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聰明醫療 治療與用藥 怎麼與醫師溝通?

怎麼與醫師溝通?

出處/ 2004年3月號/第214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3437
收藏 瀏覽數 : 3437
怎麼與醫師溝通?

醫病關係上,小病就像搭公車,哪個司機都能將你送到目的地;大病則是坐專車,需要一位有經驗、值得信賴的長途駕駛,因為這趟車,要坐很久,一路艱辛,而且前途未卜,怎麼才能避免所託非人?一路上又該如何建立良好的關係?

 

很少人終其一生可以不和醫生打交道,多數病人和醫生交手的經驗都不太愉快。不管大小病,面對醫生,我們往往有口難言,空有一肚子問題,卻不知從何問起,也為就醫過程留下遺憾。

 

事實上,和醫生談話是有技巧、有要訣的,透過學習和練習,即使不能在必要時和醫生暢所欲言,至少能有效溝通,不至於看了病、吃了藥,甚至開了刀,還對病情一知半解、霧裡看花。就讓我們從醫師和病人不同的角度出發,看看怎樣和醫師溝通,才能讓彼此滿意。

 

先成為有知識的人

資深媒體人、東森新聞主播靳秀麗有超過10年和醫師密切接觸的經驗,因為她的父母分別罹患淋巴腫瘤和肝癌。一般人的觀念是,台灣醫生地位崇高又權威,病人相對無知而弱勢,但靳秀麗說,其實醫病關係也可以是對等的,醫生和病人,不但能商量討論,甚至可以討價還價,她父親就是最好的例子。

 

靳爸爸發現癌症時,已轉移到其他四個器官、癌細胞蔓延全身,醫生要他做化療,但他看了書,知道還有其他選擇,他堅持要有品質的生活而非苟活,不做無謂的治療,後來醫師採納他的意見,用較輕微的化療劑量,讓他跟癌細胞共存,這是和醫師慢慢討論出來的結果。

 

靳秀麗認為,病人應該從被醫師告知的被動角色轉為主動,關鍵在於「讓自己先成為有知識的人」,因為知識就是力量,有了知識,就不會恐懼害怕疾病。和醫師的對話,不該從「我還有多少時間可活?」開始,既然變成病人,要懂得找資料,當醫師覺得你有常識時,才願意跟你溝通。

 

每次約談前,將自己準備好

曾擔任護理師12年的中華民國癌症希望協會執行長蘇連瓔強調,「要做個認真的病人」。以往大家習慣醫師怎麼說就怎麼做,但她長期照顧癌症病人的經驗是,癌症是複雜的疾病,非三言兩語講得清楚,如果一開始連癌症是什麼都不懂,對於一連串治療會產生的各種副作用、後遺症將更不了解。蘇連瓔提醒,確定診斷後,病人應先做功課,再和醫師討論後續的治療。

 

當醫師確立診斷,告訴你接下來該怎麼做時,你不必現場立刻同意,即使不了解醫師說的內容也沒關係,走出診間,馬上找資料,或找相關的機構問清楚,然後和醫師在最短的時間內,約定下一次看診時間。在那之前,將自己準備好,將目前的狀況、切身問題,條列式寫下,和醫師交談時,逐一問清楚每個問題的答案,務必先釐清現階段的問題,再進行下一步治療,否則只會愈來愈迷惑。

 

圖片來源:pixabay

關鍵字: 就醫溝通醫師門診醫病關係
文未完,全文請見紙本雜誌。
《大家健康》雜誌網站付費會員登入可線上瀏覽全文。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