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醫師,也是公共衛生學者。
打出「健康是您的權利、保健是您的責任」的口號!
曾任衛生署長達七年三個月,展現「我用的人,我負責」的魄力。
一手防疫、一手辦健保,首創許多「第一」的政策與制度……
全民健保開辦、小兒麻痺疫苗全面施打、菸害防制立法、愛滋防治、反毒、兒童氟水漱口計畫、婦女子宮頸抹片檢查、B肝防治計畫、騎機車戴安全帽……許多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醫療衛生制度與法規,幕後推手及催生,就是這位任期最長的衛生署署長張博雅!
而儲將練兵於未用之時,培育感染症專科醫師、腫瘤專科醫師訓練計畫,亦提升臨床醫療水準,打造醫療的世紀新貌。
《那些年那些事》讓你更認識張博雅這位傑出的時代女性,瞭解台灣醫療衛生一段蓬勃發展、令人驕傲的歷史。
《大家健康》雜誌是國內知名的專業醫療保健雜誌,除了雜誌發行外,也出版醫療保健、心理勵志、公共衛生、運動生活等類別的優質好書。近期出版的《幸福樂齡》、《蔬食好料理》、《蔬食好料理2》、《最美好的時光》、《擊退乳癌》、《預約膝力人生》及《享受跑步,這樣跑才健康!》等書,均是通路、讀者口碑推薦的暢銷好書。
《大家健康》雜誌編輯團隊,秉持用心製作每一本好書的理念,讓讀者從「悅」讀中,耕耘自己身心靈的健康。
☼大家健康雜誌網站:www.healthforall.com.tw
☼大家健康雜誌粉絲團: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90779491111
【策 畫 序】信念與堅持 賴進祥
【出 版 序】記錄台灣醫療衛生令人驕傲的歷史 姚思遠
【專 訪】監察院院長張博雅
立身處事,始終如一 陳質采、李碧姿
【編輯後記】跨世代的超前部署 葉雅馨
輯一 政策高瞻遠矚,使命必達
挑戰不可能的任務 石曜堂
全民健保的實施——張博雅與我 葉金川
暮然再回首,懷念特別多 賴進祥
以智慧與毅力,精進醫療照護體系 楊漢湶
回首來時路,難忘領路人 賴美淑
在危機中,大步前進 張鴻仁
我所經歷卓越領導的張署長年代 鄭吉男
不讓鬚眉,政壇女英豪 吳成文
堅柔並蓄,勇於接受新挑戰 葉明陽
輯二 業務力求精進,福國利民
碰到了,務求盡心盡力 徐永年
曾經相濡以沫 黃文鴻
食品衛生安全管理 陳樹功
從麻經處到藥檢局 廖俊亨
宦海浮沉,感懷記述 洪其璧
張署長時代的防疫 許須美
培育人才,開啟防疫新里程 陳國東
深具科學精神與人文關懷的張署長 紀雪雲
參與國際衛生事務,當仁不讓 阮娟娟
輯三 傑出的領導人,淡定堅持
我的恩師張博雅 吳聰能
舉重若輕,擁抱群眾 江宏哲
跟隨張署長那些年 陳麗貞
專業女性形象,引領風潮 蕭美玲
平易近人,不擺架子的張署長 陳陸宏
最佳的女性領袖典範 戴桂英
小兵眼中的大將軍 沈茂庭
流金歲月的一段錘煉 劉省作
附錄
在張博雅署長任內推動之國際合作與交流
在張博雅署長任內通過之法律案與子法規
在張博雅署長任內衛生署大事記
專訪
監察院院長張博雅》立身行道,始終如一
文/陳質采、李碧姿
一個春暖乍寒的早晨,走在綠意盎然的中山南路上,陽光穿過楓香樹梢,伴著微風灑落大地,接近忠孝東路,右邊的轉角處,矗立一棟西洋歷史式樣建築,它被視為是後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代表作,抬頭看匾額上「監察院」三個字,高掛在入口處,令人肅然起敬。
步入圓弧型挑高的大廳,在會客室稍候片刻,工作人員引導我們上去三樓的院長室,行經紅磚貼牆的長廊走道,路過芳草如茵的中庭花園,讓人不禁讚嘆其雄偉與氣派。
