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聰明醫療 身體小毛病 面對糖尿病,別怕!控制血糖有方法

面對糖尿病,別怕!控制血糖有方法

出處/ 2014年11月號/第332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6556
收藏 瀏覽數 : 6556
面對糖尿病,別怕!控制血糖有方法

糖尿病位居國人十大死因第4位,是個一旦發生就不會痊癒的疾病,但若成為「糖友」也不要因此沮喪或放棄,本月封面主題告訴你,糖尿病不可怕,你也能與他和平共處!

當93歲的前總統李登輝、58歲的奧斯卡影帝湯姆漢克斯、星雲大師、藝人趙舜和豬哥亮等都公開表示自己也是糖尿病病友時,糖尿病又再次引起大家的關注。

糖尿病很可怕嗎?前總統李登輝先生在錄製衛教影片表示,自己是30多年的糖尿病病友,一般人聽到自己得到糖尿病,可能會驚訝、會煩惱,但是只要像他一樣聽醫師指示,控制飲食、每天量血壓、運動,可和大家一樣擁有快樂的生活。

糖尿病友  現有200萬人

糖尿病,國人再熟悉不過的名詞,卻成為102年國人十大死因的第4位。臺安醫院內分泌科主治醫師林毅欣認為,每100人中就有64人死於糖尿病與其共病,也就是說與合併的癌症、高血壓、心臟病、腎臟病有密切關係。

此外,糖尿病患免疫功能較差,可能使感冒演變為肺炎、容易發生泌尿道感染發炎,因感染而導致的敗血症也是常見的奪命殺手。他解釋,通常醫師在寫死因時,都有一個主要原因與次要原因,糖尿病大多為次要原因,主因可能是心肌梗塞……等。

宜蘭縣愛胰協會理事長游能俊說,健保署去年底的統計資料顯示,有167萬人接受糖尿病治療,應該是可信的數字。回憶過去,當時醫師自嘲,每發現一個糖尿病患者,就有一個糖尿病患者沒被發現。不過,2007年國民健康局健康訪問調查,糖尿病患者中,約有78%的人知道自己有糖尿病,但仍有22%是經過檢查才知道,顯示國人接受健檢的觀念在進步中,現在不知道自己已經罹患糖尿病的人數比率應該較以前更少。

根據國健署的統計,糖尿病患者用藥每年呈現6.7%的成長,游能俊醫師從此估計,糖尿病患者至少200萬人。有兩到三成確診患者是因為眼睛、腎病變才發現。其中有九成以上是屬於非胰島素依賴型,也就是俗稱的第二型糖尿病。以往多半在55歲以後發生,所以又稱為成年型糖尿病。

到底什麼叫做糖尿病?
第一、二型有何分別

一般人進食後,食物會在腸胃道消化分解產生葡萄糖,葡萄糖經過血液運送到全身,胰臟則會分泌胰島素,幫助葡萄糖進入身體各細胞組織,轉變成能量,貯存在肝臟等地方。

如果沒有胰島素,或是身體組織對胰島素沒反應,可想而知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便會增加,當達到某種程度時,腎臟無法回收,葡萄糖會隨尿液而出,「糖尿病」因此而來。

事實上,就醫師診斷而言,不一定要在尿中有糖才是糖尿病。胰臟裡有許多細胞聚集而成的小島稱為胰島,主要功能是分泌胰島素,它可以感應血中葡萄糖濃度的變化,適時分泌胰島素,讓血液中的葡萄糖濃度維持在正常範圍內。

當身體無法分泌胰島素時, 就會產生第一型糖尿病(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至於現代人常見的第二型糖尿病,大多人都是胰臟仍然會分泌一些胰島素,但身體卻無法產生良好反應, 所以無法正常代謝葡萄糖,稱為胰島素抗性。

