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如果說討厭學校、自己沒朋友、覺得孤單等,是時候多關心孩子的情緒狀況了!根據2021年2月情感疾患期刊(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中的韓國社區研究分析,厭惡學校、孤獨、自我憎恨和自卑是兒童憂鬱症狀的核心現象,宜注意上述情形,幫助孩子適時尋求協助。
憂鬱情緒往往有多種表現,不同的年齡層隨著其生活樣態和身心發育,顯現的特徵會有所不同,例如青少年常見的憂鬱症表現是易怒,而非憂鬱情緒。為了找出兒童的憂鬱情緒表現,韓國學者於2007至2010年在韓國天安市(人口約60萬的中等城市)進行神經發展疾患篩檢研究。該研究收集了10,233名6至12歲的小學生調查樣本,使用兒童憂鬱量表(Children's Depression Inventory, CDI)進行篩檢。受試者的平均年齡為9.3歲。
分析發現,1.孤獨、2.自我厭惡、3.厭惡學校和4.自卑是兒童憂鬱情緒最核心的表現。另外,學業困難(學業成績下降)、難過(哭泣)、自卑(打架)、自我厭惡(負面身體形象)、缺乏愉悅感(厭學)、悲傷(孤獨)、不愛上學(缺乏友誼)等的權重明顯高於其他。(延伸閱讀:孩子焦慮是青春期煩惱 還是有心理困擾?超過半數父母難辨識!)
兒童如有情緒困擾,通常不是單一因素
衛生福利部桃園療養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陳質采說明,兒童如出現情緒困擾,通常不是單一因素,這牽涉孩子本身的氣質、個性及與周遭的互動行為,如比較內向敏感的孩子,所表現的退縮行為讓大家比較不敢找他玩,他們與同學的互動往往較被動,因而感到孤單。(延伸閱讀: 孩子人緣不好,怎麼辦?)
陳質采提醒師長,幫助孩子首先要覺察這樣的現象,避免惡性循環,如功課不好的學生問問題時,很容易被回應:「這題好簡單,你怎麼不會呢?」,這樣的對話對孩子並沒有幫助,反而讓他陷入自卑的情緒。因此需了解孩子學習的問題所在(是注意力不夠?還是基礎不佳?),與孩子一起討論出解決辦法或具體的步驟、策略。有些孩子不太能說出自己的困擾,這可以從日常互動中鼓勵孩子多說出自己的感受,如製造親子或師生的共處討論時光,讓孩子自在的分享他的生活、想法與感受。(延伸閱讀:上課過動、不專心、寫功課拖拉成開學難題,專注力評估與避開地雷飲食助改善)
►延伸閱讀:「老師偏心,疼愛成績好的同學!」當孩子這樣抱怨,如何安撫委屈的心?
預防學童憂鬱症 從建立好的行為模式做起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兒童憂鬱症有許多細節需經由專業的兒童精神科醫師評估,但通常兒童的行為即是反應出他的需求,師長若觀察到孩子長時間異常的情緒反應(如:無端的哭泣、負面思考、成績突然退步許多、易怒、拒學),需關注孩子及想辦法改善。(►延伸閱讀:「同學都不陪我玩!」怎麼幫孩子更受歡迎)
從上述研究更能發現,積極的預防應該是從建立好的行為模式做起,包含讓兒童了解到憂鬱症相關的資訊,使他能同理周圍一些困擾的同學、朋友;也需建立兒童的社交技巧,包括:打招呼、分享、輪流……,這些技巧可以幫助兒童與人互動。(延伸閱讀:孩子和好友吵架鬧情緒,父母能做什麼)
另外是積極養成好的紓壓習慣(如:運動),並建立自我照顧的概念(如:覺察自己的身體狀況後願意和師長說、允許自己和他人的看法有不同)。葉雅馨也推薦心理衛生中心的官方Instagram(@dailymental.tw),上面有許多圖文可以和孩子分享,幫助他們更認識心理健康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