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3千至1萬名孕婦中,有一位會得到乳癌,懷孕期間乳癌不易發現,惡化速度卻特別快!孕媽媽乳房檢查不可少,別因一時疏忽付出代價。
在懷孕期間檢查出乳癌,或發現罹癌卻懷孕了,勢必給病人與家屬帶來很大的不安與衝擊,腦中會浮現很多疑問,像是:治療會傷到胎兒嗎?是否要將孩子流產?媽媽的生命會有危險嗎?如果能順利生產,往後是否還有體力、精神養育小孩呢?還有,以後還能正常懷孕嗎?
懷孕中的乳癌
不易發現且惡化快
萬芳醫院乳房外科顧問醫師劉自嘉指出,懷孕時期最麻煩的,就是不容易發現乳癌病徵,或容易誤解病徵,造成延遲發現,讓癌細胞有機會惡化。孕婦的乳房會脹大,硬塊如果剛好深藏在乳房內部,就難以經由觸診來發現,也有些孕婦雖然自覺有脹痛感,但常會臆測「痛」的感覺只是因為脹而引起,不疑有他,也就未進一步檢查,沒想到最後延誤了病情,等到症狀惡化再就醫時,腫瘤體積已不小,或已惡化到第三或四期。
據研究,每3千~1萬名孕婦中,約有1位得到乳癌,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澄清醫院中港院區院長張金堅表示,這個比率跟一般人相比,並不算特別高,但「延遲發現」付出的代價很高,所以不斷呼籲做產檢時,要一起做乳房檢查。尤其近年我國女性罹患乳癌的年齡層有下降趨勢,適產年齡得到乳癌的病例在增加中,懷孕期發現乳癌的例子也越來越多,值得多留意。
張金堅醫師指出,孕婦平均延遲發現乳癌長達5~8個月之久,也的確出現較多的晚期病例;追究其原因,除了發現得晚以外,也有說法認為,可能是孕期的荷爾蒙較活躍,刺激癌細胞成長得比平時快,所以才會有較多的晚期病例。不論是哪種原因,為了避免喜劇變悲劇,產檢時多加一次乳房檢查,就像多上一道保護鎖,未雨綢繆的回報是很值得的。
孕媽媽該怎樣檢查乳房?孕期中發生的乳癌,有不少都是婦女自我檢查發現的,可能的病徵包括:無痛腫塊、紅斑(或類似濕疹等發炎症狀)、乳房脹痛,以及乳頭、乳房變形等現象。
曾有一位30歲媽媽,產後哺乳發現乳頭附近出現紅斑,誤以為是哺乳造成的發炎,就醫吃藥仍未見好轉,進一步檢驗,最後驗出是乳癌。臺北長庚醫院一般外科暨乳房外科主任陳訓徹分析,乳癌跟細菌感染造成的發炎,從表徵上很難分辨,都是發炎的常見症狀:紅、腫、熱、痛,此時一定要靠進一步檢查才能辨別,孕婦或產婦須提高警覺。
孕媽媽乳房檢查小常識
為防範乳癌,臺北長庚醫院一般外科暨乳房外科主任陳訓徹提醒懷孕婦女,產檢時加做乳房檢查。目前並無產檢+乳房檢查的配套檢查,產檢是在婦產科,要另外掛乳房外科門診做檢查。以下整理出適合孕婦、產婦的檢查項目。
適合孕婦、產婦的檢查
包括「自我檢查」、「醫師觸診」、「超音波」,或其他無放射線暴露之理學檢查。
不適合孕、產婦的檢查
乳房X光攝影、核磁共振(MRI)不適合孕婦篩檢,因為此時乳房體積變大、血管腺體密度提高,使乳房攝影敏感度降低;而核磁共振則是因此時血流分布強,診斷率不高,加上使用之顯影劑可能通過胎盤,且有熱及空洞(cavitation)之效應,不宜在懷孕期間使用。
感謝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澄清醫院中港院區院長張金堅審稿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