引導者見我們一派輕鬆模樣,邊走邊欣賞周遭的美景,笑著對我們說:「進出我們監察院的訪客,一般多是來接受調查的,通常沒有心情,欣賞這些美景。」甫進電梯,映入眼簾的是一張警示標語「防疫期間,電梯內請避免交談」,我們彼此互看一眼,會心一笑打住話題。
出了電梯,秘書帶領我們來到了院長室,院長親切迎接招呼,我們環顧一下景緻,除了辦公桌後面書櫃外,牆上還掛了一些字畫,窗台則是整整齊齊地擺放著各國的紀念品,顯示主人獨具的品味與氣質,而最吸睛的是進門木櫃上的「嘉義媽祖婆許世賢」彩色海報。
即將接受我們採訪的對象是,處事嚴謹,待人和氣,大家尊敬的監察院院長——張博雅。
她擔任過台灣省防癆局主治醫師、高雄醫學院公共衛生學科教授兼主任,後來繼承母志,當選嘉義市市長,從此步入政壇,由地方到中央,歷任多項公職,長達三十六年;她在行政院衛生署服務長達七年三個月,是任期最久的衛生署長,並在任期內,完成多項不可能任務,包括排除一切困難,如期實施全民健保,不但全民受益,而且名揚國際。這段期間也讓她深切感到,最為值得懷念,特別有成就感。以下是我們訪談的紀要:
母親一直令您引以為傲,您對她有什麼特殊印象?
談到媽媽,張院長侃侃而談,她告訴我們說:我母親許世賢,早年留學日本,是日本第三位女醫學博士,在國內更擁有好幾項的第一,包括:第一位台灣女醫學博士、第一位省轄市女市長、成立台灣第一個婦女會、全國得票第一高的立法委員;我父親張進通,也是醫學博士,因此識者對我父母,常以鴛鴦博士稱之。外祖父是清代秀才,所以母親四歲開始,就在住家附近台南府城嶽帝廟中,跟隨連雅堂大哥連城璧先生學習漢文,所以她熟讀資治通鑑、東萊博議等中國的古典文學。母親文學底子比我們強很多,第一次當選為嘉義市市長時,人家以為她受日本教育又在日本留學,可能不大會看公文,不知她的中文造詣,比我們都還要高深。
母親在中學時,就展現出領袖特質,富有民族精神和強烈正義感,凡事勇於據理力爭,她舉例說,日據時代,學校規定校內都必須講日語,有一次校長在校外聽到學生講台灣話,隔天就約談學生要記過。母親認為豈有此理,馬上跑去見校長說:「學校只有規定校內要講日語,並未規定校外不能講台灣話」。校長覺得理屈,也就不再追究。
此外,曾有一位英文老師,教學總是不太認真,母親直接找校長要求更換老師,校長說下學期再換吧!但是母親卻理直氣壯說:「我們都要考大學了,怎麼可以等到下學期再換!」張院長還提到,有次地理老師請假,由校長親自來代課,請同學把大陸自中央切開來,從北到南所有大都市和名產,依序全部都寫出來,結果母親獲得滿分。先生紀展南是婦產科醫師,婆婆周甜梅就讀日據時代台南第二高女,是母親學妹,她常對我說,母親是網球、排球的校隊,也是桌球選手,還曾經在日本昭和太子來台灣時,在台灣總督府前面,表演過平均台體操。母親在那年代表現極為傑出,校長和老師們對她始終疼愛有加。
張院長又提到:當時學校規定,每位學生都要去認養一塊地,並在認養地上栽種一些花草,母親因為忙著參加校隊訓練,有時候還要為同學打抱不平,所以沒有多餘時間種花蒔草,但每次總是在檢查前一兩天,就有人自動來幫她整地種花,而且成績評定後,居然得到第二名。母親求學期間,已經非常具有人緣,古人所謂得道多助,應該就是這個道理。
提到了婦女會,張院長很得意的說:早在民國35年2月3日,我母親就創設了台灣第一個婦女會,也就是當時的嘉義市婦女會,協助婦女習得一些專業知能,但是台灣省婦女會,一直到同年的5月中旬才告成立。婦女會成立後就開設識字班及家庭裁縫班,培訓婦女做很多事。
多年前曾經有一次參加國際會議,會中安排由呂秀蓮前副總統發表演講,她強調民國50年代,自己就已開始關心婦女權益問題,是全台灣第一位致力於提升女性地位的女權倡導人。但隨後張院長致詞時,委婉表示嘉義市婦女會早在民國35年,就由母親許世賢博士創立了。呂後來就不再刻意提這件事!
