飯時間)、表現出很極端的情緒(如果不使用就會產生不安、焦慮甚至憤怒)。

「有時候孩子可能知道自己不應該這樣,但卻沒辦法控制!」當發現他們出現這些行為,合併上述事項,成績滑落、跟朋友沒有互動,建議進一步與他們聊聊,給予行動關心。葉雅馨主任也提醒,當孩子的網路使用行為已經無法控制,不論是親友或師長都應帶孩子去尋求專業協助,以免網路成癮行為對其造成更大的影響。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