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兩性關係 情人相處 第一次去男女朋友家拜年,要注意什麼?過年傳祝賀訊息給主管,這樣做不失禮!

第一次去男女朋友家拜年,要注意什麼?過年傳祝賀訊息給主管,這樣做不失禮!

出處/ 大家健康雜誌網站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10319
收藏 瀏覽數 : 10319
第一次去男女朋友家拜年,要注意什麼?過年傳祝賀訊息給主管,這樣做不失禮!
小柔有位交往三年的男朋友,今年新年打算到對方家裡拜年,卻開始煩惱要買什麼禮物好呢?怎麼穿搭才討喜?遇到無話可說的尷尬場面怎麼辦?各種疑惑與壓力滾滾而來,深怕誤踩對方父母地雷,戀情被宣判死刑......立能有個非常照顧他的主管,想趁著年節傳訊息表達感謝之意,如何得體地獻上祝福困擾著他。正經八百的感謝會不會讓主管覺得矯情?還是傳罐頭訊息?或是傳貼圖就好?看似簡單的問候,卻像面試般,令人戰戰兢兢。
 
無論是親自拜年或是簡訊祝福,當對象是伴侶父母及公司主管時,多少讓人有些壓力。其實,節日是個容易拉近雙方距離的好時機,掌握以下小撇步,幫助你順利拜年、贏得好人緣!
 

1. 穿著打扮乾淨、合宜為原則

Lily的兩性關係診療室諮商心理師麥儷馨表示,面對面拜年,多了見面的要素,因此穿搭上要乾淨整潔、得體大方。服飾選擇要合乎年齡、身分與場合,例如:還在求學的學生,若穿成套西裝會讓長輩覺得拘謹,甚至容易使氣氛變得凝重。(延伸閱讀:見男友家長不踩雷的零失誤穿搭、好媳婦妝容!

此外,不要穿破洞、裸露、全身黑的衣服,對於思想比較傳統的老一輩而言,除了有些晦氣,也會顯得難以親近。拜年除了穿戴整齊,小細節也不能馬虎!檢視自己的指甲、鬍子、髮型是否修剪乾淨,若是女孩子也別忘了畫點淡妝,畢竟,良好的外在形象,不僅能為自己增加自信與氣場,也能給人留下好印象。
 

2. 年節禮盒不可少

中國文化強調禮輕情意重,既然要見面,帶個禮物拜訪,人情感情自然就濃的多。伴手禮選擇上,根據對方的喜好準備,例如:養身食品、餅乾禮盒、蛋糕、咖啡等,若未來公婆很注重養身,那送給他們堅果禮盒自然皆大歡喜。價格上可以斟酌自己的經濟狀況,心意永遠都比內容重要!千萬別相信長輩說的「人來就好,怎麼還帶禮物」的這種場面話。(延伸閱讀:探視腎臟病友可以送靈芝、雞精等補品嗎?4種常見送錯禮的地雷,千萬不要做……
 

 3. 拜訪要提前預約,且勿打擾太久
 
想像一下,當你正在跟家人團聚,突然來了一位不速之客,想必會讓你覺得困擾。因此,到別人家拜訪,務必提前告知,讓對方決定什麼時段和你見面,就不會顯得唐突。

此外,拜訪時間也須斟酌,尤其交情不夠深,更要有所知覺,例如:對方說「待會兒有個晚餐。」就該識相的回應「那您先準備,不打擾您了。」麥儷馨提醒,拜訪的目地是希望對方增加對自己的好感,如果逗留太久,或賴著不走,容易造成反效果。

 
4. 微笑拉近距離,聊天收服人心

親切的微笑,能營造愉悅的交際氣氛,讓尷尬僵硬消逝殆盡,除了笑容拉近距離,聊天也是收服人心的最佳方式!見面前,別忘了先了解對方的興趣、職業、性格等,以免出現無話可說的尷尬場面。延伸閱讀:拜年,說什麼好話聚人氣

 

麥儷馨認為,長輩通常喜歡分享自己的豐功偉業,當你開個話題,對方就會滔滔不絕講下去,身為一位傾聽者,除了適時的點頭、回應,讓對方感受到你的專心,也要從他們的談話中適當提問,讓對方繼續說下去。講完後長輩會很開心,覺得你好像非常了解他們,也很貼心願意當聽眾。

5. 熟知對方家的特殊禮儀

熟知對方家的特殊禮儀十分重要,包括進入室內是否需換拖鞋、用餐時是否使用公筷母匙,或是有特定的主客席座位,倘若真的不知道,不妨開口詢問。
 

6. 致主管訊息:誠摯感謝、禮貌謹慎

如果無法親自到對方家裡拜年,傳訊息祝福,也是拉近彼此距離的方式,訊息內容,除了傳達佳節祝福,不要忘了感恩對方在這一年對你的照顧與付出。即便使用罐頭訊息,也不妨從中加入一到兩點你想表達謝意的事情,會讓對方備受感動,也能看到你細膩的一面。

內容可以白話但盡量不要太過隨便,麥儷馨建議,對上級的溝通方式一律採取尊敬、禮貌、規矩,以及謹慎的態度。禮貌大家不會嫌多,相反的,不禮貌的人,會讓人感覺無法擔任大責,有可能會因為你的隨便自在,而失去了升遷的機會。

 
還沒訂結婚
有必要向另一半的長輩拜年嗎?

Lily的兩性關係診療室諮商心理師麥儷馨認為,可看交情與自己的個性,對於不擅長言談交際的伴侶而言,確實會是壓力。倘若覺得拜年很自在,沒有太大束縛,建議可以去做,畢竟見面三分情,若願意到對方家走春,能讓長輩感受到,你對他的十足重視。

麥儷馨特別建議女孩子,交往時期多打開心胸去認識男方家長,畢竟結了婚,就要當一輩子的家人,事前觀察對方家庭的價值觀與自己是否契合,才能避免婚後出現家庭不和睦的狀態。
 
延伸閱讀:
 
 
 
 
 
 
關鍵字: 拜年過年溝通技巧職場情人春節走春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