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久沒主動聯繫想念的人了?那個人又是誰呢?
今年二月,董氏基金會與遠傳電信以國小五年級~國中九年級學生為對象,進行全國首度「兒童青少年聯繫與情緒相關現況調查」,統計發現,將近半數(44.3%)的青少年,心中都有很想念或覺得重要但沒有聯繫的人,其中,想聯繫的對象以「朋友、同學」最多,其次則為「直屬親人」(如父母、祖父母)、「課業/技藝指導者」(如班導師、教練、補習班老師等),且每當想起那位想念或重要的人,將近三分之一的受訪者會覺得「快樂」。
從「開口」到「行動」散播愛
帶動社會正向力量
遠傳電信總經理李彬表示,自 2014 年起,遠傳攜手董氏基金會,推廣情緒教育,走訪 67 所學校,累積超過 13,623 名學子受益。今年將由體驗實作及營隊方式,教導孩子將愛化為「行動」,主動關懷身邊的人,遠傳員工同時也將擔任志工小隊輔,一同散播愛的種子,傳遞更多溫暖能量。李彬也說,現在的青少年是「數位原生」的世代,維繫聯絡的方式很多元,除了使用社群網路或通訊軟體外,若能搭配「語音」功能,透過聲音的傳遞更能增添溝通的溫度。
多主動聯繫
快樂越多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明,從調查中發現,61.7%的受訪者「超過一年以上」沒有跟想念者聯繫,理由以「環境因素(換學校/班級、搬家)」最多,其次為「課業或個人因素」、「溝通的工具」、「個性」影響。進一步分析,無論是想起想念者的感覺及當對方主動聯繫自己時的感受,「常常」主動聯繫者,覺得快樂/開心的比例皆高於「很少」主動聯繫者。
她提醒,隨著科技的進步,維持聯繫的工具多元且時效快(如 FB、IG、簡訊、手機),想念就可以聯繫,如果覺得尷尬,可用問候語如「好久不見」、「最近在做什麼?」等拉近雙方關係。調查亦發現,有四分之一的兒童青少年表示「不知道/不清楚」想起對方時的感受為何,顯示兒童青少年不太會分辨及表達自己的感受,家長老師可從旁引導孩子如何整理情緒,及適當的表達出情感。
兒童青少年對「用心」聯繫的看法前三名依序為「仔細聆聽對方的話」、「分享心事」、「用行動表現,定時與對方聯繫」。此外,兒童青少年除了「節慶佳節時的問候」、「聽到他人提起對方的消息」、「看到對方社群網路的最近狀態」外,會想要主動聯繫的時刻亦包括「開心」、「心情沮喪/挫折」時。葉雅馨建議,如何將聯繫化為「行動」是最重要的,師長可以身作則,當想念或想對孩子說話,可主動向孩子展現;且鼓勵從節慶佳節問候做起,無論心情好壞,都可和對方分享心情,這就是一種聯繫。不僅讓孩子學會主動聯繫他人,獲得快樂也越多。
5個叮嚀
讓聯繫不猶豫
衛生福利部桃園療養院兒童精神科主任陳質采說,人際或社會的聯繫對每個人都很重要,希望成為被想念的人,被愛、受重視。當覺得孤獨不受重視時,就會覺得不開心,因此在與兒童青少年互動時,家長老師可透過仔細聆聽、分享心事,讓他們了解身旁是有人與他在情感上有聯繫,是受重視的。她也提出五個建議,可以與他人維持聯繫,保有良好互動。
聯繫的工具很多元,不一定只能用說的;「寬心等待」,聯繫時不著急想要獲得對方的回應;「持續問候」,先從中性的問候像節慶問候,再慢慢回歸以前與對方的熱度;「預想狀況」,預設好聯繫後可能發生的狀況,減少溝通的挫折度;「主動聯繫」,不因雙方地位/角色有差異,就預設立場誰應該先聯繫。
這學期董氏基金會將於 17 所學校舉辦情緒教育體驗實作及營隊,邀請專業醫師或心理師深入校園教導兒童青少年學習如何將心裡的愛、感謝等用行動表現,能不猶豫、真實地表達或說出來。如果民眾想進一步了解相關資訊可上華文心理健康網(http://www.etmh.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