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熟齡照護 照顧家人 5技巧幫行動不便的中風者,恢復生活功能

5技巧幫行動不便的中風者,恢復生活功能

出處/ 2015年12月號/第344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10999
收藏 瀏覽數 : 10999
5技巧幫行動不便的中風者,恢復生活功能

中風患者在出院後可能面臨:肢體損傷、行動不便、尿失禁等問題,在居家照護上,哪些地方該注意或可用哪些輔具,幫助復健?

中風者可能面臨哪些生活問題?陽明大學ICF暨輔助科技研究中心主任李淑貞教授說,中風後依照肢體損傷的輕中重度,復健方式不同,治療配套也因人而異。一般說來,中風患者除了肢體損傷,通常還伴隨記憶力衰退、注意力不佳、或無法感受某一側刺激,或語言溝通障礙、吞嚥困難、排尿困難或尿失禁、喪失自我照顧能力……

技巧1
勤快復健幫大腦活化
促進或維持生活功能

台北市職能治療師公會理事長柯宏勳說,如果患者部分身體能自主活動,治療師會協助患者以僅存的能力為基礎,盡量誘發該部位肢體的功能,讓患者盡力做出動作,做不到的部分,則可利用器材或誘發動作的輔助,讓患者慢慢做出動作。

大腦雖已損傷,壞掉的部分也可能無法再恢復,但職能治療及物理治療最主要的作用是幫助大腦活化,訓練、誘發和刺激受傷部位旁邊還健全的腦細胞組織來取代失去能力的部位,再指揮骨骼、關節及肌肉組織來活動,即便不能恢復成生病前的完好狀態,也可促進或維持生活功能。

柯宏勳職能治療師聽過臨床上最激勵人的案例是:有一位年輕人,一半的大腦損傷了,積極復健後,另一半腦子竟能取代受傷那一半腦部的功能。李淑貞教授提醒,如果患者怕疼不肯動,家屬因傳統孝道觀念又凡事幫患者照顧妥當,患者不但沒機會恢復能力,說不定還會逐漸退化,變成完全依賴照顧者的「永遠病人」。

技巧2
家屬在醫院多學照護方法
避免患者因癱瘓而生褥瘡

中風者「入院就要做好出院的準備!」柯宏勳職能治療師說,醫院的治療師一定會教家屬、看護或其他照顧者,怎麼做被動的關節運動,一天要做幾次、每天什麼時候做及做多久等。完全癱瘓的患者也會安排多一點不同的動作,由照顧者協助完成。「目前各醫院都會提供相關的指導手冊,家屬亦可主動向醫院索取。」

除了肢體的運動量要充足,也要注意別讓癱瘓部位壓迫久了,循環不良而引起褥瘡,要做被動關節運動外,還要配合翻身、擺位,利用枕頭、毛巾或專業的擺位輔具,將頭、手、腳、背擺在適當的位置,讓久病臥床的患者能維持關節不變形,並預防褥瘡。

技巧3
善用寶特瓶、鈕扣等小道具
訓練精細動作

柯宏勳職能治療師說,醫院有專業的器材,不論治療或照護方式都很完備,例如現在有些「機器手臂」,在患者出力復健時,經由機器設定,達到一定程度的協助。另外,臨床上也會採用「限制行動」療法,將可做一些動作、不至於完全無力的半邊肢體,在治療時特別把它限制住不用,強迫改讓患側或患部多動來活化大腦,但出院返家後不容易貫徹執行。

家中雖然沒有專業的器材,但柯宏勳職能治療師說,還是可利用現成的小道具來復健,例如:可用寶特瓶來訓練肢體動作、用象棋或鈕扣來訓練手指精細動作等,達到刺激大腦的作用。當患者可自己稍微活動時,家屬不妨多鼓勵患者在能動的範圍內,儘量自己做,不能做的再由旁人協助。「復健過程中,照顧者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要聽從治療師的指示,學習如何適度地引導、協助患者,而不是全部都幫患者做好。」

舉例而言,腳部跟手部的復健原則一樣,但腳部運動相對於手部會單純一點,這是因為手部的肌肉控制比腳部精密很多,手指頭想要恢復到原有的靈活度會更複雜,需要較久的時間,所以照顧者盡量用不同的動作訓練,幫助患者盡快站起來,甚至走路,就算手部暫時沒辦法動,對整體的復健治療還是有活化刺激的效果。

有些患者偏癱得很嚴重,但打哈欠時,腳卻會蹬出去,這不是自主性的動作,只是肌肉的反射動作。「若患者出現反射動作,表示神經傳導系統沒有損傷,當然比完全無力的情況好許多。」

柯宏勳職能治療師說,動作復健的最終目的是,希望患者能主動產生動作的活動能力。以復健的進程來說,患者起初可能完全無力,但經過治療、利用復健誘發患者出現反射動作,下一步便可慢慢引導患者產生自主動作,因此,患者要積極配合治療師進行復健療程。

