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健康加油站 新聞專區 我的期許,也屬於你!

我的期許,也屬於你!

出處/ 2004年5月號/第216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4159
收藏 瀏覽數 : 4159
我的期許,也屬於你!

在轉變中出發,檢視定位才能開拓未來!
葉金川(董氏基金會執行長)

二十年是一個轉捩點,對基金會來說。過去,董氏在故董事長嚴道博士全力付出下,奠下了基礎,在穩定的架構下,推動三項主要業務:菸害防制、心理衛生及食品營養,以及大家健康雜誌及書籍等出版事業,並陸續成立中部、東部及南部辦公室。

 

在未來的二十年間,從預防的觀點出發,屬於生活型態的健康危險因子都是基金會關心的重點。以社會教育方式來改變民眾的健康觀念、行為,以達到預防重於治療的效果,是基金會成立宗旨使命。基金會在未來,如果能在三大工作領域達成階段性成果後,可以重新定位再出發,在既有的基礎上,推動更多預防性的工作,如防制酗酒、藥物及檳榔濫用、事故傷害、其他心理疾病的預防等,以及推動體適能等健康觀念。基金會若是工作須要轉向,表示基金會目前的工作已有具體成效,可以一直不斷地持續推動,以因應社會的變化,新的健康議題會不斷地發生,基金會的工作也不會有停下來的一天。

 

將更出色
朱英龍(嘉隆實業董事長)

5年多前,我與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組共同參與擬定憂鬱症宣導計畫以來,在已逝的嚴董事長及現任賴東明董事長、葉金川執行長的帶領下,加上辛勤的基金會同仁努力下,台灣憂鬱症的預防宣導漸漸有了成效,大眾也慢慢對憂鬱症有了更詳盡而正確的認識,我期許未來心理衛生工作,除了再加強青少年的心理衛生教育外,能將觸角擴及到其他心理衛生層面,幫助更多需要關懷的民眾。除此,基金會在食品營養方面,也有不錯的成績,我期許未來食品營養組在推展兒童營養教育上能做得更徹底,因為,這同時也是教育父母親對營養知識的正確認知。

 

在菸害防制方面,基金會的宣導工作一直努力持續,也做到了讓社會大眾認知到吸菸對身體健康的傷害性,也是妨害別人的健康的成績。我很肯定基金會今天的成就與努力,因為基金會總是在有限的工作人員下,做了許多事,雖然敬愛的嚴董事長已經過世一年多了,但是每位同仁仍繼續嚴董事長的遺志,認真做好推廣健康衛生教育工作,沒有辜負嚴董事長的期望。我相信基金會在未來,將有更出色的成績。

 

讓溫暖永續
謝長廷(高雄市市長)

人們講的每一句話、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在跟天地訂約、跟神明立誓,常常抱持這樣的心情與態度,社會比較會有健康的文化。
台灣社會固然有許多需要改善的地方,只要我們的心能夠柔軟一點,用更寬廣、包容的觀點體會對方,就會發出善意與愛,也能從醜陋、非理性中,體會更有尊嚴、令人感動的事。

 

關心社會大眾有很多方式,愛心且關懷社會,真正的出發點是「無我」,同體大悲的境界才會出來,所以從別人的痛苦裡,看到自己的痛苦,以此為出發點的關懷,才是真正的關懷,這樣對弱勢、環境、文化等都是有正面助益的,這也與我長期主張的「四大優先」不謀而合,董氏基金會在這方面扮演著不可抹殺的角色與功能,當然也讓社會更能感受溫暖的存在。讓心柔軟一點,因為台灣社會那顆心還在跳動!期許讓社會更健康一點,因為董氏基金會的溫暖還在繼續燃燒!

 

讓公民意識萌芽
張鴻仁(中央健康保險局總經理)

20年的光陰,可以讓一個牙牙學語的孩子,蛻變為生龍活虎的年輕人。董氏基金會堅持關懷人群的初衷,持續投身健康公益事業,已成為台灣極重要且具公信力的民間團體。基金會推動的拒菸工作,透過精準的議題設定,以及活潑、多樣化的宣導,獲得了顯著成效,上述的成功經驗,可做為政府相關部門學習的典範;至於同步推動的「健康飲食」、「憂鬱症預防」及「器官捐贈」等工作,也都是符合社會脈動的重要衛生議題。基金會致力於提升民眾健康、尊重生命的志業,與目前全民健保「為民眾購買健康」、「預防疾病發生」等政策目標,具有共同的理想和方向。

 

