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專欄 黃乃芸 「福食」開放 不想吃到「核食」,政府還能做什麼?

「福食」開放 不想吃到「核食」,政府還能做什麼?

出處/ 大家健康網站 
撰文/
瀏覽數 : 4853
收藏 瀏覽數 : 4853
「福食」開放 不想吃到「核食」,政府還能做什麼?

政府日前宣布解禁日本福島等五縣食品進口管制,不少民眾憂心吃到「核食」。政府表示,「福食」不等於「核食」,絕對不會進口核食,未來福島5縣食品輸入,應提供輻射與產地雙證明文件,也會逐批檢驗,但民眾仍很擔憂。除了上述做法,政府還能做些什麼為民眾的健康把關?

2011年日本福島發生核電廠洩漏放射物質到空氣、水、土壤及海水中,進而污染了蔬果、牲畜、水產等,如果人體長期攝入輻射污染食品,放射性物質會在身體內累積及衰變,增加誘發癌症的風險,危害健康。而過量輻射照射也會造成組織傷害,產生疲倦、噁心、嘔吐、皮膚紅斑、脫髮、血液淋巴球驟減等現象,甚至會死亡。

輻射可能會誘發細胞的突變導致癌症的發生,發生的機率與劑量有關,機率隨劑量的增加而提高,例如受到高劑量輻射可能會引起白血症、肺癌、肝癌、卵巢癌與直腸癌等。

「福食」不等於「核食」

「福食」是指當年發生事故地點生產的食品,其實,在可以控制的輻射劑量下,「福食」不會造成健康疑慮,至於「核食」應該是泛指食品中放射物超出安全標準的食品!

2011年事件發生,我國禁止來自福島、茨城、櫪木、群馬、千葉等5縣的食品,其他地區9大類食品則採逐批查驗輻射,並要求日本進口食品須附「產地證明」,特定地區之食品須檢附「輻射檢測證明」。到2016年底,共驗9萬4仟餘批進口日本食品,其中只有216件檢出微量輻射,也符合標準。

政府是進口食品安全的把關者

百年前各國政府在食品安全的管理多侷限於國產品,隨著國際貿易興起;各國政府都得管理來自各國的進口食品的安全。在日本核災事件後,從新聞上我們看到多國對日本食品採限制進口。例如美國發布進口警示,禁止日本特定地區鮮奶、蔬菜、米、魚類等進口,以防止消費者的安全受核污染食品影響。

美國檢視了事故後10年來對日本食品的抽樣結果,確定從日本進口的放射性污染食品的風險非常低後,2021年決定停止對日本進口食品的輻射禁令。

政府溯源把關 更能把風險阻絕於境外

其實食品進口時,政府進行「放射物質檢驗」只是「確認」的工具,政府可以「溯源管理」,以下分享美國的做法。

美國有關食品安全法規主要由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以及農業部(USDA)的食品安全檢驗局(FSIS)負責管理與執行,包括禽肉製品檢驗法、蛋品檢驗法等,這些法規均十分關切食品是否「摻雜不良成分」,其也含放射物質污染。此為政府在進口時的檢驗管理。

FSIS必須檢查「美國國內生產」與「進口」的家禽產品之安全。因此FSIS公布HACCP食品安全體系,廠商必須找出並監控風險的「重要管制點」,所有美國境內工廠,以及「出口産品到美國的外國屠宰與加工廠」都必須強制實施HACCP。首先要查HACCP工廠的原料「是否有放射性物質超標」

美國農業部強調,實施HACCP體系以確保控制畜禽肉食品的安全衛生是企業責任,而政府的職責是監督檢查。

另外,日本如果要出口産品到美國,美國FDA要出口廠商先登錄、美國農業部還要先查過國外的國家怎麼管理這些工廠,這些工廠要美國農業部核準。

美國在進口產品的檢驗方面,FSIS會評估進口產品在當地國的加工處理是否有足夠的食品檢驗制度,要將肉品出口到美國的國外廠商,必須要先取得FSIS的認證

最後在美國的進口港,肉類產品的進口貨櫃,更必須經由美國政府的檢驗,以確保産品的食品安全。

目前政府對於「福食」的管理措施

目前我國強調以「三原則、三配套」為國人食安把關,要國人對於福食別過於擔心。所謂「三原則」指回歸科學證據、比國際標準更嚴格、為食安把關;「三配套」則是

1.從禁止特定地區改為禁止特定品項

2.風險品項需附「輻射證明」及「產地證明」雙證

3.福島五縣進口產品逐批檢驗。

也就是說,日本本地限制流通的產品、野生鳥獸肉、菇類及漉油菜等品項,台灣仍舊禁止進口;而福島五縣開放的品項、宮城、岩手等縣的菇類和水產品、靜岡縣的茶類及宮城、東京都的乳製品等具風險品項,需檢附輻射檢驗證明及產地證明;而五縣市進口所有產品則需檢附產地證明。

民眾應縝密思考後再做選擇

政府採取開放中有把關的決定,未來對於「福食」可能採取更確切的措施,除了政府必須要資訊公開、透明的揭露,才能真的讓消費者安心外,民眾也需要做足準備,縝密思考後再做選擇,承擔自己食安的最後一道關卡。

<本專欄反映專家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關鍵字: 福食核食食安輻射檢驗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