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親子之間 國小教養 見招拆招,搞定孩子的任性

見招拆招,搞定孩子的任性

出處/ 2010年4月號/第281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2833
收藏 瀏覽數 : 2833
見招拆招,搞定孩子的任性

看著寶貝兒女一言不和吵起來,誰也不讓誰,宜晴猶豫是否出面圓場,但想到前幾天兒子也被同學告狀搶玩具,她決定穩住情緒,探究兒子搞破壞的行動背後隱藏的原因……

父母多少都有類似經驗,不順孩子的心意,他就唱反調、搞破壞。當小孩「番」時,怎麼處理?親子專家,也是友緣基金會執行長廖清碧表示,「預防甚於治療」。最好在孩子小的時候就維持良好溝通,以免年紀漸長或進入青春期,有了「自我」,比較難帶領孩子走出情緒風暴。她也提醒,若父母老把孩子的頂嘴當對抗,對小孩「大小聲」;或不理性溝通,動輒以怒罵方式對待孩子,反而是提供孩子叛逆的環境。 

面對小孩鬧情緒,親子作家周介偉直言,「父母要懂得引導小孩走向正面情緒,而這都能學習。」首先,瞭解小孩生氣背後是否有其它原因,解決問題後再正向引導。廖清碧更點出,當小孩以搞破壞或攻擊來引起注意,父母不妨先觀察:

1.    孩子是否缺乏安全感,藉此引人注意。

2.    是否過於寵愛孩子,小孩食髓知味,用這方法來吸引父母注意。

怎麼判斷小孩屬於何種型態?廖清碧解釋,如果是上班族父母,通常小孩傾向第一類,主因是父母陪小孩的時間較少,且父母可能因加班,答應小孩的事跳票;或趁孩子睡覺時出門上班,孩子醒來沒看到父母等,都會讓他不太信任父母。當這類小孩藉由哭鬧引起注意時,父母不妨抱起孩子,給他關愛。「就算在煮菜,也最好先關掉爐火去抱抱孩子。」

至於第二類,通常是父母讓小孩「事事如願」,小孩一哭,馬上束手無策地投降。相較第一類,更多家庭屬於後者情況。若小孩對父母已養成「招之即來」的習慣,廖清碧提出「行為治療」法,讓孩子漸漸學習「等待」。作法是一開始聽到小孩哭鬧,父母可馬上過去看他;慢慢地,仍過去安撫,但先讓小孩等一下;最後,父母要做到「嘴巴說要過去,但行動上仍讓小孩等待。」在這過程,父母不能心急,畢竟小孩會出現搞破壞或衝突,決非一朝一夕養成,需要一些時間改變。而兩位親子專家也對於孩子常見的鬧情緒狀況,提出建議與應對方法:

 

狀況1:哭鬧、丟玩具
引起父母注意

3歲的忠霖是獨子,因此也較嬌生慣養。如果他叫爸媽來陪他、或來看他做事情未果,會生氣尖叫,甚至亂丟玩具,製造出「不堪」情景以逼父母「就範」,父母雖然頭痛,但也沒辦法……

專家建議》

步驟1:廖清碧表示,搞清楚忠霖的憤怒情緒是缺乏安全感還是被寵壞。
步驟2:若因為被寵壞,父母一開始先到「事發現場」安撫孩子,讓他有安全感,再要求他和父母一起收拾玩具。
步驟3:次數多後,慢慢增加孩子等待的時間。
步驟4:讓孩子習慣「父母一定會過來,但需要等一會兒」,同時也要讓孩子瞭解「弄亂玩具,要自己收拾。」

 

狀況2:和玩伴搶玩具
老讓父母得罪鄰居

4歲的振遠最近和鄰居小孩的互動令媽媽很頭痛。振遠只要看到鄰居家小孩有新的玩具,就直接搶來玩,而鄰居小孩想要回玩具,還被振遠推倒在地。媽媽為難地想,「早知道就別讓兒子找鄰居玩,老為小事得罪鄰居……」

