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親子之間 親子溝通 孩子吵,阿公阿嬤全買單?隔代教養遇上情緒勒索如何解

孩子吵,阿公阿嬤全買單?隔代教養遇上情緒勒索如何解

出處/ 2019年4月號/第380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13813
收藏 瀏覽數 : 13813
孩子吵,阿公阿嬤全買單?隔代教養遇上情緒勒索如何解

吵著要買喜歡的東西,是每個小孩都做過的事,很多父母都知道要盡量延遲滿足小孩的需求,以免養成驕縱的脾性。但是,當被「盧」的對象不是爸媽,而是爺爺奶奶的時候,常會出現爺奶無法抵擋孫子的情緒勒索,而打破規則的情況,此時,爸媽該怎麼辦呢?


已經為人父母的你是否曾經納悶過,明明小時候爸媽很嚴厲,怎麼現在卻常打破規則、寵溺孫子?專家認為,這或許是因為祖父母只是想要單純享受養孩子的樂趣。畢竟身為父母,得承擔教養責任,怕寵壞小孩,但做了阿公阿嬤以後,就沒有這個壓力了!這也是父母和祖父母同樣愛孩子,但寵愛方式常不一樣的原因。其實,不一定要變成虎媽或嚴父才能堅持教養的原則,只要善用溝通技巧,就能讓孩子理解「平時常規」和「偶爾受寵」之間的差別……
 

【狀況題】
孫子超會盧阿公買東西

小A是家族中唯一的孫子,他似乎嚐到操控大人的甜頭,每次只要有想要的東西,就會開始吵鬧或撒嬌,鬧到大人答應為止。

每次他向爸媽要玩具,但爸媽不答應時,小A就會轉身去拗阿公。小A只要跟阿公說「最愛阿公」,不管想要什麼,阿公都會買給他。最近阿公為了幫他集超商的點數,特地又花了一千塊買東西。

小A的媽媽擔心他被寵慣了,會不知分寸,於是跟公公說不要再破費了,沒想到公公竟說:「沒辦法,誰叫你們不買給他,若我不買,他一直吵,我不得安寧!」面對這種情況,夫妻究竟該怎麼跟公公與小孩溝通?
 

專家解析》感謝阿公的愛,也讓孩子理解「界線」的存在。

小A的情緒勒索對阿公來說是有效的,但從言語之間,也可看出阿公有種「束手無策」的無奈。雖然阿公寵孫,但如果有方法可以解決這困境,或許阿公願意配合。

臺灣芯福里情緒教育推廣協會理事長楊俐容說,最理想的狀況是「所有大人」的教養態度都一致,理解「延遲滿足」是教養的基本原則,但這情況可遇不可求;若教養觀不一致,請父母暫時先尊重長輩對孫子的寵愛,先抓大重點來逐步調整。

假設阿公也很困擾不知道怎麼處理孫子的情緒,而且願意學習,小A的爸媽可以這樣對阿公說:「現在到處都有便利商店,買東西太方便,所以小孩真的比較難管教;爸爸您真是辛苦,要幫我們帶小孩,還要處理管教問題(先安撫、同理情緒)。不然,我先去請教專家,看怎麼處理小A的問題比較好,然後我們再『一起努力』(溫和、建議、不冒犯的姿態)。」

這樣講不但照顧到阿公的感受,也不會讓他覺得兒子、媳婦只會責怪,不懂得感恩。接著再引用專家說的「延遲滿足」觀念,慢慢讓阿公理解、接受。

親子教養作家,同時也是薩提爾溝通模式的實踐者李儀婷則認為,「寵愛是這位阿公表達愛的方式,不能要求他停止這樣做,因為寵愛也是一種愛。」有三個兒女的李儀婷自己遇到這類問題時,會讓小孩知道,在日常生活中,媽媽有自己的規範跟標準,譬如「什麼東西可以買,零食可以吃多少」等;但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來看孫子時,因為他們想表達愛意,所以他們的標準會比較寬鬆一點。

如果與爺爺奶奶或阿公阿嬤同住,或者小孩真的太放縱了,李儀婷會另外與孩子「協商」,建立起共識。例如對孩子說:「阿公以前賺錢很辛苦,他的錢很寶貴,我們要珍惜;下次你想要的話,可以只買一小樣東西就好了嗎?譬如XX元以內的東西?」這是動之以情,讓孩子體驗「同理心」,也趁機進行情緒教育;畢竟能夠同理他人的孩子,比較不會像小A一樣用哭鬧、撒嬌來控制他人。
 

阿公阿嬤總愛餵零食
如何溝通,劃出溫柔界線

再舉一例,假如長輩給小孩太多零食,已經超過李儀婷可以接受的程度,那麼回到家時她會跟孩子說:「阿公給你們海苔,是他的愛,我們要珍惜,但吃太多的話,因為裡面的鹽很多,會造成腎臟負擔;下次吃海苔前,希望你們來問我,可不可以吃,或者可以吃多少。」過程中,她不會罵或直接禁止。在這樣談幾次之後,可以讓孩子理解到父母考量的點,且父母態度穩定,有「談」的空間,這也是一種善用溝通的機會教育。