就算病患中風後肢體接近正常,也需要做設計、規劃適當的家庭作業,保持肢體柔軟度、靈活度,讓患者恢復到跟健康時一樣。柯宏勳職能治療師不諱言,大多數中風患者其實無法完全恢復到跟病前一樣,因此復健的重要概念是:不要只聚焦在「動作恢復」上,而要努力讓生活功能發揮到最大,才是復健的最終目的。

技巧4
鼓勵中風者自己吃飯喝水
讓肢體愈用愈靈活

物理治療或職能治療除了訓練或用機器提升患者的動作功能(如將患肢向前抬高到90度),還包括進一步將動作結合生活,例如練習拿起杯子來喝開水等生活功能,也許依抬手標準,患者只恢復了九成功能,但更棒的是,他能自己舉杯喝水,表示患者能自己完成許多動作,更接近健康時的狀態。

至於中風者做不到的一、兩成動作,可靠輔具來幫忙完成,或是用不同的動作及操作方式,甚至環境可做些調整或修改,來補足做不到的部分,還是可實現生活自主的理想。

舉例來說,中風後手部損傷影響手指及手掌靈活度,可以握緊卻打不開,連帶影響到吃飯的功能,也沒辦法使用一般的筷子,此時就可一邊做肢體的活化跟訓練,盡量讓手部可以恢復到像以前一樣的動作,並採用好握又不會掉的筷子類型輔具,自己出力握緊把手,撐開的部分則由輔具提供支援,同樣可自行進食。

若還不行用筷子,也可先用叉子或湯匙,若患者的抓握能力不夠好,有較粗柄好握的湯匙輔具,方便患者拿取,可讓患者自己有尊嚴的吃飯。

柯宏勳職能治療師表示,許多患者會堅持動作復原到百分之百再自己吃飯,可是人類的身體機轉卻恰巧相反,用進廢退,愈使用就愈來愈靈活,愈不用就愈失能、形成依賴。習慣被別人餵食,大腦及手指也會愈來越退化成真正的「失能」。

至於吞嚥、語言功能有困難的患者,也可借重語言治療師來協助,循序漸進刺激患者吞嚥反應,調製比較濃稠的食物方便吞嚥或避免嗆到,之後再訓練到可喝水的程度。

技巧5
有尿失禁問題
可穿防漏尿褲解決尷尬

許多患者中風後出現尿失禁狀況,加上走路慢,還沒走到廁所就開始漏尿,有些患者因此拒絕外出,或是不敢搭別人的車,使生活範圍愈來愈退縮。

陽明大學ICF暨輔助科技研究中心張家綺組長表示,急性中風造成的尿失禁在1年內都有可能慢慢改善。如果患者仍持續尿失禁,除了要醫療追蹤外,在輔具部分,有各類穿戴型的防漏尿褲等輔具(男女皆有),讓患者在走到廁所的這段路上不會滴到外褲,適時替換防漏尿褲後,不僅可避免全身散發出異味的窘境,也不會使病患心理產生挫折感,比較樂於參與正常的社交活動。

柯宏勳職能治療師也補充,在治療尿失禁的過程中,肢體的動作和移位的速度都可透過訓練更加進步,相對也有助於尿失禁的改善。「不過,有些患者心理上很排斥穿上復健褲,覺得那是『失能』的象徵。」也有些患者很排斥使用輔具,認為要復健到完全好了再出去見親友或逛街購物,其實復健和生活職能應該同時進行,藉由輔具幫助自己學習新生活方式,才會得到更理想的復原結果。
張家綺組長表示,輔具發展日新月異,除了涵蓋食、衣、住、行各面向,在型式上也愈來愈多元。例如輪椅,就可依不同中風患者功能恢復的程度與生活需求,選擇適合單手單腳推行的手動輪椅、適合腳踏前進的復健輪椅、單手即可操作的電動輪椅、協助站立的輪椅,到方便協助照顧與移轉位的可仰躺可後傾輪椅。

中風後大腦的認知功能一旦受傷,很可能造成記憶力衰退,因此兩者很有關聯。柯宏勳職能治療師說,在職能復健訓練的領域裡,認知功能是相當重要的一部分,必須先評估患者腦中哪一部位或功能受傷,給予相關的認知刺激和訓練,才能逐漸恢復這區塊的功能。

兩位專家提醒,中風患者復健過程中,如果將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在身體動作的恢復上,很容易感到挫折,因為動作恢復的理想與否,大半取決於大腦恢復的情況,其恢復的速度或範圍在醫學上有其侷限性,但生活功能的恢復卻可不受這限制,因此,也許患者大腦的損傷擴及肢體動作、語言功能、認知功能,但只要善用輔具和方法,還是可讓生活恢復各種可能性。

善用輔具
可幫中風者更快恢復生活功能

1.輔助行動不便者自己洗澡的輔具。
2.行動不便者用此輔具,只要頂住後腳跟,就可自己穿脫鞋。
3.輔助行動不便者剪指甲的輔具。
4.輪椅種類多,若中風者身體一側無法出力,可用半邊施力的輪椅。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