【出版序】記錄台灣醫療衛生令人驕傲的歷史
文/姚思遠(董氏基金會執行長)
張博雅院長的璀璨事業軌跡中,董氏基金會代表的或許只是幾個小小的偶發事件,但對董氏基金會的公益志業而言,張院長在許多關鍵轉折處,都提供了無可取代的決定性協助。
1987年台灣開放洋菸進口,美國政府同時要求我國進一步開放菸品廣告促銷與贊助(當時台灣僅准許零售商掛菸酒專賣牌,沒有任何菸品廣告與促銷)。董氏基金會結合婦幼及環保等21個民間團體,成立「中華民國拒菸聯盟」,並在時任衛生署署長的張院長支持下,於「中美菸酒談判」期間持續進行抗議。期間為了菸害防制工作能往下扎根,更在1991年主動補助董氏基金會的青少年「向菸說不」行動,發行「拒菸身分證」。
1992年,中美菸酒談判最關鍵的時刻,張院長請江永盛專門委員主動來訪,向嚴道董事長表達願意提供其首長特支費,請董氏基金會幫助政府抵擋美國菸商的侵犯,包括在台灣以免費託播的公益廣告喚起國人抗議美國促銷菸品的意識,並於美國華府談判期間,在《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及《芝加哥郵報》三大報接連刊登「抗議美國輸出癌症與死亡」、「勿讓中美友誼『菸』消雲散」等廣告,使美國政府倍感壓力,終於鬆口「不再以貿易談判要求台灣政府開放菸品廣告促銷」。
在終身義工孫越的呼召下,1990年起,董氏基金會推動「尊重生命──器官捐贈」活動,張院長亦多次親自出席倡議記者會。1994年,由張院長指示經費補助與授權董氏發行印有「行政院衛生署」字樣之器官捐贈同意卡。署長再次親臨董氏基金會記者會,並從基金會董事長嚴道先生手中拿到第一張「器官捐贈同意卡」,在媒體見證下,張署長簽名與隨身攜帶,公開呼籲國人申請與響應器官捐贈。爾後,董氏基金會持續舉辦各項宣導活動,直至1993年「器官捐贈協會」正式成立,1995年更推出國內第一套系列文宣,由孫越呼籲「我們全家都有一張卡,不是信用卡,不是健保卡,而是器官捐贈同意卡……」。更重要的是,關係全體人民健康的台灣《菸害防制法》,也是1997年在張院長擔任衛生署長任內,得以順利完成立法。
從衛生署卸任後,張院長不論在國家衛生研究院、內政部、嘉義市、中選會,以及現在的監察院,始終與董氏基金會保持密切聯繫,持續關心菸害防制修法發展。
此次很榮幸能與寶佳公益慈善基金會合作出版《那些年那些事》,一起記錄張院長任衛生署長那七年三個月的時光。也期望讀者可以透過這本書,瞭解這位任期最久的衛生署長是如何展現「我用的人,我負責」的魄力,創造許多「第一」的政策與制度,包括推動全民健保、小兒麻痺疫苗全面施打、菸害防制立法、愛滋防治、反毒、兒童氟水漱口計畫、婦女子宮頸抹片檢查、B肝防治計畫、騎機車戴安全帽、推動《精神衛生法》等,在在彰顯張院長對國人健康照護的重大貢獻。誠摯邀請您與我們一起細細品味這段台灣醫療衛生最蓬勃發展,也是最令人驕傲的歷史!
