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約有四成左右的老年人有睡眠障礙,但大多數的長輩並未就醫。當年紀增長,人的睡眠結構會跟著改變,深度睡眠會減少、睡眠中斷的次數增加,整體的睡眠時間減少,所以常聽見銀髮族抱怨晚上睡不好,早上坐著卻又想打瞌睡。
長者失眠問題不可輕忽,可能與身心理疾病有關
老年期的睡眠障礙,原因有許多,例如中風、巴金森氏症或是失智症等原因引起。失智者容易出現一到傍晚便混亂,或夜間不眠的日落症候群。巴金森氏症個案,常出現睡眠期的肢體肌肉抽動、說夢話及揮舞肢體。有時會將夢裡的情節,直接表現出來,可能會揮打到旁邊的人,或是翻滾掉下床。(延伸閱讀:腳抽筋痛醒不只是缺鈣鎂?可能靜脈曲張、心臟病、糖尿病?怎麼處理?)
有些藥物,例如類固醇、支氣管擴張劑等,都可能會引起失眠。心衰竭。或是肺部疾病患者,則可能是因為本身病情導致平躺時易喘,而干擾到睡眠。
但最需要親友幫忙注意的是每日的生活習慣,不少銀髮族很少踏出家門,缺乏規律運動,白天的活動量不足,整天窩在家中,缺乏刺激大腦的活動,形成吃飽睡,睡飽吃的不良習慣。
特別要提醒的是,睡眠障礙可說是窺見情緒困擾的一扇窗。長輩出現睡眠障礙,很有可能是罹患憂鬱症或焦慮症的合併症狀。多觀察看看,是否還有其他一併出現的情緒症狀,例如心情低落、對事物失去興趣、負面想法、思念親友等等。
失眠不是正常老化,應就醫找出原因及治療
當長輩出現睡眠障礙,千萬不要當作這樣是正常的,需多鼓勵銀髮族前往老年精神科門診、身心失眠門診或是睡眠門診就醫。
首先要確定診斷,找出背後潛藏的原因,加以矯正治療。鑑別診斷之後,若能找出可能改變的因素,像是針對憂鬱症進行相關治療,或是改善原來的身體病痛,調整藥物服用的時間,或是更換藥物等。對症處理,就能改善睡眠的問題。
人身體內有個生理時鐘,需要靠著外界光線來調節,維持正常的日夜節律。在有陽光的白日,應該藉由運動散步等活動,自然而然地進行光照治療,有益身心健康。
另外,要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包括要有規律的作息、舒適的睡眠環境、養成白日運動習慣、臥室減少噪音光線、也要避免在午後或是晚間飲用咖啡或是其他刺激性提神飲料,酒精也不宜過量飲用。即使前夜失眠,也要記住,白天少躺床才是正確的模式。
如果試過這些非藥物的方法,都無法改善睡眠問題,才考慮使用藥物。
不要自行購買號稱能助眠的藥物,以免嗜睡、夢遊跌倒
安眠鎮靜劑必須要經過專業醫師的評估和診斷後,予以適當使用。一般給予的藥物劑量或是處方,均儘量以造成最小的風險及成癮性為主要考量,要配合規律門診追蹤,遵從專科醫師的指示,並且搭配正確的生活方式。
千萬不要自行購買號稱能助眠的藥物,或是拿其他人的安眠藥物來服用。避免因藥物選擇不合適,或是劑量過重,導致昏沉嗜睡,夢遊跌倒等問題。
睏好呷百二。睡得好,人慢老。人生約有三分之一時間都在睡眠中,正確的睡眠知識,能讓銀髮身心更健康。(本文轉載自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老年憂鬱防治網站專欄」坐著想睡,躺下卻睡不著?)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