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疾病保健 疾病預防 頭痛、跌倒、個性改變,竟是腦瘤找上門!

頭痛、跌倒、個性改變,竟是腦瘤找上門!

出處/ 2016年11月號/第354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9733
收藏 瀏覽數 : 9733
頭痛、跌倒、個性改變,竟是腦瘤找上門!

早上起床老是頭昏腦脹、痛到不行嗎?甚至午睡睡久一點,也會頭痛不已?這是「腦瘤」的徵兆嗎?又該如何確診?

腦瘤並不常見,卻是讓人聞之色變的疾病。根據國健署統計,臺灣2300萬人口中,每年約有600餘人確診為腦瘤患者。長庚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魏國珍表示,成人腦瘤患者常在40~60歲的壯年確診,給患者帶來極大的心理衝擊。腦瘤如果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癒後恢復情況較佳。臺北榮民總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許秉權提醒讀者,要避免輾轉求診的情形,民眾的衛教觀念和警覺心都非常重要。那麼,究竟哪些症狀需要多加注意呢?
 

晨起、午睡後的頭痛
要注意!

現代人工作壓力大,經常輕忽頭痛問題,許多人碰到頭痛,都會自行購買止痛藥緩解;就算走路不穩、單側無力,也會認為是過度疲勞,沒有重視;又或者記憶力衰退、個性改變,也會誤以為是老化的正常現象而輕忽。但以上都可能是腦瘤壓迫神經所導致的症狀,腦瘤症狀多樣化,不容易被辨識,常導致患者輾轉求診。許多患者是受到頭痛、視力聽力減退、單邊手腳無力等問題困擾多年,直到病徵變嚴重以後,才發現病灶所在。

魏國珍醫師分析,頭痛有許多類型,例如:一個月發作一次的偏頭痛,時間間隔長,就比較不像腦瘤的症狀。腦瘤所造成的頭痛,大多數是漸進性的,痛得越來越厲害,時間間隔短,甚至每天都會發作。要特別留意的是,每個人對痛的忍受程度不同,腦瘤所造成的頭痛並不一定是劇痛,但凡持續性的頭痛都需要特別留意。

腦部腫瘤慢慢長大之後,頭痛症狀通常會持續,這是因為顱內壓增高所導致的。人類的頭骨內部是固定的空間,如果長出其他東西,會佔據腦組織的空間,造成顱內壓上升,病患進而感覺到頭痛。另一些情況也會導致顱內壓增高,例如:腫瘤壓迫到腦脊髓液的通路,腦水漲起來,患者就會感覺頭痛。

腦瘤所引發的最典型頭痛是晨間頭痛(Morning Headache),早上睡覺醒來覺得頭脹、頭暈,甚至有時候午睡睡久一點,也會覺得頭痛、頭暈。這是由於顱內壓升高所導致。正常人睡覺時,呼吸會變慢、變淺,換氣次數少,氧氣濃度降低、二氧化碳濃度高,腦部血管需要更多的供氧,來維持所需的營養跟代謝功能,因此,腦部血管會擴張,讓更多血液進入腦部,導致顱內壓升高。有些患者甚至會因為腦壓太高,頭痛痛醒,但是醒來做深呼吸之後,氧氣濃度上升,很快地腦部血管收到訊息,氧氣足夠,血管收縮,情況就又緩解了。
 

腦瘤因大小及位置不同
症狀五花八門

魏國珍醫師分析道,腦瘤之所以難以診斷,是因為症狀差異性大而且多元化。許秉權醫師說明,頭痛、頭暈、倦怠是帶有主觀性的症狀(Symptom),有一半的頭痛頭暈沒辦法找出確切的原因。但是如果出現以下疾病徵象(sign)就要積極求診,像是癲癇、半邊無力、視野明顯縮減、語言障礙表達困難等,都屬於腦瘤的特異性徵兆。

█女性乳汁分泌不正常

腦下垂體是身體內分泌的中樞,女性生理期不規則合併不正常的乳汁分泌症狀,可能是腦下垂體腺瘤,以及腦下垂體附近的腫瘤導致內分泌異常。倘若使用調經藥,停藥後生理期恢復正常,就不是腦瘤的問題,反之,得使用降泌乳素的藥物才能有效調經,婦產科醫師就會懷疑是否有泌乳激素瘤的問題。
 