【策劃序】信念與堅持
文/賴進祥(財團法人寶佳公益慈善基金會董事長)
寶佳集團創辦人林陳海先生,出身農家,事業有成。在我民國一○五年元月,結束四十多年公務人員生涯要退休的時候,請我吃飯,跟我提及,這個社會給他很多機會,他要好好回饋這個社會。囑我幫他成立一個慈善性質的基金會,讓他得以早日實現這個願望。
遵照他的指示,我們的基金會於當年七月一日正式成立開始運作,至今剛好屆滿四年,在這期間我們完成很多善行,其中比較大者包括:推動「資助弱勢家庭學生春風計畫」,認養一千六百多名清寒學生,長期給予生活資助,每年資助金額超過四千萬元;與衛生福利部合作,共同執行「捐贈A型肝炎疫苗十年計畫」,依該計畫我們將於十年之內斥資十六億元,購買四百萬劑A型肝炎疫苗,無償捐贈給疾病管制署,提供全國新生兒童免費接種;此外,今年五月中旬,我們又以實物捐贈方式,將總價值大約十億元的尖端、精密醫療儀器,無條件捐贈給台大癌醫中心醫院,以利其發展為整合學術研究與臨床醫療的國際一流癌症醫院,嘉惠全國癌症病友。
在推動公益與慈善的過程中,我們常勉勵自己,要盡量多做一點,以便讓基金會發揮最大功能。
去年六月某一天,接到我的前長官——監察院張院長博雅來電表示:今年的七月底,監察院長任期屆滿,她的公職生涯,也將從此告一段落,雖然一生擔任多項公職,但是至今仔細回想起來,最值得她懷念,最具有成就感,就是以前擔任行政院衛生署署長那段期間,所有同仁休戚與共,整個團隊士氣如虹,使得我們排除一切困難,完成許多不可能的任務,如能出版一本專書,記述當時那些故事,不僅可讓民眾瞭解我們努力的過程,也能夠有利於許多寶貴經驗的傳承,更足以替大家留下一些紀念。詢問我是不是可以協助促成,我未經任何思索,就接下這份工作,並且主動爭取由我們基金會與董氏基金會,共同負責執行策劃出版事宜。
有鑑於衛生署以前那些主管幹部,就業務的推動,身歷其境,參與其事,對當時的狀況,知之甚詳,感念最深,因此我們特別向這些人邀稿。
請他們就當時所推動的業務,對社會有貢獻、令自己最懷念、讓民眾受感動、或具有可讀性,使人看了不禁莞爾的軼聞或趣事,寫成一篇文章,藉供編成專書,俾於今年七月公開出版問世。
我們總共收到二十六位同僚,撰寫專文,共襄盛舉,回顧那段輝煌的過去,描述一些可敬的事蹟,也詳細記載了許多衛生政策訂定過程的波折與艱辛,以及不為人知的信念與堅持。憑他們的用心,把政治性的題材變得活潑,把專業性的知識變得通俗,經他們的妙筆,讓事蹟不再冰冷而得以生趣,讓史料不再死板而得以活現。
現在的台灣人最感到驕傲的,就是我們享有令全球羨慕的全民健康保險,但在當年實施健保的過程中,有著很多大家不知道的祕辛,此書可以告訴您,背後真相是什麼,而且也可以讓您瞭解到,那時衛生署署長張博雅,如何運用智慧,領導這個團隊,軟土種大樹,爛牌打到胡,因此這本書,值得您閱讀。
讀好書,行好事,與大家共勉之。
【編輯後記】跨世代的超前部署
文/葉雅馨(大家健康雜誌總編輯暨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
