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親子之間 親子溝通 父母憂鬱或焦慮,孩子憂心卻不願傾訴!親子如何說出煩惱、好好溝通?

父母憂鬱或焦慮,孩子憂心卻不願傾訴!親子如何說出煩惱、好好溝通?

出處/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6627
收藏 瀏覽數 : 6627
父母憂鬱或焦慮,孩子憂心卻不願傾訴!親子如何說出煩惱、好好溝通?
開學已過了四週,你擔憂孩子是否適應新學校、新班級嗎?曾想過孩子也會擔心你的心理健康嗎?一份由美國哈佛大學教育學院進行的研究指出,1/3青少年的父母患有憂鬱或焦慮症,且將近40%的青少年至少擔心一位父母親的心理健康,親子該如何溝通、釐清煩惱……
 
該研究於2022年12月進行,以芝加哥大學國家意見研究中心(NORC)中的成人及青少年代表小組為研究對象,分別針對14~25歲青少年/年輕成人、其父母與照顧者進行調查,共有396名青少年、709名年輕成人和748名家長或照顧者參與,其中包括321對青少年及其父母。
 
調查重點包含感知的壓力源、人際關係、對父母和學校的看法、尋求幫助的策略等,結果有5大發現:
 
1. 患有焦慮和憂鬱症父母的比例與青少年大致相同(15%的青少年感到憂鬱,16%的母親和10%的父親感到憂鬱)。
 
2. 父母親的憂鬱和焦慮,與孩子在學業、情緒和身體上的問題有關。
 
3. 四成青少年表示希望父母「更常詢問他們的實際狀況,並做到真正的傾聽」。
 
4. 56%患有憂鬱及焦慮症的青少年會向朋友尋求情感支持,而向父母尋求的比例為32%。
 
5. 相較於沒有憂鬱的青少年,憂鬱的青少年在有一位憂鬱的父親或母親的比例上約高出五倍,而愈擔心父母情緒健康的青少年,也愈不願意向父母求助。

多讓孩子表達,協助釐清情緒

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所長董旭英說明,在家庭角色分工上,孩子較被動,特別在「情感表達」上,大多是長輩主動關心,青少年通常不太會或不了解如何明確表達內心的不愉快,認為他人應該知道我的情緒,如果他人提問,孩子通常會迂迴或簡短回應,而彼此的解讀意義常不一致。他建議讓青少年先了解情緒的分化,包含正負向情緒;家長用引導式問法,像為什麼這麼想、你不快樂的原因是什麼等,多讓孩子表達,協助他們釐清情緒。

給予孩子塑造自己價值的機會

董旭英提醒父母,要每天找時間和孩子聊聊,分享自己的心情與一天生活,當「父母願意與孩子分享」,會讓孩子感到被尊重與產生價值感,較容易養成主動訴說的習慣。
 
此外,孩子們出生於數位AI時代,習慣快速的生活節奏,許多事情因科技變得簡單好操作,雖方便,卻失去投入的價值。父母可給予孩子在生活中多塑造自己價值的機會,只要感受到付出,便會產生有價值的感受,例如鼓勵孩子做他喜歡的事情,或從事志工服務。

家長需自我檢視,留意工作與生活是否平衡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上述研究發現父母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是緊密相關的,想協助青少年,家長自己需把對心理健康重視與維護的優先次序排在前面。
 
父母對問題的看待或解決方式對孩子而言,是很好的示範。她說,感到焦慮或緊張,其實是表示對事情在乎,在乎是必要的,但如何能不至於「太」在乎,建議3作法:
 
1. 家長需釐清檢視自己的情況,留意工作與生活間是否取得平衡。
 
2. 適時提供放鬆的時間及空間。
 
3. 積極分享自己的所見資訊、多參與朋友或社區的活動,同時邀請孩子一起,像校內舉辦的家長講座、課程,學習其他知能,展現積極的行動力。

傾聽是「不批判、不急於提供意見」

葉雅馨提醒,傾聽青少年的意思是「聽他敘述,不批判或急於提供意見」。適時同理孩子,讓他知道:我是支持你的,有任何困難都可以告訴我。也試著學習向孩子表達自己的困擾,讓孩子理解即便是父母也會有煩惱,談論這樣的情緒是可行的。
 
圖片來源/富爾特數位影像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