因此,日後基金會與各衛生機關間,如何透過議題及資源的結合,以發揮衛生教育的效能,在強化民眾正確認知之餘,能進而促發其落實為具體行動,這是政府與民間要共同努力的。葉執行長在今年3月8日接受聯合報專訪時表示,期待台灣公民意識成形,大家都愛這塊土地,並願意為身邊的人承擔及付出。我深有同感,並祝福基金會過去20年辛勤播下的種子,能植栽於公民意識的沃土,並在未來萌芽、茁壯。

 

持續傳播健康觀 
李明亮(慈濟大學教授)

我很期待董氏基金會能未來能在兩個方向加強推動發展,一個是醫療教育的部分,另外一個是健康的飲食習慣。醫療教育包括了衛生行為及衛生習慣的改進。在SARS期間,我們極力倡導好好洗手,結果發現,除了可預防SARS之外,其他傳染病像腸病毒、登革熱和流行性感冒都往下降。一個簡單的洗手,能有這麼大的效果,無形中也減少醫療費用的支出,說明媒體或基金會若能多強調醫療教育,導正衛生觀念,即可收相當大的成效。

 

至於健康飲食部分,建議多宣導國人吃得健康。許多成人流行減肥,卻有愈來愈多學童過胖,長期而言,容易得心血管或其他慢性疾病,將來社會恐要付出更多醫療負擔。最後,期許基金會繼續與政府衛生單位密切合作,讓正確的醫療健康觀念持續傳播出去,台灣社會已經充斥過多政治新聞,我們需要更關心衛生教育,導正不良的衛生行為,社會才能真正健康。

 

讓公益經驗傳承
陳藹玲(富邦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董氏基金會扮演先知的角色,從嚴董事長到葉金川執行長等領導者,都深具先見之明。從戒菸宣導、減重到憂鬱症防制,董氏基金會不只從事健康呼籲,更是社會運動的倡導者,領導社會各界關注許多重要議題。民間團體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獲得社會的肯定與印證,設定的議題焦點不能只有一個,否則會逐漸與社會脈動脫節,因此,應該再找新的議題,以滿足社會不同階段的需要。在這方面,基金會的領導者與所有同仁真的很了不起,不斷尋求新的議題,反應社會真實的需要。

 

當一個社會的政治、經濟力量大過一切時,更需要許多人民團體互相合作,提升整個社會的文化與知識水準,畢竟,人民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期待將如此寶貴的經驗傳承給其他團體,帶動台灣第三部門的功能與活力,讓社會的文化、生活品質往上提升。

 

體驗生命最高價值
林蒼生(統一企業總裁)

感謝董氏基金會多年來對於菸害防制的努力,根據基金會調查資料顯示(89年6月),台灣成年人抽菸率約23%,每次調查均以約0.5%幅度微幅下降, 逐見成效; 唯青少年(國、高中生)抽菸比例仍高,曾抽過菸者仍高達46.6%(89年1月),應加強持續推廣,甚至轉變目前被動的宣導角色,以推動立法方式,禁止菸商在青少年容易聚集的娛樂場所進行促銷,或限制推出容易引起青少年遐想的英雄式廣告。

 

人類見識到大自然反撲的強勁力量,如:口蹄疫、狂牛病、SARS、禽流感等,也看盡彼此互相爭奪、仇恨、遺棄的醜陋面,這些令人戚到寒顫的畫面絕非偶發,也不會永久平靜,有的只是短暫和諧的假象。因此,希望董氏基金會在以「尊重生命」為服務目標之餘,更能於下一階段以提升人類至「享受生命」的層次做為服務理想,也就是從身、心層次,再邁向「靈」的境界,以愛出發,多倡導人文與環境、自然、宇宙間的美好互動與關懷,讓每個人都能保持歡喜心與感恩心,從容自在的享受、體驗生命的最高價值。感謝董氏基金會過去20年的努力,讓我們與美好的未來更拉進了一些,也期許接下來的 20 年,美好的未來能擁抱我們入夢。

 

將善的力量結合
趙寧(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校長)

董氏基金會長期推動菸害防制、食品營養和心理衛生宣導,已有一定程度成果,但失之於被動,不夠積極。以前總是say no,拒抽二手菸、醉不上道等,都是說不,現在可以朝更正向的做法,推動積極的人生觀,強調身心兩面。基金會應更善用社會聲譽從事源頭活水之事。譬如,台灣小家庭幾乎已經解體,家庭價值瓦解,年輕人沉迷網路虛擬社會,基金會不妨提供正向的休閒旅遊規劃,好比為老人舉辦較為年輕化的比賽(熱舞),為年輕人舉辦較為年長的比賽(太極拳)。