病患一定要自我覺醒
才能控制病情

民眾若得到糖尿病,一開始就要好好節制飲食,例如熱量攝取,正常人醣類占五到六成,糖尿病患者就要砍成醣類占三成到四成,另外適度搭配蛋白質和油脂類。林毅欣醫師說,不是不吃醣類,而是吃少一點。其他如保持運動習慣、控制體重等,也有利血糖的控制。

糖尿病關懷基金會執行長、振興醫院營養治療科主任蔡世澤說,不管是預防或治療糖尿病,最重要的是病患要自我覺醒,病患一定要知道調理生活是自己分內的事情,不是醫師也不是家人的工作,病人行為決定病情最後發展。醫師無法24小時緊盯,只有靠病友覺醒。

糖尿病患一定要當自己的主人,如同製作一部人生戲劇劇碼,自己既是編劇又是導演和演員等,全部一手包辦,而不是請別人來當演員。蔡世澤醫師建議,相關年度檢查,如眼底檢查、心電圖、尿液篩檢等,不妨提醒自己和醫療團隊在自己的生日月份前後來執行,不容易遺漏。

有些病人認為得到糖尿病是很丟人的事情,暗示自己好吃又懶動,出門就自我限制,這不能吃那也不能吃,覺得非常不便,甚至於痛苦,這都是需要改正的心態,這些只是生病了需要控制好病情而所做的飲食及生活改變。林毅欣醫師說,糖尿病患者要有終生與病相處的觀念,注意飲食、運動外,要按時服藥、定期追蹤,有任何問題隨時就要向醫療團隊磋商。

若懷疑自己有糖尿病
應到哪一科檢查?

民眾一開始可到家庭醫學科或內科體檢,通常先驗空腹血糖,若有異常,再安排進一步的75公克葡萄糖水或糖化血色素檢查,可進一步轉介到新陳代謝科或由原來的醫師追蹤檢查。

■ 血糖值超過多少代表有糖尿病?

□「飯前空腹血糖」超過 126mg/dl。
□「飯後2小時血糖」超過200mg/dl。 
□「糖化血色素」(3個月內包括飯前與飯後血糖的綜合指數)超過6.5%。
□「有高血糖症狀」(包括三多一少,多尿、多吃、多喝,體重減輕等症狀)且「隨機血糖」超過200mg/dl。

臺安醫院內分泌科主治醫師林毅欣說,全世界早期發現糖尿病的比例都偏低,目前體檢只檢查飯前空腹血糖會有遺漏,若要及早確診糖尿病,75公克葡萄糖水或糖化血色素檢查都可輔助。上述4項若有2項數值超過,就確診為糖尿病。

若病患飯前空腹血糖為100mg/dl以上,但126mg/dl以下,稱為血糖不耐症,此時就要開始提高警覺。若為家族遺傳、代謝症候群患者等高危險群,尤其當心,建議每3到6個月要追蹤一次,最久1年一定要做一次檢查。

高危險族群
3招避免成為糖尿病友

1. 飲食調整,控制血壓。

2. 控制體重。若有代謝症候群,一定要減重,將BMI值維持在18.5到24標準內。

3. 運動。以前觀念是「333」,運動每週3次,每次30分鐘,心跳超過130下,現在新觀念改成一周累積150分鐘中強度運動即可。宜蘭縣愛胰協會理事長游能俊解釋,跑步、健走或任何不拘形式的運動,能達到有點喘,但仍然能輕鬆說話就是中強度運動。

臺安醫院內分泌科主治醫師林毅欣解釋,10分鐘、10分鐘慢慢累積也可以,但運動時間不要間隔2天以上,因為肌肉與新陳代謝時效性延續時間為48小時,超過48小時效果打折。舉例來說,一周只週六、週日連續2天運動,週一到週五未運動,反讓肌肉休息太久,效果不如一周內選擇週三、週六運動的效果好,建議民眾將時間做好規劃。

感謝糖尿病關懷基金會執行長蔡世澤醫師、宜蘭縣愛胰協會理事長游能俊醫師、臺安醫院內分泌科主治醫師林毅欣審稿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