█兒童出現不正常發育

發生在兒童身上則會有不正常的發育現象,此外,肢端肥大症、巨人症等,也是內分泌問題導致。腦下垂體受腫瘤壓迫,使得內分泌異常,甚至可能造成不正常的糖尿病。
 

█約20%患者會頭暈

許秉權醫師指出,腦瘤跟身體其他地方的腫瘤的發生率相較來說很低,因此,一般人甚至是其他專科醫師也很少會去注意到。以許秉權醫師門診患者而言,大約有20%的病患,過去在診所或地區醫院治療頭暈等症狀。例如:有病患因為暈眩去看耳科,警覺性高的耳科醫師懷疑可能有聽神經瘤,安排檢查進一步才確診。
 

█視野縮減要當心

視力問題除了看不清楚之外,如果有視野的縮減的情況更要提高警覺,如果病患沒有其他症狀,也可能停留在眼科治療,而沒有追索到是腦部問題。
 

█記性變差,易被誤認為老化

有些老年患者記憶力變差,症狀類似於失智,家人警覺只覺得是老化的正常現象,直到伴隨其他症狀,譬如走路有問題、語無倫次,才積極求診。
 

█個性改變

除了上述情況之外,也有部分患者症狀不明顯,魏國珍醫師舉病例說明,有一位患者原來是很勤快的家庭主婦,卻在兩年間轉變成邋遢、懶惰、內向不願意溝通的個性,這名患者並沒有頭痛的症狀,一路從精神科輾轉到神經內科,檢查後發現額葉附近長一顆腫瘤,手術切除腫瘤後,病患個性也回復到以往的樣子。

魏國珍醫師分析道,腫瘤生長的位置會影響腦部所掌管的生理功能,腦瘤局部病灶的症狀最多而且複雜,例如:壓迫額葉會造成個性改變、壓迫顳葉影響記憶力,壓迫枕葉視力會降低、壓迫頂葉手腳會無力或麻木、壓迫腦幹會讓出現空間感和平衡感的問題。也有患者聽力不佳長達兩年後有聽神經瘤。腦瘤最複雜的情況是局部病灶的診斷,醫師得充分瞭解腦部各地方的功能,才能夠抽絲剝繭找出原因。
 

腦瘤可透過哪些檢查確診?

神經內、外科對於疑似腦瘤病患,第一步會先做理學檢查、神經學檢查、抽血檢查、X光以及腦波檢查,倘若在這階段高度懷疑為腦瘤,甚至定位在腦部某區塊,會進一步做電腦斷層掃描(CT scan)、核磁共振掃描(MRI)或腦血管攝影等檢查。

魏國珍醫師指出,「神經學檢查」是透過系統性的診斷,評估意識狀態、肌肉力量、協調度和反射動作,以患者主訴症狀對照腦部各處所掌控功能,來發現可能的局部病灶,目的就是要定位腫瘤的所在位置,接著再透過MRI核磁共振的檢驗確診,如此檢查時,可針對可能區域特別加強,讓病灶更清楚顯影。前述是健保希望的檢驗流程,有些民眾會要求直接做MRI,希望更快確診,但這不符程序,健保可能不給付。再者,如果每個患者都如此要求,檢驗費用會很高。

其他的檢查,像是「頭部X光」可以幫助醫師初步掌握頭骨是否有缺損、增厚、異常血管壓痕等現象。但是僅靠頭部X光的檢查難以確診是否有腦瘤。「腦血管攝影」可以觀察腦瘤和腦部血管的位置,醫師以此判斷腦瘤的性質。「抽血檢查」對於腦下垂體及下視丘附近會引起荷爾蒙不平衡的腫瘤來說特別重要,藉由抽血檢查可觀察腫瘤的變化。

當然,「電腦斷層」或是「核磁共振攝影」是最重要的工具,可直接了解腦瘤的大小、生長位置等。電腦斷層能夠迅速地檢查腦部是否因腦瘤導致腦水腫、出血或腦脊隨液流通導致水腦。核磁共振攝影則能夠提供三度空間解剖的位置,有時會加打顯影液讓病灶看起來更清晰,這對術前評估來說相當地重要。


誰是腦瘤高危險群?

腦瘤好發的年齡有兩個高峰,其一是3~12歲,屬於兒童神經外科,相當罕見;其二是40~60歲。

臺北榮民總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許秉權說明,兒童以小腦附近的腫瘤較常見,成人則大部分長在大腦。成人腦瘤最常見是癌症轉移,尤其是現代人壽命越來越長,各種客觀環境的改變也讓癌症發生率不斷提高。

長庚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魏國珍認為,腦瘤最可怕的就是它沒有高危險群,而且好發於中壯年,這也是為什麼腦瘤的發生率並不高,但是一般民眾聞之色變的原因。細胞在分裂過程中,本來就有機會基因突變,發生機率跟年紀增長成正比。目前僅有神經纖維瘤確定和遺傳有關,醫師通常會建議病患不要生育,因為下一代患病機率相當高。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