專家建議》

廖清碧解釋,3、4歲的小孩和人搶玩具很正常,家長無須大驚小怪,而且這時的小孩很喜歡玩伴。如果小孩發脾氣,父母要注意,「孩子是不是肚子餓?」通常孩子約兩個小時就要提供點心以補充體力。另外,如果擔心因小孩爭吵而傷了鄰居間和氣,建議父母先和對方家長說好,「大家一起來機會教育。」

步驟1:適時補充點心。

步驟2:和對方家長溝通好。同時,也詢問自己的小孩,「如果對方搶你的玩具,你會怎麼做?」藉此先讓孩子有心理準備。

步驟3:如果孩子搶了其他小孩的玩具,請孩子向對方道歉。此時,也要詢問對方小孩能否原諒、重新和好。若小孩拉不下臉,先把小孩帶開,同時也與對方父母說好,請他們帶開小孩,等雙方孩子的情緒穩定,再鼓勵孩子們各退一步來和解。

步驟4:遇到類似的爭吵,一定要與小孩溝通,讓小孩知道自己錯在哪裡。

 

狀況3:總跟姊姊爭風吃醋
怪父母偏心

唸小一的佳榕老跟小她一歲的妹妹沁芸吵架,主要是為了媽媽而爭風吃醋。只要媽媽抱著佳榕,沁芸也會想被媽媽抱,若媽媽「不小心」沒有平均安撫,其中一個馬上大喊「媽媽偏心」而尖叫或哭鬧,令媽媽非常難為……

專家建議》

若家中有一個以上的孩子,周介偉分析,即使父母自認很公正,孩子仍可能因為父母對待方式有一點點不同,而覺得父母比較偏愛另一個孩子,孩子爭取關愛的方式小至哭鬧,大到對手足動手動腳。

步驟1:不為孩子的衝突吼叫,先把孩子隔離,分頭安撫孩子。

步驟2:讓孩子覺得自己值得被愛。孩子會覺得父母偏心,其實是害怕自己不夠好,不值得父母疼愛。因此,要把孩子帶到一個能和爸媽獨處的空間,單獨地告訴他,父母非常愛他。

步驟3:引導孩子看到自己的優點。有些孩子會覺得父母偏心,是因為孩子把焦點放在父母對手足的「好」,卻忽略父母對自己的好。此時父母要提醒他、喚起父母對他好的回憶,讓小孩明白父母沒有偏心。

步驟4:讓孩子體會有手足真好。父母可舉一些回憶,讓孩子想起手足同樂的事情,讓他體驗有手足比一個人玩耍,好玩多了。

 

感同身受地傾聽
比講道理更有效

廖清碧和周介偉一致提醒,父母傾聽小孩的意見,最好要表現出「感同身受」的同理心。其實,小孩鬧意見常只是想被父母「寵一寵」,因此,「傾聽絕對比說理更重要」,廖清碧笑言,「說理很難達到目的,還是多聽孩子說話,讓孩子感受到你和他同一國。」除此,父母也要多和孩子溝通,尤其孩子比較有自我後,平日更要和孩子打好關係,成為能和孩子聊天的朋友。

像當紅的金鐘影帝趙又廷和他的父親趙樹海曾接受媒體採訪,談教養之道。趙樹海直言,兩人溝通還算順暢,除了平常話語溝通,還會利用電子郵件、傳真等傳達意見或討論事情,最高紀錄是兩個月寫100多封信。他也深深體會「瞭解孩子沒有捷徑,為人父母要用心傾聽、關心。」

 

相同點大搜密遊戲
讓孩子更相親相愛

當孩子老是抱怨父母偏心,覺得兄弟或姊妹搶了父母關愛時,周介偉提供一個小遊戲,讓孩子們藉由遊戲,體認到有手足真好。

遊戲目的

主要是讓孩子們互相腦力激盪,發現彼此的相似點、提高相容率,增加對彼此的認同度。

方法

1.請孩子寫出2人或3人(視孩子的個數)的共同點。

2.讓孩子們互相討論,父母也可在旁引導,舉一些曾發生在手足間的有趣例子。

關鍵字: 吵架兒女教養正向思考偏心父母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