《那些年那些事》可說是一本集體創作,講的是張博雅院長在她衛生署長任內七年三個月,帶領一群人投入衛生專業的心力紀實,有26位當年在崗位上懷抱熱誠與理想的當事人,從那些事的描述看到張院長的領導力、用人、待人處事。寫事,也寫當中許多人與張院長的互動,有許多生動雋永的故事。
這群人不只是集體創作了這本書,所建構的台灣衛生體系,打下了今日穩固的基石,像是為今日COVID-19防疫的醫療公衛體系定錨,也可以說是為今年的新冠病毒防疫的超世代「超前部署」。醫藥分業至今邁入23年,社區藥局已成為民眾熟悉的健康守護者,也是這波防疫的要角。
近日正讀歐陽靖的一本書《裏東京生存記》,書中一開始就說明日文中的「裏」(うら)這個字有事務內側的意思,也指無法輕易接觸到的部分,例如:裏Manu,指的就是餐廳沒有寫在菜單上的私房料理。她以社會觀察的角度,窺見東京較不為人熟悉的部分。我想安排出版《那些年那些事》一書,某個層次也是讓我們遇見一位不一樣的張博雅吧!
文中可以讀到張院長擔任衛生署長時期,推動了不少對全民健康、生命安全有重大助益的衛生政策,包括全民健保開辦、反毒、反菸、反檳榔、防治愛滋,全面施打小兒麻痺疫苗、傳染病防治、衛生教育宣導等。另一方面,積極規劃創新與傳承的台灣公共衛生、提升醫療衛生人才專業制度,包括編撰《台灣地區公共衛生發展史》、創立國家衛生研究院、醫療奉獻獎、醫療醫事人員任用條例等等,完成了許多重大公共衛生工程。
這本書的編輯過程,正處於新冠病毒疫情防疫期間。而2月14日老爸身體不適入住台大醫院,經歷了手術與復原,前後47天,讓我親身體驗在醫院????的防疫。整個台大醫院因為防疫徵用隔離病房,讓有限的病床更難求、限時探病、陪病者只限一位,頓時讓我和妺妹輪流成了看護角色,好處是得以有更多時間陪伴老爸,和他看了好多電視新聞,按時看阿中部長的疫情現況記者會,像是另類追劇。不過,心情常是忑忐的,看著口罩荒、實名制要求民眾拿著健保IC卡到社區藥局才能買口罩、洒精常買不到、遊輪停靠日本橫濱爆出多例確診、台灣及臨近國家疫情愈演愈烈……,同時好擔心會有院內群聚感染而封院。當時也看到公衛領域熟悉的面孔葉金川、楊志良、李龍騰、張鴻仁、邱弘毅等等,分別在不同媒體新聞及各談話性節目,輪番上陣說明這波疫情因應……。
截至這本書付印的前夕,全球新冠肺炎染疫確診數破八百萬例,拉美國家病例數直線飆升,死亡人數超過40萬。而北京疫情再起,五天確診106例,宣布為「戰時狀態」,各國人民不只在生活自由度、便利性受影響,還包括生命存活的威脅,經濟層面的打擊……。這場戰疫尚未止盡,台灣的防疫經驗,我相信會繼續找到與病毒共存之道及守護全民健康,也感謝張博雅院長在衛生署長任內,領頭為防疫做的跨世代超前部署。
文末,特別謝謝寶佳公益慈善基金會賴進祥董事長,他不只構想及策劃,在每篇文章進稿時,就和編輯小組一同分擔校潤及相關工作,甚至補充敘事讓紀實更完整。深刻感受到他對那些年那些事的精準知悉,及對本書的用心與執著。
閱讀本書,不單是看到那段可敬的歲月、可敬的人物,也是閱讀一段台灣醫療衛生發展的歷史。
ISBN:978-986-97750-5-2
叢書系列:悅讀精選
規格:平裝/320頁/18開/17×23CM/普通級/全彩印刷/初版
出版地: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