 

人們習慣浪費,基金會可發起喜宴打包運動。曾有位校長以身作則,他只吃第一、三、五道菜,其他的菜就先打避免吃過多或吃不完浪費。我現在也如此做,如果基金會可以發起此運動,社會自然儉樸。另外一個正面的事,基金會可以推動義工徽章。一年365天之中,每個人做10天的志工,我現在服務的學校位於大同鄉,這兒屬泰雅族,許多學童沒中餐吃,算是社會弱勢族群,志工來這可以教孩子簡單的英文或國文。此外,基金會應在台灣各地都設分會,善用當地資源取代現有人力,讓各地願意響應的人加入,將善的力量結合一起,整個台灣社會就具有向上的力量了。

 

未來,更希望要《大家健康》!

林芝安(《大家健康》雜誌特約記者)

董氏基金會成立滿20週年,只少基金會一歲的《大家健康》雜誌,長期以來扮演醫療衛生教育窗口,傳遞正確的健康資訊。
歷經幾次改版,可以明顯看到《大家健康》雜誌積極延伸觸角,議題廣及各個層面,除了持續報導菸害防制新知、憂鬱症衛教,還包括各種生理、心理疾病預防、學童營養、肥胖問題等,訪問各領域的醫療護理專家學者、生活旅遊規劃,並設計活潑多樣的問卷調查,例如,訪問全台衛生局長的健康狀況,內容多元,兼具知性與感性。

 

甚且,《大家健康》雜誌無畏市場走向,在國人早已對SARS不復記憶的此時,依然持續編排相關報導,透過專訪公衛、流行病學領域相關學者,默默地進行衛教工作,傳遞早已被多數媒體遺忘的重要資訊。基金會擁有極高社會聲望,期許未來,《大家健康》雜誌在現有基礎上,繼續堅持媒體良知,走一條不一樣的道路,讓醫療、公共衛生教育在社會各角落生根,開花結果。

 

宋玉芬(《大家健康》讀者)

約在3年前,在誠品書店的雜誌架上翻到《大家健康》雜誌,我還依稀記得那期的封面是嚴長壽總裁,內容有探討憂鬱症內容的主題,由於朋友有這方面的困擾,我就買回去研讀,後來發覺內容還很受用,於是我又多買了幾本送給親友,自己也訂閱了兩年,成了《大家健康》的訂戶。這3年來,總覺得自己的生活像是多了一個好朋友在照顧幫忙,每個月都會提醒我該注意身體那一方面的疾病,尤其去年在SARS風暴期間,《大家健康》報導葉金川教授深入和平醫院的故事,實在讓我感動與佩服他的勇氣,後來雜誌又陸續報導一些醫師的故事,如李源德、李明濱院長等人,都不得不敬仰他們行醫的風範。

 

《大家健康》似乎不太像一般坊間的雜誌,如果形容坊間一些受歡迎的雜誌是偶像歌手的話,那《大家健康》就像是唱聲樂的老師父,愈唱愈起勁,愈聽愈有味道。家裡的先生原本並不太注重自己的健康,也不喜歡看書報雜誌,前幾天居然問我:「怎麼這個月沒看到《大家健康》?」我笑一笑,我想這是我訂閱《大家健康》最意外的收穫! 

 

陳慧珊(實習生)

記得大三那年暑假實習,每個同學都搶著報名TVBS、東森等電台媒體的實習機會,我則相反地選擇了那時只在圖書館架上看過一眼印象的《大家健康》雜誌。原本以為我會像個棄嬰般的冒險,沒想到卻感受到一個大家庭的溫暖。在這裡,我看到除了想要學習的媒體工作外,也看到了另一個公益團體的世界。7年級的我,這本雜誌只比我小4歲,翻開許久以前的《大家健康》雜誌,就像在看董氏基金會的歷史一樣,《大家健康》雜誌不斷地改變,董氏基金會不斷地成長。

 

那時我最敬佩的就是已故的嚴董事長,雖然那時他已80多歲了,仍然堅持每天到基金會服務,每個星期一週會最開心地就是領他發的糖果、餅乾,唱「感恩的心」和基金會的會歌「我的期許」,我雖然是個實習生,但這裡從來沒有把我當作外人看待,我像是這個大家庭裡的一份子。雖然只有一個月的實習時間,但是我學到了原本想要的雜誌編輯經驗,以及別的同學沒有學到的待人處世和公益精神。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