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元氣生活 運動休閒 預防運動傷害實戰篇》新手跑步,不可不知的傷害防護法

預防運動傷害實戰篇》新手跑步,不可不知的傷害防護法

出處/ 2014年7月號/第328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3640
收藏 瀏覽數 : 3640
預防運動傷害實戰篇》新手跑步,不可不知的傷害防護法

愛跑者最怕的就是運動傷害的發生,醫生表示:運動傷害不可能100%痊癒,所以平時更需要把「運動傷害防護」加入訓練及比賽的行程中,才能跑得更快樂與自在。

智凱在3年前的一場路跑中,扭傷了右腳,家醫科醫師當時開給他一週的消炎止痛藥,並囑咐他暫停跑步1個月。1個月後他又開始慢跑,卻老覺得右腳怪怪的,在後來的3年裡,同個位置居然又扭傷了3次,智凱灰心地告訴朋友說:「我一定是老了、退化了才這樣」。然而,智凱才40歲,真的是老化造成的嗎?本篇請專家來解析運動傷害的概念。

多數人只知道運動有益健康,卻對「運動傷害」一無所知,運動傷害的症狀表現很多樣化,不了解的人會將疼痛歸因於自己年紀大、退化了或體質不佳,殊不知多半是運動傷害引起。

沒有100%痊癒的傷
但求控制良好

新光骨科運動醫學中心主任韓偉說:「『任何』運動傷害都不可能100%痊癒」。也就是說,受傷可能只在一瞬間,卻要用後半輩子去照護它,這絕對是筆不划算的買賣。

運動傷害不像感冒只要短期吃藥、休息就能痊癒,就算運動受傷時不到20歲,正是細胞再生、修復能力很強的時候,仍會留下些微後遺症。原則上年紀愈長,傷勢就愈難全好,所以「長期保養」成為傷者的必修功課。

受傷分成很多類型,肌肉、韌帶、肌腱、軟骨發炎都很常見,即使完全不路跑的人,上述部位在正常使用下使用到老,退化也很常見。所以肌肉、骨、關節的傷害防護觀念,是跟每個人都切身相關的知識。

雖然無法「根治」,但肯定能「控制」。所謂控制,就是將「發炎反應」降到最低,甚至降到「無感」、無症狀的程度,就不會造成生活上太大困擾。對馬拉松跑者來說,「傷害控管」更是一門學問,因為身體用得多,舊傷的發炎反應更容易升高,另外,大大小小的新傷也可能同時正在形成。

也就是說,只要是常態性運動者,不論業餘或職業,資歷愈長就愈難保持無傷,所以平時更需要把「運動傷害防護」加入所有訓練、比賽的行程中,才可能繼續運動生涯,否則下場極可能是慢性傷害逐漸累積,最後身體就像一棟樑柱被白蟻蝕斷的房子,在撐不住的最後一刻瞬間倒塌。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受傷了,卻對原因一頭霧水,其實不一定是「老了」,更可能是溫水煮青蛙式的「慢性傷害」,在你未發覺時正侵蝕著骨骼、肌肉、關節。

賽前暖身、賽後收操別偷懶
十分鐘避免運動傷害發生

曾任職棒興農牛隊的運動傷害防護員、平時有參與三鐵運動,也處理三鐵選手運動傷害問題的王煥文分享,路跑比賽前後的防護步驟如下,平日練習也可這樣做:

1.    賽前10分鐘全身動態伸展:也就是小跑步加上轉轉身體、彎彎腰、輕輕轉關節……之類的動態暖身;舊傷部位此時可先熱敷才進行熱身。

2.    賽前10分鐘內的全身靜態伸展:各大肌群都要做,每個部位拉筋30秒~1分鐘,可做1~5回。此時伸展是為了暖身,所以強度不宜太強。

3.    路跑賽程中若感覺疼痛需放慢速度,若放慢速度還持續疼痛,建議改成步行,用步行完成比賽。

4.    賽後做全身5~15分鐘的放鬆、舒緩伸展,讓身體緩和。

5.    再冰敷下肢,高強度的賽後可雙腿直接浸入冰桶5~10分鐘,間隔幾分鐘讓體溫回復,可再浸一次,以降低發炎反應,並可降低延遲性痠痛的發生,也可降低疲勞感。

專家們都很強調「賽前暖身、賽後收操」的重要,王煥文說「臺灣人幾乎不熱身、不收操」,肌肉很容易緊繃,易累積慢性傷害。韓偉醫師則指出,很多人比賽完肌肉還很緊繃就馬上離開,結果隨便一個轉身或簡單動作,韌帶或肌腱就「啪」地一聲斷掉了,這就是省略賽前暖身、賽後收操的下場,請讀者不要吝嗇那一點時間,那幾十分鐘是非常關鍵的;把身體「操」得愈激烈,就相對要有更長的暖身和舒緩期。

另外,壢新醫院復健科醫師李朝智補充,沒受傷的人跑步或練習時,不必戴護膝,過度保護,久了反而會讓肌力下降。有傷的人,暖身完就可全程戴著,但重點別選太緊的護膝。過緊會限制血液循環,讓患部不舒服,用過緊的護膝,不如在跑步後確實冰敷,防護的效果還比較好。

肌肉養得好
防傷害又長成績

韓偉醫師說:「肌肉是很好的避震器」。當肌肉量夠大,跑步時下肢的衝擊會被充分分散,關節、骨骼受的衝擊就小,所以如何練好肌肉這個避震器,是跑者重要的功課。

肌肉就像黏土,水分少時會僵固、乾硬,水分太多時會「軟趴趴」,唯有比例恰當的水跟黏土,才能造就最佳的「柔韌彈性」。肌肉也一樣,當老廢物質滯留、體液堵塞,肌肉就緊繃;按摩、熱敷後老廢物質排除,體液流通順暢,肌肉自然放鬆。

防護員王煥文分享說,長期肌肉緊繃會使肌肉彈性下降,其他組織受傷的機率就提高。所以日常訓練菜單,可加入騎腳踏車、游泳等項目,來訓練平常較不常使用到的肌群,這樣做除了可達到訓練效果,也能讓常使用的肌群獲得休息。有經驗的跑者,甚至可在大賽的隔天或兩天內進行低強度的有氧運動,不但能加速酸痛排除與恢復,又可維持體能。

對初學者來說,上述「每天運動」的菜單可能太難,畢竟很多人還是假日運動員,遇類似情況,讀者要量力而為。原則上,大賽後的肌肉需要的是修復,初學者善用熱敷、按摩、休息來恢復,通常就足夠了。讀者要留意的是,賽後「立刻冰敷」是為了降低肌肉劇烈運動後可能造成的發炎,賽後48小時也要冰敷;隔天可採冰、熱敷交替的方法,有加速血液循環的效果,也可鎮定某些沒完全復原的發炎反應。

另外,「重量訓練」也是運動者常用的肌肉鍛鍊法,可將肌肉練大或增強耐力,韓偉醫師表示這也可行,但要留意別過度訓練,否則帶著狀態不佳的肌肉上場,反而是種負擔。那麼,要怎麼判斷何謂「過度訓練」呢?一般只要肌肉還在延遲性痠痛中,就要給它時間休息,莫帶著痠痛路跑;或者重量訓練不要排得離路跑賽太近。

感謝新光骨科運動醫學中心主任韓偉、壢新醫院復健科醫師李朝智、運動傷害防護員王煥文審稿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