無獨有偶,楊俐容也是在常規與寵愛之間,劃出了一條「溫柔的界線」。她說有一年聖誕節前夕,全家人到大飯店用餐,當時5歲的女兒看到非常漂亮的麋鹿氣球,跑來跟她說:「媽媽,我知道那種氣球很貴,妳不會買給我,那我可以請阿嬤買給我嗎?」楊俐容回答說:「媽咪很高興妳知道該有的規矩,阿嬤偶爾來看妳,假如能買妳喜歡的禮物給妳,她也會很開心。妳可以去問問阿嬤喔!」

也就是說,其實爺奶「寵」孫是人之常情,雖然爸媽要對孩子進行的是延遲滿足的訓練,但也要讓孩子理解「平時常規」和「偶爾受寵」之間的差別,這樣教養原則就不會矛盾。
 

未滿4歲孩童難理性溝通
可透過轉移注意力來延遲滿足

在程度上,有分際拿捏的問題,父母要讓孩子知道只要寵愛的程度不過分,是有通融的彈性;但若孩子想要的太多,讓爺奶有些勉強,或父母覺得太超過了,還是可以用事後教育的方式,讓孩子慢慢理解界線在哪裡,並學習自我控制。

楊俐容提醒,理性溝通適用於5歲以上、已經有一定認知能力的孩子;4歲以下的幼兒還無法理解這概念,不必講太多大道理,當他們為了想要的東西開始「盧」的時候,可以將孩子的注意力轉移到其他愉快的事情上,譬如請爸爸帶開,去做其他開心的事。

所以,讓孩子理解「界線」的存在是必要的,不論是在父母的常規與爺奶的寵愛之間,或是即便略為寵愛,也有可接受與不可接受的範圍。界線越清楚,親子之間就越有默契,父母也就越能夠在管教時保持優雅,而不必動手動腳、破口大罵。
 

這樣提點
讓孩子的消費慾望變理性

在親子互動上,李儀婷是「薩提爾溝通模式」的實踐家。她說,薩提爾模式很強調「應對姿態」,對孩子的態度要保持「穩定」,持續給孩子「正向資源」,包括正向欣賞、支持,還有「啟動孩子的覺知」。這些原則困難在實際執行時,父母要「持續」保持自己的正向態度,還要啟動孩子的正向能量,這些都考驗著父母的自信,就像練功一樣,需要持續地努力與日積月累。

現在,已經努力6年的她,從一個嚴厲打罵小孩的媽媽,變成一個擅長溝通的母親,也讓家庭氣氛有了180度的改變。以下,就讓我們用「買東西」為例來看看這種溝通術。
 

情境1

孩子發脾氣說:「媽,妳都不買給我,你都不愛我!」

NG示範》「好啊!你要買就買,我不理你了!」孩子接收到的訊息是「被拋棄、不被愛」。

溝通重點》父母用穩定態度,表達正向欣賞。

OK示範》媽媽(態度穩定、嚴正、誠懇,但非責備地)說:「孩子,我不買給你,是因為之前已經買過類似的了,不買並不是因為不愛你,其實我是愛你的!」


情境2

兒子想買一顆不透明的塑膠製恐龍蛋

NG示範》爸媽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說:「你不要買啦!那個不好。」然後小孩就開始哭鬧。

溝通重點》啟動孩子內在的覺知,而非父母自己替孩子判斷。

OK示範》

媽媽問:「恐龍蛋裡面有恐龍玩具嗎?」
兒子:「應該有吧!」
媽媽問:「恐龍玩具是黏土做的,還是塑膠做的?」
兒子(想了一下),說:「我不知道耶!」
媽媽問:「是一隻大的,還是小小的?」
兒子想了一下說:「我不知道耶!算了,我看還是不要買好了。」

以上作法適用於有一定情緒基礎及認知能力的孩子,如果是本文中的小A,因為只是情緒性消費,非要到不可,所以不一定可以成功地啟動他的自覺與思考。
 

在溝通中教養
讓孩子適時表達渴望

以上兩位專家的回答可能讓很多人跌破眼鏡,她們不但不特別要求爺爺奶奶去延遲孩子的滿足,還接受孩子適度地去向爺爺奶奶表達,自己想要某樣物品的渴望。這跟以前常聽到的「父母要不畏路人眼光,就算孩子在地上打滾都要堅持不買」的作法,相差甚大。

顯然,隨著時代改變,教養的方式也在變化,以往強調「界線是要用力堅持的」,這原則現在又多了「體會愛的流動」、「在溝通中教養」等,變得越來越有彈性,也更人性化了。對現代父母來說,教養不只是在養大孩子;對於自己來說,也是一種理解人性、增進溝通能力,甚至自我療癒心靈傷痕的過程。

延伸閱讀

你的孩子成了婆婆的孩子?怎麼溝通不傷和氣

不想追著餵飯,如何讓小學生學會生活自理

避免爺奶養出慣寶寶,教養專家教你這樣做

從阿嬤家接回孩子後,怎麼調整小孩被寵壞的習慣

當孫子離家,爺奶怎麼調適空巢人生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